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多头遭重击收益率难言见顶
◎记者 张欣然
上周,美债多头再次被重击。
这一周里,1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4.36%,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高;同时30年期美债收益率冲破4.4%,同样创下2011年来的新高。
此轮长端美债收益率的快速上行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结果。业内人士分析称,其主要原因是美债供给增加、美联储持续缩表、美元指数上涨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迫使外国央行抛售美债等。
尽管美债收益率屡创新高,业内人士仍预期其有上行空间,建议未来几个月购入短端美债做现金管理,购入超长端美债以博弈未来利率下行的资本利差。此外,也可以挖掘其他国家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资产。
多因素致美债收益率冲高
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供需不平衡是造成美债收益率上行的重要原因。
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称,从净供给的角度来看,美国财政部在今年三、四季度分别预计净发行1万亿美元和8520亿美元国债,分别居本世纪以来单季度净发行量的第二和第三名。
“从财政角度看,随着2024大选年临近,美国财政支出的持续压力对美债收益率或将形成有力支撑。”该研报称。
而从需求端来看,浙商银行固定收益部相关人士表示,美元指数近期上涨迅猛,这导致主要货币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近一个月大部分都下跌。不排除各国央行被迫抛售美债以获得美元来干预汇率以维持汇率稳定的情况。
浙商银行固定收益部相关人士还认为,美联储自2022年年中开始缩表,今年以来,缩表进程明显加快,美联储减持美债的动作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债收益率的上行。
该人士认为,7月和8月美债收益率上行的一大助力是对冲基金。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前期做多交易和量化、期权策略的平仓以及止损;另一方面,情绪推动头寸往做空方向累积。
美债利率走势预期存分歧
关于后续美债利率走势,业内则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人士认为长端美债利率已见顶,另一部分则认为长端美债利率仍有上行可能。
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看来,10年期美债利率升破4.3%后,会在技术面抬升债券市场博弈的高度,短期抬升美债利率波动中枢。但是,从驱动因素看,近期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存在一些“偶然”,可持续性有待观察。站在一到两个季度的维度来看,当前10年期美债利率可能已经处于顶部,具备配置价值。
不过,中金公司发布的研报则称,未来两个季度内,美国财政支出压力和赤字率走阔叠加缩表仍在持续,将可能影响美债市场供需平衡,进而诱导期限溢价提升,美债利率易升难降。鉴于本轮加息接近尾声,短端利率抬升空间较小,长端利率受供过于求影响仍有上行空间,超预期的财政脉冲及发债规模恐使长端利率再创新高,期限利差亦可能继续走阔。
“因此,未来几个月,我们预计长端利率仍维持高位震荡,中枢在4.0%到4.2%,若财政发力超预期,不排除10年期美债利率突破4.5%。”该研报称。
美联储官员最新表态也传达出“鹰派”信号。8月25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将通货膨胀率降至2%的目标是美联储的职责,美联储将会继续这样做。
鲍威尔称,尽管通货膨胀率已经从最高点回落,但仍然过高。如果情况合适,他们准备进一步提高利率,并打算将货币政策维持在限制性水平,直到他们确信通胀正在朝着目标持续下降。
掘金美元计价资产
多位市场人士建议,未来几个月对美国国债进行哑铃型配置策略,同时也可以挖掘新兴市场美元计价的资产,整体看好美元计价的债券资产。
截至8月27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报5.078%,10年期美债收益率报4.231%。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认为,在重要宏观变量未得到确认前,建议购买短端美债进行现金管理,静待时机。在利率上升风险加大,叠加高利率和高债务的发展模式或难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做陡美债曲线仍具性价比。
“中长期看,美国通胀或难以下降到2%。2%左右的长期限通胀保值债券(TIPS)或极具诱惑力。”张继强说。通胀保值债券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挂钩的债券。该债券保证了投资者本金和利息在未来的购买力,投资者的本金不会随通胀而出现贬值。
8月21日,10年期通胀保值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超过2%大关,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突破该水平。富国银行的策略师也表示,在基准收益率超过2%之后,现在是购买TIPS的好时机。
此外,美债市场第二大交易品种——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也被市场人士看好。品浩首席执行官曼纽尔·罗曼认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受益于政府直接担保或机构担保的流动性资产非常有吸引力,息差达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家庭和消费者信贷的基本面也很强劲,其看好高质量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和MBS。
一位在香港的基金经理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性价比高的中资美元债目前交易比较拥挤,也可以考虑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美元债券,但这主要取决于各家机构对信用端的判断和配置能力。
“总体来说配置美元债,主要就是配置贝塔收益,而贝塔收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处于利率高点,另一方面汇率上的稳定的收益。对于美元债投资的具体策略,主要看投资者的持有期限和策略,如果想要持有比较长的期限,现在肯定是比较好的时点。”该基金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