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建设 关爱金融从业者身心健康
| ||
| ||
| ||
|
主持:
于 勇
见习研究员 王敬博
圆桌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宁建
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原第二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光辉
上海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原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张海燕
中科院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基地客座教授,
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理事 王国强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金融行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从业人员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金融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会有什么危害?个人、企业、行业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宁建,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原第二军医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光辉,上海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原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张海燕,中科院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基地客座教授,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理事王国强,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注金融从业者心理健康状况
上海证券报:金融从业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梁宁建:金融从业者可能面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与金融行业的高度竞争和快节奏工作方式有关,员工通常承受较大工作压力,出现焦虑情绪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角度看,一个人若遇到叠加压力源的话,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相当高,两者呈正相关。而金融管理者所面临的压力更大,更难以兼顾心理平衡,如工作绩效与家庭矛盾、子女教育及其关系处理等。由于多重压力源叠加,金融从业者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邓光辉:关于员工心理健康的调查有很多,东湖大数据发布的《2016职场人心理健康数据报告》针对2157名职场人士开展心理健康调研,以了解职场人士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显示,78.9%的受访职场人士受焦虑情绪影响,其中金融从业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达87.9%、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63.4%,认为自己有强迫倾向的人数为64.5%。尽管各类调查的工具和样本不同,但综合来看,困扰金融从业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强迫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还会诱发诸多躯体疾病,如失眠、消化道症状、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过敏性疾病、脱发和皮肤疾病。可以说,金融从业者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健康代价。
张海燕:要准确了解金融从业者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目前大多数报告是基于问卷调查,而非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准确性有待提升;二是调查的样本量和样本代表性不足,金融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行业,且不同企业岗位和层级在工作任务上存在差异,为金融从业者提供精准的心理健康画像需要大数据的支撑。
王国强:金融行业竞争激烈、风险大、指标要求高,管理岗、营销岗和服务岗人员都承受着压力,尤其是营销岗和服务岗人员还要应对来自客户的负面情绪和矛盾冲突。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情绪疏导和积极赋能,金融从业人员容易心理耗竭,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标准
上海证券报:如何判断是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梁宁建:第一,可以从工作表现观察,如工作效率下降,频繁出现错误,缺勤和迟到增加等;第二,观察情绪和行为变化,如突然情绪低落、易怒、焦虑或情绪波动加大等;第三,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如经常出现头痛、胃痛、背脊疼痛及深感疲倦等状况;第四,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出现冲突;第五,对症状的判断,常见的心理疾病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它们会呈现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
邓光辉:人们常说,“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句话并不严谨。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两类: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障碍。前者是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的局部异常状态,即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扰”,它往往是个体遭遇压力性事件而产生的,具有境遇性、短暂性、非病理性等特点,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后者是一种疾病状态,大多数心理障碍由一般心理健康问题转化而来,当个体面对压力和冲突,无法有效应对,持续时间长了,就可能转变为心理障碍。就像抑郁和抑郁症,抑郁是人们经常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状态,属于正常心理,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张海燕:对于大众来说,可以有一些比较可行的、有价值的思维视角:第一,主客观是否不一致,比如,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时时处处都是如此,但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核对自己的想法时,别人认为情形不是这样的;第二,精神活动是否不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这些部分不协调一致,比如,有一些自己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没有办法去调控自己的行为;第三,个性是否出现明显变化,原来自己的个性有一种样貌,可是现在发现自己变了,似乎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甚至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总体而言,要和自己的情绪保持接触,这样就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觉察。
王国强:心理健康问题很多,诊断标准各不相同,以抑郁症为例,我们发现一些员工情绪状态很低落,感觉自己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减退、自我效能感差,特别容易疲劳,还出现睡眠不好、胃口不佳、身体快速消瘦等情况,经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他们才知道这些都是抑郁症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就非常容易进入抑郁症的状态,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总体而言,当经常出现睡眠不良、心悸胸闷、莫名疼痛(医院反复检查找不到原因)、情绪非常低落、极度焦虑、注意力难以保持、易怒易激惹、容易疲劳等现象,可能是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
上海证券报:产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梁宁建:金融从业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有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压力。金融工作具有强度高、时间长等特点。而且,由于金融工作要与客户沟通,客观上存在着工作环境压力,若出现人际冲突等不友好情况,又没有及时得到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以及缺乏心理支持的组织氛围,甚至出现职场霸凌等,会引发压力超载和心理能量耗竭等。
