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23年

11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基础创新时代需要融合型人才

2023-11-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志明

当前的基础创新更需要充分把握系统整体架构,将注意力放在“从0到1”的转变上,同时充分关注其随机性。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不具备系统性的思维就很难理解现代科学,也就很难做好科技创新。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当从现代科学教育改革抓起。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基础创新领域的需求,应尽快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记者 罗茂林

11月22日,在第六届湘江金融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服务团首席科学家郑志明作题为“加强基础创新,构建现代科技体系”的演讲。

郑志明表示,回顾历史,我国的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工程创新,围绕工业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二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这一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这一阶段国内科技全面开放,向先进国家学习,实现从追赶到并行的飞跃;而第三阶段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学发展逐渐转向基础创新,在若干关键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近年来,一系列原创能力不足、“卡脖子”的问题为大众所熟知,郑志明认为根源在于基础创新能力的不足,目前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基础创新含义深刻,其核心是要建立现代技术科学体系,实现现代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何如今的基础创新需要深度融合。”郑志明表示,相较传统的近代科学强调“理想状态”的单一模型,面向复杂性与系统性是现代科学的突出特征。

“我们面对的许多问题,包括金融领域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具有高度复杂性。”郑志明表示,因此当前的基础创新更需要充分把握系统整体架构,将注意力放在“从0到1”的转变上,同时充分关注其随机性。

“局部不等于全局,但全局是由局部引起的,这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思想。”郑志明认为,这一理念在思考金融风险方面就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郑志明以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例,认为当前科技人才应具备系统性思维。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不具备系统性的思维就很难理解现代科学,也就很难做好科技创新。

“目前,能够实现现代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人才少之又少。”郑志明认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对于实现现代科技领域基础创新影响巨大。

谈及科研人才的培养,郑志明认为虽然我国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尚未明确不同阶段教育的使命和任务,这也使得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缺乏对现代科学基本思想的理解。

郑志明表示,现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当从现代科学教育改革抓起。“这方面工作刻不容缓,因为人才科学培养短板太明显了。”为了更好地满足对基础创新领域的需求,郑志明呼吁,应尽快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学校的教育阶段开始,因为毕业后再想查漏补缺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