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硬科技赛道 创投机构畅谈挑战与机遇
|
◎记者 李兴彩 温婷
ChatGPT、大数据、云计算……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科学家创业案例与日俱增,创投机构迎来空前的投资机遇。更多的博士、科学家在“创业”与“创投”之间大显身手,为整个创投生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创板的设立,则打通了创投“募投管退”的最后一环,给创投机构带来更多退出与收获的通道。
但挑战随之而来。随着科技创新加速,在投资人冲向科创最前沿、尽尝科创甜头的同时,也要应对复杂深奥、不断进化的专业知识挑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创投机构正面临着行业“寒冬”的考验。经济风云变幻,科创赛道切换,创投机构何处觅新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这释放出积极信号,国内创投业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机遇期。
11月30日,2023中国股权投资西岸科创金融大会在上海举办,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站,何处寻机”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上,来自同创伟业、湘江国投、深创投、临芯投资、前海母基金、招商资本、顺为资本、泰坦科技等创投机构及企业界的嘉宾,畅谈投资硬科技之道,展望发展机遇。
响应“科创”需求 投资收获颇丰
“科创投资需要既懂技术,又能理解商业,并具备财务和法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对话伊始,圆桌主持人、同创伟业合伙人段瑶就抛出一个问题:科创一日千里,创投正面临着产业研究、人才等新挑战。
对此,深创投董事总经理伊恩江深有同感地表示,随着科技创新加快,深创投具有产业背景的投资经理越来越多。“2001年我加入深创投时,身边同事多为金融、法律等专业背景,现在深创投创新研究院有近40位具有产业背景的研究员,成了公司最大的部门。”伊恩江说。
“经济增长模式从机会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硬科技成为创投的主战场,投资需要更加人本化、专业化。”湘江国投董事长欧阳湘江表示,湘江国投在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垂直产业投资能力的同时,更看重创业团队的技术实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顺应科创需求,持续构建自身产业研究能力,这在临芯投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临芯投资总经理、合伙人宋延延介绍,临芯投资自2015年成立起就专注于集成电路赛道,合伙人及主要团队成员都拥有十几年的集成电路产业等从业背景,高度的专注、专业,让临芯抓住了集成电路产业爆发的红利。
当“创投”与“创新”双向奔赴,VC/PE机构人员结构“底色”有了新变化。作为一名互联网行业连续创业者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张志坚投身创新投资一线,近年常感慨自己对于许多新技术“听不懂”。
2022年初,顺为团队设立投资总规模10亿元的“顺为探索计划”,着力发掘国内先进制造、前沿计算、双碳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项目。包括张志坚在内的投资人明显感受到,这两年所投资的企业“掌门人”中,科学家、博士创始人增多了;相应地,VC/PE机构的投资经理和投资总监中,有博士学历和理工科背景的比例增加了,纯金融背景的比例减少了。
前海母基金主管合伙人张雪冰说,他所在的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即“前瞻性”地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如今机构员工从12名扩充到近130名,新增力量很多来自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他们有着专业的理工科背景和学习能力。
在张雪冰看来,VC/PE机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整个投资行业的周期和风口是一脉相承的。从2018年以前关注互联网和模式创新,到如今关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硬科技赛道,投资机构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意味着投资决策更加依赖于深入的技术理解和科学评估。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更为专业和精准的投资策略,同时有助于创投机构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被投企业的技术创新。”张志坚认为,这种变化促进了创投行业和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创投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增长活力。
在科创板助推下,那些站在科创最前沿的创投机构,收获也最为丰厚。段瑶介绍,科创板给了同创伟业很好的退出通道,目前同创伟业已有25家被投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宋延延介绍,目前,临芯投资已投资超过100个项目,投出近70亿元,收获16个IPO,主要以科创板IPO为主,并已经实现退出约150亿元。
伊恩江介绍,深创投已投创投项目1734个(企业1453家),其中262家被投企业分别在全球17个资本市场上市,2016年以来持续位居清科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年度评选的本土创投机构第一名。欧阳湘江介绍,目前,湘江国投参股和管理的基金认缴总规模554亿元,实缴总规模408亿元,累计投资项目900余个,培育了上市企业61家。
