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话养老金融发展 构建中国方案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记者 陈佳怡 何奎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解决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问题?
9月23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专家、学者和机构高管齐聚一堂,分享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养老金融发展的真知灼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激发发展活力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未来中国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国情、新变局与新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表示。
林闽钢认为,我国应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这需要超前研究,还需要用老龄文明的视角立足长远和全局来看待长寿社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升级老龄化战略,激发不同老龄群体的发展活力、释放长寿红利,共建美好的长寿社会。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保障要建立与老年化、新型工业化、绿色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的社会治理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中国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人口优势支撑的大数据库。
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迪帕克·杰恩从全球视野出发,介绍了美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包括延迟退休年龄、削减福利、增加移民和提高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资产回报率。
他建议,中国可以采取促进人口增长的激励措施、改善教育和就业基础设施、完善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推动高科技创新”和“对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外籍人才开放移民”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养老“三支柱”存在结构性失衡
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三支柱”模式成为各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普遍选择。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建设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发展不平衡,严重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缺口增大,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可以积累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已于去年开始试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董克用以一组数据介绍了个人养老金试行情况:截至2023年6月底,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达4030万人;截至2023年4月底,投入资金人数仅1000万人左右,投入资金量总计约200亿元,平均缴费刚刚超过2000元。
董克用总结,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期间存在“四多四少”:一是制度覆盖人数多,实际参加人数少;二是开户人数多,缴费人数少;三是低缴费人数多,高缴费人数少;四是产品数量多,实际购买产品人数少。这背后,与用户资金流动性受限、政策宣传力度和准确度不足、市面产品种类众多公众难以选择等因素相关。
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在当前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下,如何加快发展和完善第三支柱也成为重要发力点。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建议:首先,在扩容第二、第三支柱方面,扩大企业年金规模,扩大个人养老金目标人群;其次,在激励优质产品方面,激励金融机构推出优质养老金融产品;再次,在完善激励机制方面,引入默认定投机制,引导养老资金投资于长期投资策略产品。
对于如何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董克用建议,扩大制度覆盖面,引入财政补贴模式;在税收优惠方面推出TEE或EEE模式,或考虑EEE与EET双账户并行;针对新市民,特别是平台就业者,采取个人缴纳、平台配套及政府补贴等多方投入模式;建设面向参与者的平台,在产品端推出默认产品;广泛开展养老金融教育,让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加深了解。
养老金市场的蓬勃发展,有望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董克用认为,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一个长期稳定的养老金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完善的资本市场也将有助于养老金的积累。
“近年来,养老金成为海外市场主流的投入资金来源,资本市场也促进了养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军表示,未来十年,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届时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巨量、长期稳定的配置资金;发展个人养老金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有望提升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