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追求理性,超越理性——读《理性》

2023-08-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理性》
  (美)史蒂芬·平克 著
  简 学 简丁丁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3年6月出版

◎徐 瑾

理性是什么?理性有什么用?人类到底是理性还是不理性的?这些重要的问题涉及从生物学、脑科学、心理学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因此要切入这一话题,须要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幸好,史蒂芬·平克可以胜任,他的新书《理性》顾名思义,正是聚焦“理性”。

作为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平克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加拿大,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出版过《语言本能》《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当下的启蒙》等叫好又叫座的书。他如今是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在大众媒体和专业人士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也正因如此,当平克选择切入理性这一看起来似乎老生常谈的话题时,才没有那么多的说教意味。平克对于理性的推崇,其实已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当下的启蒙》中都有所体现。如果非理性地开个玩笑,大概是因为平克(pinker)的名字原因,他对于世界以及人类的发展总有一种粉红色的滤镜,或者说他总是用乐观主义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在他过去的著作中,他一贯主张人性本善,而现代社会其实是一部暴力不断降低的文明进化历史,这也正是基于人性的四大善良天使,分别是共情、自制、道德感和理性。

可见,理性在平克的框架中,分量不轻,甚至可以说构成了对抗黑暗的主要武器。那么,当平克准备以一本砖头一样的大部头著作来介绍理性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全面探索理性的呢?一切名词都要回到源头。在词典中,理性(rationality)往往被定义为“有理由”(havingreason)。而平克则将理性定义为“利用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知识、目标与能力。其中,知识的标准定义是“确证的真信念”,而且信念必须为目标服务,因为“没有人会因为仅仅思考真实的想法就拥有理性”,人们应该掌握与理性有关的逻辑与推理、统计等能力,以此绕开诸多非理性偏差。

当谈论理性的时候,我们须要理解为何非理性,“如果一个人依照明知道是错误的信念行动,比如在明知道钥匙不可能在的地方寻找钥匙”,这意味着信念无法被证实,这就是非理性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人类在即使理性更有益于自己的时候,仍会陷入非理性?平克认为阻碍理性有种种认知偏差,比如人性中固有的认知错觉,再比如人的偏执、偏见、恐惧症和各种主义。简而言之,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往往会被叙事而不是被概率所驱动,容易受到很多偏见与偏差影响,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其典型就是行为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合取谬误”。

而且这种错误不仅出现在普通人身上,即使是专业人士,在其决定普通人命运的重要时刻,也常常会犯错。比如,假设女性的乳腺癌患病率为1%,再假设乳腺癌检测的敏感性(真阳性率)为90%,同时假阳性率为9%。如果一个女人检测呈阳性,那么她患有乳腺癌概率会有多大?多数医生面对抽样调查时,给出的答案是80%至90%,但是正确答案却是9%,因为这需要考虑整体人群作为样本。从90%到9%,十倍的误差表明,直接决定后续治疗甚至手术的判断是如此容易出错,委实令人反思。

那么人类如何超越直觉回归理性?平克提议我们都做一个贝叶斯主义者,即“一旦我们养成了给未知事件分配数字的习惯,就可以量化自己关于未来的直觉”。贝叶斯主义者这个词汇源自统计学上的贝叶斯定理,意味着控制证据强度的概率法则,“告诉我们当知晓了一个新的事实或观察到新的证据时,该如何修改概率”。可见,所谓贝叶斯主义者,除了对于概率知识的洞察,最核心的原则在于其观点以及立场可以随着事实而修订,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当事实改变的时候,观点也随之改变。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对于捍卫以往观点更加不遗余力,甚至可以修改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来适应旧的观点。

对于现代人来说,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却在被不断推崇,对比之下,理性好像不再流行,提倡理性反而有点儿说教的意味。但是,平克却坚持认为,理性虽然并不那么酷,但是人类还是应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遵循理性,即使是辩论“为什么应该遵循理性”这件事本身,就离不开理性。

换言之,理性并不是和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和欲望相对立,甚至可以更好帮我们实现这一这目标。“对于生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普通人来说,屈服于当下的欲望是理性的,只要不过分低估未来就好。当欲望出现时,我们当下理性的自我可以通过限制未来自我的选择来战胜那个不那么理性的自我”。理性的力量还在于可以推理,“当一个理性的论证陷入谬误或诡辩时,一个更理性的论证就会揭穿它”。甚至,就算你否认这本书中对理性的诸多论证,也是一种理性在发挥作用的证明,遵循理性最好的反思恰恰是允许质疑理性。

理性是个古老的话题,无论在平克过去的著作中,还是在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争论中,都已经被反复讨论。然而,在当下后现代思潮中,非理性正在当红,相对主义大行其道,对于绝对真理的怀疑无处不在。也正因此,这本书对比平克其他著作,关注度居高不下。其实,如果我们透视平克的创作意图,会理解这本书在当下适当其时,尤其是当我们痴迷于社交媒体各种情绪之时,狂热于各种网络审判之时,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平克的论调,重拾我们对于理性的敬畏,运用理性,超越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