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
□张依群
□当前出现的部分经济指标回落和波动并没有超出预期,更不能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面对当前经济在恢复阶段出现的调整波动,要激发市场内在调节机制和自发增长潜能,形成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就业稳定、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循环
□要正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关键特征,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运用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市场未来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随着国家科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以及对“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的进一步推进落实,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市场必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将会迎来新一轮较快增长,中国经济将有望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地缘矛盾冲突加深,全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和不利因素的考验,经济发展的潜力稳步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韧性和持续向好态势并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恢复期、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发展要素的集聚期,同时也是积极应对国际局势不稳定变化和全球经济衰退压力持续增加的关键期。为此,需要正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关键特征,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增强经济预期和发展信心。
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经济增长态势没有改变
今年我国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一季度经济增速为4.5%,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与一季度大体持平或略高于一季度增速,经济增长呈持续恢复、稳定向好、逐步加速的发展态势。
1至5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在去年12月到达低点后已连续4个月回升,5月虽略有回调但上涨趋势不变;5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回升至0.63%,回升幅度均高于今年前4个月。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5%和6%,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至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5月当月同比增长12.7%,较前5个月平均水平高出3.4个百分点。其中,通讯器材、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均实现20%左右增长,餐饮服务更是增长35.1%。1至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8.2%,月度进出口连续12个月保持增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8.1%,进口同比增长0.5%;贸易顺差2.47万亿元,同比增长38%;出口国家正从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为主导向东盟、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展,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
综合今年前5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趋势更加稳固,经济活力和潜在动能正在稳步释放,为实现全年经济5%的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当前部分经济指标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也符合经济自身发展规律
从今年1至5月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走势和波动情况看,市场积极因素正在积累,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处于恢复增长状态,但是有部分经济指标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增速小幅回落和调整波动。一是CPI和核心CPI同比增速自今年1月达到阶段性高点后持续回落,连续5个月处于0至1%的低通胀区间。二是6月份PPI同比下降5.4%,自2022年10月起已连续8个月处于负值。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下降,连续11个月在4%至6%区间波动。四是进出口总额增速从年初低点较快上涨后,又在最近两个月出现回落。
在当前经济恢复阶段,部分经济指标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增速出现小幅回落和调整波动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也符合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不可能一直保持快速上涨,特别是在国际局势变化更趋复杂、国内经济动能仍处于恢复阶段的当下,要想保持经济始终处于较高速上升状态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总体上看,部分经济指标回落和波动并没有超出预期,更不能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
面对当前经济在恢复阶段出现的调整波动,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信心,客观冷静地把握市场走向和经济动向,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有效调节,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双效协调、同向发力,激发市场内在调节机制和自发增长潜能,在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中释放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创新能力,形成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就业稳定、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循环。
三、正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关键特征,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以技术引领、产业升级为代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原有的规模型、数量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然而,传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还在持续,同时全球经济疲弱、需求下降、区域环境恶化等外部环境影响还在加深,给当前稳经济、稳增长带来了多重压力。因此,要正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关键特征,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运用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市场未来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一是用财政过紧日子换取人民过好日子。坚持财政过紧日子就是运用政府预算调节功能,继续压减一般行政经费支出和非必要专项资金,坚决制止用专项资金变相补充行政经费开支行为,做到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过细日子,切实做到预算量入为出、花钱精打细算、施政精准有效、力求精益求精,有效防止各种骗取、套取财政资金行为,牢固树立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识,将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用财政过紧日子换取人民过好日子。
