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上证圆桌  查看版面PDF

2023年

11月16日

查看其他日期

资本赋能科技 为创新注入金融动力

2023-11-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俞敏华
  曾刚
  杨斌
  蒋展

主持:

于 勇

毛佳慧

王敬博

圆桌嘉宾:

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 俞敏华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曾 刚

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杨 斌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 蒋 展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在我国发展现状如何?科技金融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俞敏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蒋展,围绕上述话题进行探讨。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上海证券报:当前,科技金融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俞敏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显著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需要用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有着助力科创领域高质量发展、强健经济“肌体”的使命与担当。

宏观层面,科技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科技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带动经济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微观层面,科技金融多元化的专业金融服务和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渠道对企业技术的发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可以降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资金短缺的融资风险,促进社会资金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

曾刚:在狭义层面,科技金融指服务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并且适应科技创新特点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广义层面,还包括服务于科创企业的金融体系以及相对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将信贷、债券、股权等金融资源进行整合,为科创企业提供符合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而实现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有效对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但需要清楚认识到,在科技创新领域,还面临重大原始创新偏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国家提出加大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展科技金融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展业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杨斌:科技是现代经济的心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须坚定践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与使命,多层次、多方位持续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蒋展: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硬科技的发展,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比较大的投入,承担比较大的风险。科技成果“从0到1”实验室验证阶段、“从1到10”产品成果开发营销阶段、“从10到100”技术以及产品的迭代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金融供给与科技项目的金融需求并不完全匹配。单靠传统的金融产品、工具和方法,很难支持高科技硬科技的长期发展,不同性质、功能的金融机构需要相互配合,金融产品和工具需要创新,相关政策需要突破。

科技金融发展有成效

上海证券报:请谈一谈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

俞敏华:一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包括银行贷款、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主管部门主动加强与金融主管监管部门的合作,出台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的若干举措,推动科技信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设立科创板、成立北交所,各地政府设立股权交易中心,进一步畅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渠道。

二是政策引导逐渐明确,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持续凸显,中国人民银行实施4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激发银行科技型企业信贷投放积极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36只子基金,在项目层面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000亿元;鼓励银行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强化风险隔离,推动科创金融服务体制机制革新;政府机构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平台等数据、技术要素体系建设,夯实科创金融基础。

三是金融工具持续多元化,针对科创企业诸如创新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创新融资服务不断涌现,政—银—担等多方合作形成良好的风险补偿机制,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创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曾刚:政策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科技金融发展。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各地通过设立政策性担保以及风险补偿基金,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有效缓解科创企业的融资痛点。

市场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不断在产品体系、营运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科技创业投资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纳入国家科技统计的创业投资机构达4070家,管理资本达1.45万亿元,自2015年起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

杨斌:私募股权投资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私募股权方面,科创投资呈现三大趋势和特点:

一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趋势明显。2022年股权市场新增投资中小企业项目本金约4800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37%(较2019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本金约5800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45%(较2019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二是从财务投资向产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转型的趋势明显。投资方法论更偏技术和产业逻辑。方向上更加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三是国有资本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国企、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资LP日渐成为人民币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存在关键技术难题的产业链环节,面临着投资周期长、回报不确定的情况,社会资本在一些关键细分领域无法达到预期的扶持力度。在此背景下,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将引领硬科技领域投资,肩负起国有资本的责任。

蒋展:银行是提供科技信贷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截至今年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对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不断优化,更加精准地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的可得性。累计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全部上市企业数量的30%以上。今年新上市企业中,60%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债券市场也在不断加速发力。截至今年6月末,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的余额达到2264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余额达到2258亿元。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作用。转化基金目前已设立36只子基金,在项目层面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000亿元。已投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

提升科技金融质效任重道远

上海证券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俞敏华:政策环境方面:一是政府投资基金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与科技创新规律不完全匹配;二是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项目退出存在难度,涉及基金份额的估值定价程序有待完善,当出现亏损时,如何合理定价退出、退出渠道是否合规合法、国有资产投资是否达到保值增值规定等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方面:一是科创企业特性与传统金融风险识别缓释手段不匹配,科技信贷准入对前沿技术市场前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要求较高,普通金融从业人员缺乏风险识别判断的专业能力;二是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方式不匹配,科技领域缺少足够“有耐心”的长期资本以及覆盖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科创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和传统金融业务收益的相对固定性不匹配,缺乏与风险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四是金融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目前国内投资萌芽期、种子期项目的天使资金明显不足,大部分资金集中在风险偏好较低的银行体系。

曾刚:目前我国科技金融供给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长期股权资金供给偏少,科技金融体系结构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匹配度有待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总规模仍相对有限,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企业的未上市股权估值难、流转处置难限制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仍然较高,大量创业投资难以退出。不同资本市场分层并不明显,缺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特点的特色服务和制度创新,难以实现不同板块之间的功能互补。

在金融行业支持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技术知识壁垒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科技企业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强,且随着科技行业细分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涌现,金融机构较难全面了解科技企业所处行业、技术、细分领域市场等信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科技企业信贷服务时,缺乏一套契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授信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在客户准入、风险评级、授信模型等方面有待提升。此外,金融机构对于科技企业的估值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科技型企业估值难、股票定价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杨斌:以银行业金融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其基于债权融资的产品法律基础、风险收益回报模式、实质经营对象和评估重点,与科创企业“无抵押、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以及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金融需求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考核周期与科创企业资产的业绩周期不匹配(周期不匹配)、金融产品业态和创新效率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不匹配(供需不匹配)、传统银行的风控体系和赋能能力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发展的要求不匹配(能力不匹配),导致大规模金融资源难以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具体到私募股权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在募、投、管、退等环节遇到了一些系统性挑战。其中最大的痛点还是在募资端和退出端:从募资端看,长期耐心资本比较缺乏;从退出端看,“堰塞湖”问题亟待缓解,这里既有大量存量资产到期的问题,也有退出方式单一、过于依赖IPO退出的问题。

