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23年

11月16日

查看其他日期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路径

2023-11-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刘 健

□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强国的发展目标对金融业的专业能力、基础功能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来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推动服务能力的提升,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发展与安全平衡

□从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要求出发,要从五个方面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三是加快培育一流金融机构,四是以五大金融为方向提升金融业服务功能,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强国的发展目标对金融业的专业能力、基础功能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整体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金融业要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市场结构、培育一流金融机构为基础,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开放水平,在全球竞争中实现金融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金融业整体规模快速壮大。在资产规模上,过去十年我国金融业机构规模持续扩容,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约为420万亿元,约为十年前的3倍。在金融从业人员规模上,2022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740万人,较十年前增长超40%。在金融业增加值上,2022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9.68万亿元,较十年前增长174%,占GDP比重由十年前的6.6%提升至2022年的7.8%,已接近当前美国的占比水平。

在建设金融大国的基础上,我国金融业还尚未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盈利能力上,我国金融行业盈利整体较弱,2022年证券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为5.10%,与美国证券行业10%至15%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在专业能力上,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业务相对单一、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银行业对息差收入依赖较高,证券公司业务抗周期能力不强,保险公司单一险种规模较大,多元险种亟待拓展。在服务能力上,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还相对不足,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国际竞争力上,我国金融业跨境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金融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长期偏低,2021年我国保险与金融服务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1.8%,与美国34%的占比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全面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在新发展阶段下,金融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来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推动服务能力的提升,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发展与安全平衡。具体来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含六方面的内容:

一是健全的制度体系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加快推进制度体系建设,金融市场制度体系、金融法治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都日渐完善,与境外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特色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制度建构特征,健全的制度体系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作用,是金融业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主体创新相结合发展路径的重要保障。

二是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实现高质量扩容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客观基础。近年来,我国加速发展各类金融市场,目前已形成了包含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多元金融市场体系,各类市场基础设施也日渐齐全。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也有所改善,2022年底增量口径衡量的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达到19%,较五年前提升3个百分点;间接融资中投向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也有所提升,从2018年的24%提升至2022年底的28%。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所强调的资产定价、产品创设等基础功能是金融业提升专业能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是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和中介,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能够在丰富金融业务生态的同时为各类实体经济主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已形成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中小特色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多元格局,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租赁及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种类完整。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所强调的核心业务专业能力、差异化竞争格局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客观基础。

四是完善的服务功能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金融业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形成的改革效应最终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上。金融业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引导更多中长期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增长方向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要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转型领域。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过去十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5300余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到近2900家,占比接近55%。

五是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表现。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功能,完善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借助产品创设和市场交易来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市场交易中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化解风险,实现市场风险缓释;另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显著提升,应对境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金融业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六是全球化水平是双向开放下衡量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金融市场天然就是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表现为规模提升、结构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也表现为要构建与我国经济体量和全球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规模也处于全球前列,但在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及全球国际金融中心话语权等方面还相对不足,这也是接下来金融高质量发展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三、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五大举措

从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要求出发,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健全市场制度体系为基础,不断推进市场结构的优化和一流市场机构的培育,要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一)加快健全金融市场制度体系

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包含金融宏观调控制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及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制度四方面的内容。在金融宏观调控制度上,要加快推进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从财政货币政策主导向政策集成转型,更加注重政策的集成效应,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要加强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高度重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境内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要注重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外溢效应,在境内外货币政策周期错位的情形下,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对我国的冲击,也要重视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全球资金流向和配置产生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制度上,一要加速完善金融市场的进入退出规则,在完善金融机构股东资质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构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使得部分经营业绩不好、潜在风险较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能通过市场化形式实现快速退出。二要构建公平的金融市场竞争规则,目前我国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获取客户资源及展业资质上存在一些差异,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给予民营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资质、牌照申请等方面平等待遇,支持民营和外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三要完善金融市场开放制度,加快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规则,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我国金融市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金融监管制度上,一要从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出发,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与境外市场不同,当前机构审慎监管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还难以一步到位式过渡到功能监管体系,强化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的结合能更有效应对各类潜在风险。二要理顺金融监管制度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机制,要通过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来明确市场主体权责机制,推进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进行创新,进而构建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要改变过去金融风险处置中的短期行为,更多从制度建设的视角构建长效机制。三要处理好金融法治监管、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之间的关系,加快完善金融法治体系,以行政监管为主弥补当前监管短板和空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的自律监管机制,形成多主体协同的监管体系。

在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上,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处理好国有金融企业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合,实现党的政治领导与国有金融机构独立经营自主权之间的融合。要加快引导民营金融企业改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制度的规范化来推进经营专业化、治理均衡化和财务透明化。

(二)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结构优化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是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在市场体系结构上,我国要加快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构建更均衡的融资结构体系。过去五年我国以存量口径衡量的直接融资平均占比接近30%,以增量口径衡量的直接融资平均占比为20%,较英美等境外市场均呈现较大差距。要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契机,持续壮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要进一步做大商品市场,加快建设原油、黄金等重要大宗商品的现货和期货市场,持续提升“上海金”“上海油”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力。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农产品及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占比仅为12.28%,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约为2%,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从单一人民币定价结算交易中心向多币种定价交易结算中心转变,通过建立多边结算的贸易体系,加快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加快将上海建设成日元、欧元等重要币种的离岸市场,推进多币种定价、结算及交易市场发展。

