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航
|
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航
◎记者 何奎
面向全球、接轨国际,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航。
6月8日,全球金融市场目光聚焦于上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与上海市市长龚正在陆家嘴论坛期间宣布启动再保险“国际板”。
同日,上海银保监局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作为再保险“国际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标志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引导再保险市场
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
构建面向全球的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国规制、标准,引导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再保险产业合作。
在此背景下,《实施细则》的发布恰逢其时。具体来看,《实施细则》围绕完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和机构体系、深化再保险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增强再保险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建设等具体内容共制定二十二条政策举措。
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坚实底座。在完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和机构体系方面,着重通过数字化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再保险交易体系,发挥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运行效率,构建交易清结算一体的新型再保险交易市场。
充分发挥财政对再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实施细则》还将再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政策扶持范围。鼓励有关区政府、管委会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对接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所产生的技术改造费用,按70%比例(上限50万元)给予专项扶持。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赵明看来,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再保险金融基础设施在软硬件系统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因此,上海须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开放新一轮的保险创新,基于长江经济带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深化再保险和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发展离岸保险业务,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定价权。
改善再保险市场逆差现状
补齐跨境再保险短板
当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全球市场中,我国再保险由境内分往境外和从境外分到境内的保费规模存在较大逆差,导致我国再保险行业参与全球保险风险分配的能力有限。
2022年,中国分出至境外保费规模约1120亿元,境外分入保费规模约283亿元,再保险逆差近4倍。因此,建设再保险“国际板”,补齐跨境再保险短板,与全球再保险市场进一步深入双向融合也成为业内的共识和期盼。
《实施细则》提出,在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方面,建设再保险“国际板”,依托高透明度的场内交易设施和规则,打造对接全球风险分散的国际分入统一大市场。
上海保险交易所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赵雷认为,从上海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看,增强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此建设再保险“国际板”就是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级,特别是保险的服务能级由以境内市场为主变为以全球视野为主,进而助力实现金融保险领域的“双循环”。
上海保险交易所
全面助力再保险“国际板”启航
作为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和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保险要素市场,上海保险交易所在助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打造再保险“国际板”过程中,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上海保险交易所将全力打造承接政策落地、畅通要素流通、平衡效率安全的交易服务平台,以构建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从建市场、立规则、强服务等方面入手,助力再保险“国际板”高质量发展。
上海保险交易所是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运营方,将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技术支持,为再保险“国际板”提供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再保险交易系统,在保证各方信息安全、加密和不可篡改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再保险行业的线上化、智能化转型,为全流程监管、穿透式监管和精细化监管提供更加有效的实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