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3年

10月19日

查看其他日期

如何退出?如何商业化?如何融合新技术? 产业资本为生物医药产业探寻“最优解”

2023-10-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墨璞嘉

◎记者 王墨璞嘉

“寻找升级变革关键期的生物医药产业出路,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这段时间的热议话题。”海通证券副总经理、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姜诚君表示,2023年上半年,登陆A股市场的生物医药企业仅十余家,上市数量和募集金额均有下滑。从二级市场再融资情况来看,2023 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产业再融资金额同比有所下降。

在10月17日举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暨未来医疗产业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就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融资情况、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颠覆式创新机遇等内容展开热烈交流。

投资机构寻求多种退出路径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创新研发企业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投资机构更加谨慎,资本市场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收益风险和估值还需达成共识。”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梁卫彬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投资机构更加重视对生物医药公司投资退出途径的多种选择。据中信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杨浩介绍,除传统的通过IPO方式退出外,机构投资者逐渐关注并购、重组等多种退出路径,投资机构也更多地赋能生物医药企业的孵化、并购等多个环节。

新形势下,投资机构如何选择合适的生物医药标的?梁卫彬表示,生物医药投资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对专业性要求高。市场竞争不仅是相似产品、进口产品的竞争,同时也围绕患者的多种治疗方案展开。在项目筛选方面,要以患者为中心,找寻最新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杨浩表示,以中信医疗基金为例,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秉承“技术驱动”的理念,目前在创新药、创新器械、数字化医疗等创新领域的投资项目占比将近90%。

“投资人需要对投资者的利益负责,因此首先会关注被投企业的退出路径。此外,投资人会重点关注被投企业的护城河和创新性,护城河包括技术积累、组织能力等等。”某生物医药拟IPO公司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称,目前,相比创新药等高投入、长周期且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投资人更看好短期内就能盈利,或市场热度较高的生物医药细分领域。

产品商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面向未来,对大型药企和中小型药企而言,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世和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邵阳表示,大型药企可以出海寻找更多机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已成熟产品的市场份额;对于中小型药企而言,生物医药产业的细分领域、交叉领域以及新技术结合等方面可能涌现更多机会。

药企出海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认为,大型药企出海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以全球化视野布局早期研发,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以符合国际标准;二是处理好商业化的问题,在自建团队和合作中做好取舍。国内医药龙头还存在很多成长空间,未来5至10年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企业,但是要注意在商业化上发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型药企“船小好掉头”,创新机遇较多,但是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

“所有的创新能够落地,关键在人才。”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副秘书长徐梁表示,生物医药领域的许多创新想法来自具有前沿探索性的医院和高校,不少创新“天马行空”,但是在经营管理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存在短板,商业化面临挑战。

因此,企业要注重人才互补和团队共建,团队既要能够做研发,又要具有把研发成果变为产品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培养医生和科研人员成为具有成果转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可以组建产学研用团队,提高创新产品研发和落地的速度,提高沟通效率。

“原始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健达九州常务副总经理于涛表示,生物医药的创新和人才息息相关,依托于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政策支持,在优质人才资源的汇集下,未来可能会有不少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出现。

清华大学药学院终身教授鲁白总结称,做好原创生物医药产品的转化,要注意四点:一是要保护知识产权,为出海打好基础;二是要树立项目管理理念,有效促进科学发现向商品转化;三是组建专业的商业化谈判团队,与大型药厂有效谈判;四是找到具有耐心和鉴别力的资本,以支持公司早期的研究和转化。

与创新技术结合渐成趋势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性基因编辑、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等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合成生物、AI制药、脑机接口、医疗机器人等前沿交叉技术不断突破。面向未来,颠覆性的生物医药创新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与数字化结合将是发展趋势之一。

“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信息科技与医疗产业的融合越发紧密,深刻改变了医疗产业的生态。”易方达资产董事、总经理、股权业务首席投资官宋昆表示,以核酸药物、基因编辑技术、脑科学为代表的生物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带来了很多颠覆式的生物创新技术,进而攻克曾经难以解决的医疗难题,让无法治愈的疾病有康复的可能。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认为,未来,AI技术叠加现有的生物医药体系,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型诊疗方案、新型医疗器械和新型药物研发流程。

鲁白表示,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大致介于“2.0快跟阶段”和“3.0原创自研阶段”之间,可能在寻找新靶点、新药物分子等方面出现更多原创性产品。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合成生物、细胞治疗、mRNA治疗、ADC药物差异化等领域或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的新阵地。

如何退出?如何商业化?如何融合新技术?

产业资本为生物医药产业探寻“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