在直接融资体系结构上,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推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均衡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股票市场市值规模为79万亿元,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为141万亿元,企业直接融资中债权类融资占比为67%,股权类融资占比为33%,股权融资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二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场内市场+全国性场外市场+区域场外市场”为主的三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将场内交易所市场做成全球领先的精英市场,逐步提升全国性场外市场活跃度和衔接作用,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激发区域性股权市场活力,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的投资,大力发展S基金,促进投资份额的转让。三要大力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市场,截至2022年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我国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约为14万亿元,在股权融资中的占比还相对较低,要打造集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到股权投资、战略并购基金于一体的综合股权融资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

在金融市场资金结构上,要加快扭转当前我国短期资金明显过剩,但长期资金、股权资金及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资本又明显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状态。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中长期资本,夯实公募基金在中长期投资者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养老资金的支柱性作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10%的股权划转充实社保,持续吸引外资机构、境外主权基金等长期资本加大对中国资产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引导居民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适当降低房地产和储蓄占比,提高股权投资和养老金融占比。当前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的配置占比不足30%,且金融资产配置中股权基金类投资占比不足10%,较美国居民35%左右的权益资产配置占比明显偏低。在房地产发展新格局下,要加快引导居民增加中长期股债权投资比重,加大养老金融投入,变短期流动性资产配置为中长期股权资本配置。

(三)加快培育一流金融机构

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加快培育一流金融机构是提升金融业专业服务能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型龙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不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不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偏低,机构数量繁多但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经营特色。截至2022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五大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接近40%,4000多家中小银行机构的资产规模占比不足30%。要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定位,构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大中小型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市场化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外资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做优做强,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一要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在坚守主责主业的同时不断提升核心业务的专业能力,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国有金融资本的竞争力。二要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更多强调国有金融资本的主导作用,优化国有金融资本持股结构,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持经济重要领域上的引领作用,加快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归口机制。三要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压舱石作用,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安全网”“稳定器”作用,在维护市场稳定发展、应对突发重大风险事件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小金融机构要在完善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摸索特色化经营。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在合规展业的基础上,做好区域深耕、客户深耕、产业深耕,通过小而精的特色化经营满足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需求。要鼓励中小银行、城商行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出发,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便利化服务。要鼓励地方型证券公司和中小证券公司加快推进服务下沉,植根当地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的综合融资服务。

保险业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截至2022年底,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约为27万亿元,在金融业中的占比不足7%,与美国约40万亿美元的规模和30%的占比相比,我国保险业发展空间巨大。要进一步强化保险业保险保障的基础功能,在目前国家公共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场化保险体系发展,鼓励居民加大养老保险投入和配置占比,适当提高税收递延型养老基金的免税额度。要鼓励保险机构创设更多元的金融产品,近年来“保险+期货”模式的创新极大丰富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要鼓励保险机构在持续加大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的同时,通过产品创新形成金融合力,更好推进社会稳定发展。

证券业要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强大的直接融资体系需要一流的投资银行作为支撑,要加快推进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引导证券公司不断提升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销售交易及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的专业能力,要在做大行业规模的同时推进行业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及竞争格局的优化,提升证券行业在金融业中的相对地位。要积极培育国际一流投行,提升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相对占比,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要持续强化数字赋能,推动证券行业集约化、绿色化、科技化运营,夯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体系建设,为一流现代投行建设提供内在支持。

要加强金融机构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快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金融机构干部队伍。金融业与其他功能性服务业不同,其业务专业性要求相对更高,要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干部队伍、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来推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流的金融人才队伍,形成银行家、投行家、风险投资家、经济学家、专业资产评估师及证券分析师等多层次的高端人才队伍,通过专业人力资本要素的聚集来带动资本及其他要素的聚集,不断提升金融业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以五大金融为方向提升金融业服务功能

在服务科技金融上,要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中小企业及高端制造业的信贷支持,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包容性,打通从科技风险资本、股权资本到证券资本的投资链条,形成科创金融体系。要引导保险机构加快推出更多科技创新保险类产品,利用保险工具有效分担科技创新前期的高风险,引导更多境内外长期资金持续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在服务绿色金融上,金融业要从产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出发,创设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转型金融产品和气候金融产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强化碳市场与碳金融建设,推进碳资产定价的市场化,逐步缩小我国碳价与国际碳价的差距,增强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

在服务普惠金融上,城商行及中小银行要发挥区域特色更好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证券公司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下沉,在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普惠金融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开发更多符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广“信易贷”模式;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类型居民的风险偏好出发,为其提供更多的与其风险偏好特征、资金期限结构特征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切实助力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服务养老金融上,我国要加快补全养老金融的短板,优化保险机构投资考核机制,提升养老金融机构管理能力。同时要创设更多低风险、长久期、稳定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引导居民更多将储蓄转化为养老投资,不断做大养老金融规模。

在服务数字金融上,要顺应数字技术大发展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加快完善数字金融法律法规顶层设计,不断丰富和健全对数字资产和数据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平衡好数字平台企业在部分领域的天然垄断特征与市场公平竞争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投资、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在数字化转型上形成共识,进而引导更多资本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五)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的双向开放。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跟随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其全球化经营提供多元便利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引进来”,在持股比例、业务牌照及创新业务资质上给予外资机构更大的政策空间,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基础,推进金融、投资和贸易的一体化开放。金融市场本身就是开放体系,开放是金融市场的基本特色。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开放的核心在于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从商品和服务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要加快金融市场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融合,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一体化开放,促进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努力提高中国在全球重要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要在开放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应对开放带来的境内外金融市场风险联动加剧,要系统性提升应对极端风险事件及重大风险事件的能力,在开放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在事前加大风险的监测、预警以及风险源头的梳理;在事中理顺各类风险的出清机制,压实市场主体的权责机制;在事后剖析风险事件的根源,做好对风险事件相关负责人的问责追究工作,在双向开放中坚持做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作者系申万宏源党委书记、董事长、执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