内源性因素有心理失衡和自尊心受损。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一些员工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良好关系,同时缺乏认可和支持性评价,以及职业发展机会或收入减少等,会导致自尊心受损,引发夫妻矛盾冲突、亲子关系紧张等,由此感到心理疲劳,失去前进动力,产生职业倦怠和压抑情绪。
压力源叠加也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金融组织的变革和不确定情况增加,会引起员工不安全感及对未来的担忧,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每个人对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和敏感度不同,了解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可以帮助组织采取适当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增强员工的身心健康与整体幸福感。
邓光辉: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是导致金融从业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人士健康白皮书》显示,49.7%的受访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6到55个小时;39.2%的受访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55到65个小时;11.1%的受访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超过65个小时。他们普遍存在长期超负荷工作的情况,部分从业者日均工作时间达到12个小时以上。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是部分金融从业者的工作常态。
张海燕:职场过度竞争也是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职场过度竞争有八大表现:第一,周围人都很拼,自己被迫努力;第二,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碌;第三,毫无意义的加班,周围人不下班,自己也不下班;第四,无法起到实质推动作用的工作;第五,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第六,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钻研和探索;第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只为应付上级检查;第八,为了应付过大的职场压力,不惜牺牲健康。
王国强:员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人格特质因素、生理健康水平因素,更有环境影响因素,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诊断、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金融从业人员往往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导致工作生活很难平衡,家庭关系问题、亲子教育问题多见,这些问题也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金融业有很多岗位是服务窗口,业务指标多、工作压力大,容易接收到客户的负面情绪。如果这些岗位的员工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在外来负面情绪的刺激下无法得到及时的安抚和宣泄,会非常痛苦,并产生强烈的无意义感或自信心匮乏,更容易得抑郁症、焦虑症。
管理心理健康,就是管理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上海证券报: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身体健康及工作造成什么影响?
梁宁建: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慢性压力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并以躯体化症状表现出来,如高血压、冠心病、肌肉紧张、睡眠障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甚至恶性肿瘤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对工作产生一系列危害,如工作质量下降和错误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受损,员工可能变得孤立、回避社交,或者出现与同事和上级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团队合作和工作氛围受损,使其工作和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并产生社会功能障碍。
邓光辉: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引发身体疾病,还会对工作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员工工作表现下降,缺勤和迟到现象多发,职业发展受阻。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过度压力会明显降低工作效率。首先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间接或直接增加企业成本:过度焦虑会大量占用认知资源,使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幅度下降,如果遇到重大决策,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危机,尤其是金融企业重要岗位的员工因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抑郁状态则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这种状态显然也无法应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强迫倾向则会毫无意义地消耗大量时间用于重复检查某项工作结果或某件事情,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张海燕:我们要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慢性的,呈现累积效应,具有隐蔽性。一个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最初可能会感觉心慌、心悸、胃不舒服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并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但时间长了,就可能转变为高血压、冠心病和消化道疡等疾病。因此,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做好日常的压力管理非常重要,可以说,管理好压力,就是管理健康和效率。
王国强: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在内的任何心理健康问题都会导致负面情绪多,或者情绪波动大,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孩子教育、工作绩效、职场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员工自身的身体健康影响尤为明显,所谓“情志致病”指的就是当人长期心境不好,身体很快会随之发生变化,长期存在的负面情绪会引发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植物神经紊乱等,从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的爆发。
在员工关爱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明显的金融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决策失误、业务差错、被客户投诉的概率都会显著上升,对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的影响都非常大。
早发现、早调试、早干预
上海证券报:对个人及家庭而言,如何正确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梁宁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躯体疾病一样具有普遍性。因此,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要改变健康观念,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模糊认识,以及对心理健康问题污名化的“错误定位”,既不讳疾忌医,又不将心理健康问题视如同洪水猛兽。