二是加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全力提高债券项目质量,不断加强债券项目包括前期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收益分配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债券资金、资产、回款还款安全,坚决防止未批先建、未建先投的现象发生。全面提升还款意识,地方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应进一步增强欠债还钱的责任意识,地方政府不能只注重发债券、分项目、扩投资,还应注重落实“强监管、增效益、保还款”的责任制度约束,债券资金使用不仅要落实到项目,更要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追责。实行发债与销债挂钩平衡管理机制,对包括隐性债务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按计划逐年消解,对不能按期完成债务消解任务的地方不予核准新增债券发行额度,切实将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降低到风险线以内,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和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三是稳步推进税费制度改革。自2017年以来,我国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过程中为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改善家庭生活收入注入了强大活力和动力,发挥出托底经济、稳住大盘、优化结构、保障民生等重要作用。下一步,应重点推进税收由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转变,继续简并增值税税率,改进消费税功能,取消依托于税收的各种附加费用,推动建立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导的效益型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继续简化、优化税收申报、征管流程,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精准化、便利化,方便纳税人主动申报、依法纳税;全面梳理已经出台的各类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将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外贸出口和扩大市场容量的行业企业减免缓退税费优惠政策以税费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把税费优惠的短期政策提升为长期制度性保障,真正让市场主体能够吃上税费优惠的定心丸,在稳定就业、研发创新、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强化硬化政府预算约束。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强化硬化政府预算约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赋予的神圣职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范政府行为、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手段。强化硬化政府预算约束,积极推进国家治理、地方政府治理的职能转变,将有效规范约束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非必要干预,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空间。强化硬化政府预算编制将全面增强预算编制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法律效力,始终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原则,牢牢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强化硬化预算执行将突出落实部门主体责任,严格实施部门单位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以及预算执行效率。强化硬化政府预算监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决定,从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基础环节入手,形成财会监督无死角、全覆盖,有力维护财经法纪和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纳税人权益和公民根本利益。
五是持续提升民生社会保障能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是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国内消费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逐步提高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占比,调整完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努力消除城乡居民干事创新、居家生活的后顾之忧。实行鼓励生育保障政策,适时启动家庭生育补助制度,提高原有独生子女补助调整标准,按照家庭新生儿发放政府生活补贴,保障多子女家庭的教育、医疗、住房合理供给,使人口规模保持长期稳定。规范养老金制度,继续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标准,缩小不同人群之间养老金的差距,改进老年人生活消费行为,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医疗保险待遇的公平性,按照“人人参与、平等享受、生命同价”原则推进基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地域差别、身份差别、地位差别,打破医疗保险的特权待遇和分配不公。促进教育公平,加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的倾斜力度,提高边远困难地区中小学教师薪酬待遇,推进公办中小学校平等均衡发展,鼓励优秀教师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失业保险全员参与、失业人员保障全员覆盖,推行失业保险金领取最低标准和月度小幅递减管理模式,既要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要有效调动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
六是大力支持基础科研和创新投入。进一步放宽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限制,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审批流程,实行课题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和项目经费自主管理分配制度,大幅提高科研人员智慧贡献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真正调动发挥人在科研中的核心动力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基础科研和重点实验室研发财政投入,有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持续增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科研攻关能力,争取尽快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彻底打破国外高端技术封锁。积极推动科研攻关研发和成果应用,扩大科研单位用人和薪酬分配自主权,打破科研人员身份固定限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自身价值,提高科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度。鼓励创业创新园区和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发展,对科技类园区实行重点布局、统一规划、集中管理,采取园区内初创企业零税率、零收费方式,激发科技人才自主创业研发热情和对接市场扩大技术应用能力。支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积极拓展科研国际合作领域、合作空间,实行吸纳外部人才智慧和挖掘内部人才潜能并重策略,借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巩固强项优势,站稳科技前沿,让更多科研成果为国家所用、为企业发展谋利。
四、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增强经济预期和发展信心
当前,市场主体预期不稳,投资消费动力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对此,要牢牢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中的潜能优势,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耐心、信心、恒心,全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把稳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脉搏,遵循市场经济自我修复、自动调节、自主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增强国力的战略不动摇,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人员交流、文化交往、经济交融。通过自身技术能力、综合国力的提升打破外部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化解“脱钩断链”风险,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安全发展环境。
二是激发市场潜能。加快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制定市场经济保护法,建立市场运行保护机制,彻底打破地域保护和行业壁垒,全面打通户籍、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生活、人员地域流动、福利待遇异地结算等制度限制。发挥国内制造能力和市场容量优势,挖掘消费规模潜能,改进消费行为习惯,扩大有效商品服务供给,鼓励市场充分有序竞争,积极打造以绿色出行、智能家电、节能建筑、医疗康养、美容健身、心理咨询、新型娱乐、文化提升等为重点的高品质生活。积极推动国内外市场融合发展,以国内市场为基础,鼓励电商平台开展跨境服务,完善商品销售、代理、流通、结算、理赔等操作流程,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巩固货物贸易优势,增强服务贸易能力,对等开展贸易互惠,推动国内外市场优势互补、双向对接、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是提振经济信心。当前出现的经济波动和部分指标回落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检验经济发展的弹性和韧性,继续巩固已经取得的发展经验成果,集聚经济增长的要素,持续增强经济增长的前景预期,保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在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机装设备、生物制药等尖端领域还存在一定技术短板,但是随着国家科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以及对“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的进一步推进落实,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正在不断取得突破,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市场必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将迎来新一轮较快增长,中国经济将有望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吉林省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