蒋展:从科技产业的需求端来说,科技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部分科技产业对资金需求非常大,短期不能盈利,因此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资本供给。周期长意味着风险大,叠加技术开发以及商业化过程不确定性太大,需要能够承担失败风险且有识别能力的资本。

从金融的供给端来说,很难有资本能够等上10年、20年的。有资金本身属性的原因,一些资金是短期的资本;有考核机制相关的原因,例如,资金属性是长期的,但对资金收益的考核方式是短期的。

在科技产业中,项目失败率较高,传统信贷机构由于商业模式的限制,利率相对固定,收益无法与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相匹配。而且,由于大部分科技企业是非重资产型的,传统信贷机构的风控手段对于此类科技企业并不适用。因此,商业银行的模式需要创新,相关政策和制度也需要突破,如投贷联动、追责机制等。

与科技产业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相匹配,风投资金确实能够承担较大风险,但是也会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选择相对确定性更高的项目而尽量规避风险。参与此类投资,需要极强的专业判断能力,要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然而,目前,对市场、商业化前景、资本市场和金融都比较了解的复合型人才还是非常缺乏的。

多措并举完善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证券报:针对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您有什么建议?

俞敏华:一是加大创投机构投早投小引导力度:建立健全创投基金的考评和容错免责机制,鼓励综合算账、算长远账;加强创投机构自身投研能力建设,对初创期的科创企业加强战略咨询、资源整合的综合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管理政策,坚持双向开放。

二是丰富创投基金退出渠道: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不断提高上市的融资效率;发展创投二级市场基金,扩大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范围;活跃并购市场,在整个创投基金退出转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科创信贷产品研发建设方面的实践,建立与科技初创企业风险相匹配的收益机制,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早投小功能应由大企业主导,要重视中小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内生性活力和动力;鼓励链主企业或大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产业链条建立产业群,针对供应链上的短板和弱项,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五是建立完整的金融支持科创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投早投小驱动原创的创新资本,财政资金、政府引导资金、创投基金、商业银行等各类资金要匹配创新企业的各个时期;进一步完善各项融资制度,特别是优化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税收、差异化监管、退出机制,大量培育天使、创业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

曾刚:建设知识产权/技术要素市场是提升科技金融能级,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具体来看: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的建设,打造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的知识产权交易所;二是鼓励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充分发挥科创投行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快构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新服务体系;三是深化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促进知识产权资本转化与价值实现;四是推动金融科技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广泛创新应用,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整体的运行效率,有效控制风险。

通过多方合作,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担保、补偿基金的资本(资金)补充渠道,以确保风险补偿制度长期可持续性。同时,进一步细化对担保补偿基金的考核,确保相关资金的使用效率,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专精特新”领域。

二是立足科技型企业需求,构建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逐步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平台,帮助银行识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如联合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投贷联动模式融资服务能力;优化监管制度,适度放宽对商业银行限制。

三是强化政府引领,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由政府牵头,组织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园区、企业等共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促进银企对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与政府、第三方技术评估等机构合作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库,培养一批既懂产业科技又懂金融的科技金融人才,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创板、新三板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地增强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可得性。进一步打通新三板创新层向科创板和创业板的转板上市通道,拓宽股权投资退出渠道,提升资本市场流动性。

杨斌:针对私募股权一级市场募资难、退出难两大核心痛点问题:一是政策上要进一步强化引导,包括在一些考核机制上进行适当优化,引导、推动长期资本进入私募股权市场,更好地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科技”;二是在流动性方面探索更多方式和路径,加强二手份额市场建设,大量开辟和拓宽除IPO外的退出途径。

随着私募股权二手份额市场不断发展,市场已形成一些共识:一是,S基金以期限短、回报快的独特优势,已成为新型另类投资产品;二是,在新发展阶段,S基金的另一重要价值是为资本接力、为科创助力,通过产品化发展和专业化运作,可以形成培育科创产业的资本接力机制,促进金融与产业资本畅通循环。

蒋展:第一,给市场上与科创属性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的进入扫清机制上的一些障碍。

第二,促进不同阶段的资金顺利形成资本长链条和接力棒。建立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包括并购退出、IPO退出、S基金接续等。

第三,形成金融机构和资金更好的协同机制,一方面是风险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形成能力互补。

第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能力建设上,提高数智化能力,促进数据共享,减少不必要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金匹配资产的效率。

聚焦科技产业注入资本动能

上海证券报:科技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是什么?

俞敏华: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进入全新阶段,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扩展成为“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良性循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是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

把握这个机遇:一是找准技术领域,大力攻坚专精特新、高新产业技术以及重大科技攻关等领域;二是找准产业赛道,当前产业竞争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间竞争的范畴,演变为龙头企业带领产业链上下游所形成的区域竞争,企业与区域产业链越来越需要相互成就。

曾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中央层面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科技金融一方面需要重点加强对“硬科技”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创新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中小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杨斌:金融助力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需要在“三个链”上下功夫:

一是紧盯创新链的前端。围绕“投早、投小”,更加关注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阶段的创新型项目,带动基础研究、前沿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等向产业端延伸。

二是深化产业链的协同。推动底层项目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更广泛地落地应用,通过“补链强链”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三是促进资本链的打通。凝聚创投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力量,对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资本支持,包括后续轮融资、贷款、并购重组、上市等,以资本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蒋展: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长期的战略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金融发展面临较多机遇。当然,对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机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比如,对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来说,在支持科创方面遇到一些挑战的情况下,更快地通过自身能力建设、创新模式与产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支持科创的专业壁垒和核心能力,就是未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