第一,做到自我关怀,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证睡眠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平和心态;第二,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式,了解和探索适合应对压力的策略,例如冥想和放松练习、艺术活动与创作、写日记、听音乐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管理情绪、舒缓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帮助,通过与家人、朋友或心理专业人员分享内心感受及情绪困扰,得到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诊断和治疗,应对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四,提高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了解有关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完善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邓光辉:心理健康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包括自我调适和专业帮助。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做到“早发现”“早调适”“早干预”,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以抑郁症为例,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4亿抑郁症患者,但接受正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不到7%。主要原因是民众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得病而不自知。临床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能被及早发现,主动自我调适,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都是可以自愈或治愈的,从而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疾病化或悲剧的发生。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应适当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技术,这样可以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张海燕:在社会生活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永远是健康的,谁都可能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形。因此,一是正视问题,回避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甚至可能导致糟糕的结果。二是保持觉察非常重要,只有觉察了,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应对。三是做好心理健康“三助”,即自助、互助和专助。大多数问题通过自助就能解决。除了自助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也是很重要的,平时就应该关注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例如,密友、好友和伙伴,他们的意义不仅是平时可以在一起交流聊天,更重要的是彼此的接纳,让彼此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必要的时候须寻求专业的帮助。
王国强:我们曾经接触到许多患有抑郁症的员工,他们因为情绪困扰、睡眠问题等痛苦不堪,前往医院看病,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是他们担心药物有副作用,不敢按医嘱服用。虽然病情变得严重,但他们还在坚持工作,而他们的主管领导往往对此毫不知情,殊不知相关风险正在无声地降临。
在高压力的金融行业中,焦虑水平高的员工更多,可能他们不知道自己得了焦虑症。焦虑症患者虽然痛苦,但很少发生极端事件,因此人们对此并不给予太多关注。
心理疾病除了症状表现外,还有一项重要指标是症状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往往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建议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他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检测,了解自身的身心健康状态,发现心理健康问题后应尽快求助专业人员,及时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让他们对自己健康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工作负责。
家庭是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支持系统,如果家庭成员能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常识,就更容易理解和包容心理疾病患者的情绪、言行,为他们提供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加强金融从业者心理建设
上海证券报:面对日益加剧的心理健康问题,企业及行业应如何开展员工心理建设?
梁宁建:面对日益加剧的心理健康问题,金融行业和整个社会都应该进行心理建设,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员工心理建设,不仅体现了组织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不对心理健康问题污名化,鼓励开放对话和倡导构建心理健康的工作氛围,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训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向员工提供心理压力应对策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支持员工的心理健康建设。
第二,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和资源网络。金融行业可以通过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和相关资源网络,方便员工获得心理支持和相关资源,如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的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的在线平台等,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帮助。
第三,减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风险。金融行业要制定相关法规,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学习机会,改正认知偏差,建立包容性强和心理支持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提高员工应对工作与生活挑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
邓光辉:企业虽然是由一个个员工构成的,但不等于员工1+1的组合,而是一个有系统结构的组织。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员工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应重视组织心理健康。组织心理健康是一个新概念,与企业的效率密切相关,它包含了六个维度:领导行为、凝聚力、人际关系、士气、组织支持和组织效能。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两方面提升组织心理健康:一是关口前移,引进专业机构对组织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诊断;二是从积极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提升员工的心理韧性与心理资本,增进团队工作效能。
张海燕: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显著。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系统问题,我们的工作也应该在系统的视角上进行思考构建。无论是行业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面对全球的大变局,面对社会转型,各种挑战需要我们来应对,在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方面还是有很多“应有作为、可有作为”之处。
王国强: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首先,建议金融行业关注员工心理建设工作,在心理健康权威机构的支持下,倡导和引领员工心理建设工作,推动金融企业管理层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同时引进专业力量建立员工心理建设的服务平台,支持这项工作可以长期有效地开展。
其次,开展对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与筛查。专业的评估与筛查可以帮助企业对全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排,使管理层更加精准地了解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图谱与现状,也可以帮助员工准确把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最后,如果金融企业一线管理者能掌握一些识别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知识和应对技能,他们就能成为员工心理建设的主力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关爱员工,不仅能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实现心理危机风险控制前移,把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