如何穿越行业“寒冬” 大咖建言献策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集资金规模同比下滑23.5%,投资金额同比下滑42%。同期,美国股权投资市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如何穿越“凛冬”,实现创投和科创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创投机构面前的新课题、新挑战。
谈及当下中国股权投资面临的挑战,段瑶表示,作为一家民营投资机构,基金回报是同创伟业的“生命线”,退出难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招商资本执委会委员、高级董事总经理朱正炜坦言,面对挑战,很多投资机构没有躺平,干劲儿十足。“市场还是存在很多的机会,这个时候更要磨炼内功,培育服务实体经济和深入产业的能力。”朱正炜说。
“当前,创投行业面临不小的困境。”张雪冰表示,任何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目前,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保险固有的考核机制与管理模式,导致长期资金很难进入创投行业。“一方面,资金长期在金融体系内流转,很难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科创企业在成长阶段,缺少资金扶持。”
如何解决创投行业融资难的问题?张雪冰建议,多措并举,适当调整原有的资管新规措施,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考核机制、管理模式调整,从而鼓励长期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他认为,PE/VC的行业也需要“出清”的机会,经历“优胜劣汰”的洗礼,真正有实力的机构才会涅槃重生,创投行业也将因此迎来新的欣欣向荣。
“从投资周期来看,过往项目从天使轮到上市的周期为八年至十年。但在投早投小投科技时,这个周期可能是十年至十五年。如何从各层面了解、熟悉科技企业成长规律,从而匹配到合适的长线资金和合适的基金管理人,是至关重要的。”伊恩江认为。
段瑶期待,未来与股权投资相关的政策变动能够少一些、缓一些。“股权投资机构看的是行业基本面,做的是五年到十年的长期判断,也希望政策环境能提供更稳定的预期。”
“坚持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确实很难,需要创投机构和被投企业联手努力、坚持;但一旦做到,高收益、低风险、带动生态发展等就水到渠成。”宋延延表示,扶持高科技产业成长,需要在创投“募投管退”等各个环节有适配的政策,需要创投和政府共同努力。
展望下一站机遇 坚守硬科技赛道
《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给身处“寒冬”的创投机构吹来阵阵暖风,为行业释放了复苏的信号。谈及如何抓住中国创投机遇期谋求高质量发展,嘉宾纷纷表示,将抢抓时代机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赛道。
“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伴随创业项目从萌芽走到开花结果。”欧阳湘江表示,技术创新的周期往往很长,倒逼投资机构必须耐得住寂寞。接下来,湘江国投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基础层和应用层的机会,主要涉及CPU、GPU等硬件及AI在制造、新能源、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机会,还将关注新能源领域技术迭代、新型储能及智能驾驶等的投资机会。
朱正炜表示,招商资本诞生以来投资策略不断迭代,目前主要围绕新能源、硬科技、医疗健康和现代服务等领域进行投资。“未来我们会继续围绕‘科创+金融’两个方向来加强人才储备,拓展能力圈,继续做好连接科创和金融的通道和桥梁。”
“硬科技正在逐渐成为创投的主要投资方向。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机构对于硬科技公司的关注度都在进一步提高。”泰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谢应波坦言,作为已投资多家上下游企业的上市公司,泰坦科技的壮大得益于资本助推,也在利用科创板平台反哺建立更丰富高效的科创生态,并在密切关注并购机会。
科创企业“盼”资本知音,也对投资机构的耐心、韧劲和胆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者要找到懂他们、爱他们的投资机构。优秀的创业者精神需要资本加持,才能散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辉。”谢应波表示,科创板设立后,大量国内外科技人才涌入硬科技赛道,对我国科技创新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在谢应波看来,首先,企业要站在长远发展视角选择投资机构,选择能够与企业产生共鸣并深入了解其团队精神、所处行业的投资机构;其次,企业要挑选支持其成长,并愿意为其稳健发展提供空间的投资机构,这一点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尤为关键;最后,企业要挑选在商业运营、形势判断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成熟投资机构,对缺乏经验的初创团队提供引导。
谈及行业发展趋势,朱正炜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拉动了锂电池的强劲增长,未来投资机会将从现有电池制造、主材环节向新技术路线和新应用场景转移,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等领域同样孕育着广阔的市场机会。朱正炜建议,关注新型电池技术、细分领域技术迭代、储能、废旧电池梯次利用及相关的国产替代投资机会。
“临芯投资只专注于集成电路赛道。”宋延延说,创投要回归投资本质,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创投要坚守价值投资。“从一颗种子到做成产品,再到量产和产业化,集成电路等硬科技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创投机构应该坚持长期主义陪伴企业成长,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用‘煲汤模式’而不是‘烧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