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池”风险如何化解?
◎记者 金苹苹 马嘉悦
9月以来,微光股份、药石科技、安记食品等上市公司纷纷“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引发市场关注。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中融信托频繁“爆雷”背后,实则是信托行业存量“资金池”的风险。多位业内人士坦言,虽然资管新规落地后“资金池”业务已被禁止,但此前开展的相关业务风险隐患犹在,尚待逐步化解。
今年以来,存量“资金池”业务的风险处置进展相对缓慢,逾期兑付问题也逐步显现。如何让风险巨大的“资金池”业务逐渐停转,成为业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多信托产品逾期兑付
9月16日,微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分别于2023年3月15日、2023年6月13日、2023年6月14日购买了中融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庚泽1号1亿元、圆融1号5000万元、汇聚金1号5000万元,公司全资子公司微光技术于2023年6月13日购买了中融信托发行的信托产品圆融1号3000万元。截至公告日,上述信托产品已到期,公司及子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的尚未收回的中融信托信托产品金额合计约4.08亿元。
微光股份并非9月唯一一家“踩雷”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9月6日晚间,药石科技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所购的1000万元中融-圆融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逾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已有4家上市公司宣布“踩雷”中融信托旗下产品。拉长期限来看,今年下半年以来,有近15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问题,到期未兑付产品本金合计近10亿元。
多位接近中融信托的人士透露:目前中融信托停止兑付的产品主要是第三方财富公司销售的产品和“资金池”项目。自6月“中植系”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相继停止兑付的传闻发酵后,市场对于中融信托的担忧情绪也急剧升温,而‘资金池’项目需要不断滚动借新还旧,爆雷后相关项目便难以为继,容易集中爆发风险。
存量“资金池”风险不容忽视
中融信托多个产品此次集中爆雷,折射出信托行业存量“资金池”的问题。
“‘资金池’业务往往没有明确的底层资产投向,在不断的滚动发行中,通过借新还旧的形式让资金不断补充进入。一旦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资金链问题,则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兑付危机。”南方某信托公司人士直言。
“在当前经济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此前部分能够及时还款的项目出现问题,使得曾经可以顺利延续的‘资金池’模式逐渐出现变化,导致还款压力增加,从而引发产品兑付危机。”上述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行业内尚有部分信托公司存在一定体量的“资金池”业务,加剧了行业隐患。
监管部门一直严令禁止信托公司开展“资金池”业务。早在2014年,原银监会出台的“99号文”就明确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更要求金融机构应做到每只资管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缘何历经多年,信托“资金池”的风险依然在不断暴露?
“尽管监管部门对‘资金池’业务一直说不,但很多机构在和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通过资金的期限错配和相对隐蔽的方式开展高风险业务,最终导致公司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某中部地区信托业内人士表示。
在该人士看来,很多信托公司在开展“资金池”业务时,最初目的是为了实现“刚兑”目的——即用“资金池”来承接不良项目,填补用来“刚兑”的资金缺口。“但这一举动将本属于信托公司和上一批委托人的损失直接转嫁给了新一批委托人,同时造成了风险堆积。”
据记者了解,在市场整体收益率下行前,非标类信托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7%至8%之间,这也意味着,信托公司开展的“资金池”业务规模一旦做大,仅仅是兑付给投资者的利息收入,就是一笔巨额资金。而信托公司将“刚兑”和“资金池”绑上同一驾战车后,“资金池”业务便会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和膨胀的“雪球”,资金缺口将越滚越大,直至无法收场。
“资金池”风险何时休?
如何让“资金池”停止滚动,并及时化解风险?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处置风险项目。在今年2月召开的2023年信托业监管会议上,监管人士曾表示,鼓励信托公司强化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积极探索灵活创新风险资产的处置方式,推动信托公司稳步参与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
“今年以来,公司也有项目出现了逾期风险,不过通过和AMC机构不断沟通、谈判,公司最终将资产以折扣价格出手给AMC机构,确保投资人本金不受损失。”北京一位信托业人士直言,对于底层资产抵押物资质相对不错的项目来说,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能够确保风险更快得以化解。
二是信息披露及时、尽责。记者采访获悉,不管是与AMC机构进行洽谈,还是通过司法手段解决风险,其处理时间均相对较长,投资者在等待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业内人士称,信托公司须加强与投资人的沟通,真实、及时地披露项目处置进展,避免投资人担忧情绪升温导致的“挤兑”风险。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处理风险项目的过程中,如果信托经理和财富管理部门的同事及时沟通,并主动向投资者披露风险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和进展,大部分投资者都能比较理性对待,后续处置问题也会更容易。”上海一位信托业人士称。
三是积极转型,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资金池”业务涉及的底层资产项目资质差异大,面临估值难题。而且,“资金池”业务可能会在终止清算时遇到困难,相关产品的兑付与底层资产的流动性有关,若底层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产品逾期,因此清理难度较大。
“这就好比一个‘拆雷’的过程,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次生风险,一旦信托公司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并进入‘休克’状态,则可能真正引爆‘资金池’风险。”前述业内人士称,除了用相对市场化的手段处理化解已有风险,信托公司更要积极转型,通过新业务的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以时间换空间,积极稳妥处理好“资金池”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