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从濒临倒闭小厂到跨国产业集团
| ||
| ||
|
◎记者 高志刚
1980年,创业先驱们怀揣梦想,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蛇口,播下了一颗“实干兴邦”的种子。1982年9月22日,中集集团正式投产,由此展开了一段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
40多年来,中集人将一度濒临倒闭的集装箱小厂,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多元化跨国企业。其集装箱产量自1996年起就稳居全球第一,2002年起积极实施业务多元化战略后,还研发了半挂车、登机桥、冷藏集装箱、海工平台等20多项明星产品,构建了现代物流与能源装备多元化产业集群,业务遍布全球120个国家,年营收超千亿元。
是什么铸就了今天的中集?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参加了投服中心组织的“了解我的上市公司——走进地方特色上市公司”活动,跟随股东观察团来到中集集团总部进行深度调研,探寻中集40多年来行稳致远的经营之道。
市场化与国际化基因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记者从酒店步行出发,经过深圳有名的“时间广场”,广场石碑上刻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金色标语。就在广场的南面不远处,中集总部大楼巍然矗立。
回溯历史,1979年7月8日,蛇口开山炮轰然炸响,由此拉开了蛇口工业区建设的序幕。集装箱厂作为首批规划建设的工厂之一,很快就在蛇口工业区落地生根。
1982年9月22日,中集举行了盛大的投产仪式。在中集集团陈列馆,讲解员指着一座模型说:“这是根据1:64比例还原的中集第一代厂房,该厂房从设计到生产,都是由欧洲人主导完成的。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集从诞生就有着市场化与国际化基因。”
成立之初,公司董事会决定由丹麦宝隆洋行负责经营管理,首任总经理是丹麦人莫斯卡,英国人雷诺负责生产技术,外方管理团队为初创的中集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理念。
指着下方展柜,讲解员进一步说:“这些是中集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文合同、中英文介绍资料、员工管理手册等等,在展墙上还有中集成立之初的组织架构图。”
事实上,中集诞生之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经济颇感陌生之际,中集就已经感受到了市场的竞争压力。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波动,中集也一度陷入破产的边缘。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时任公司总经理顾立基、副总经理李启元、生产技术部经理麦伯良等公司骨干,主动向董事长请缨:“保留公司,自主经营。”于是,公司董事会做出了停产集装箱、转产多种经营、公司裁员的决定,为中集日后的涅槃重生保留了“火种”。1986年8月,公司从此前的330多人减少至59人,宝隆洋行退出管理。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这59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用了3个月的时间扭亏为盈。“展墙上的这幅‘自强不息’,是袁庚先生在中集20周年的时候,特别为这段向死而生的岁月所题写的。”讲解员声音洪亮地说。
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中集从1987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时任中集副总经理的李启元与麦伯良前往日本开拓市场,成为中集迈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依然充满了挑战。讲解员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日本客户对中国制造戴着“有色眼镜”——日本产品免检,韩国产品抽检,而中集产品却每台必检。面对这样的规则,麦伯良内心很不服气,他向日本客户提议,将三个国家的产品商标都遮起来,再由日本请专家对质量进行鉴定。
“这就是还原的盲评现场,可以看到,这些专家们正在非常认真仔细地测量着集装箱的数据。根据最终评分显示,日本产品87分,韩国产品68分,而中集产品86分,这说明中集产品的质量是远超韩国,并且和日本产品不相上下。”讲解员说。
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多次比拼后,中集逐渐拥有了超一流的产品质量、先进的管理体系,以及强烈的市场意识。
同时,中集也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并购。例如,2007年,中集先后并购了荷兰伯格工业公司以及安瑞科能源装备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中集收购了烟台来福士公司的股份,业务逐步扩大到储罐业务、海洋工程等领域,如今在相关领域均已成功跻身世界一流阵营。
由此可见,市场化和国际化基因是中集茁壮成长的第一个终极密码。
世界级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投资者与中集集团高管互动交流会上,有投资者提问:“中集自从做了集装箱之后,还进入车辆、航空机场等多个领域,均做到了世界领先。到底是什么核心要素成就了中集?”
“董事长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中集的企业文化叫‘自强不息、挑战极限’。”中集集团董事会秘书吴三强称,“中集有个非常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了我们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能够快速决策。”
记者了解到,1987年,引入中国远洋集团后,中集改组成为三方合资企业,中远和招商局各占股45%,丹麦宝隆洋行占股10%。“中远和招商局达成约定,继续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管理中集,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吴三强告诉记者。
吴三强还举例称:“当时,车辆行业有目录的企业是700家,没目录的1万家都不止。我们去山东某地,满大街都是半挂车,一个县就有200家企业。但是,中集依然做成了行业第一。竞争不可怕,对企业而言公司治理结构更重要。”
2002年,麦伯良在参加央视《对话》节目时,提出“给我15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的承诺。自此,中集确立了世界级企业的发展目标,并选择了复制冠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世界级企业需要世界级的管理模式,通过对标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中集从2008年开始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
麦伯良带领中集人在2010年全面启动了“升级行动”,这是中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经过变革,中集集团形成了集团总部业务板块、成员企业的分层管理体系,同时引入并完善5S管控体系,明确集团和业务板块之间的管理关系。中集的内控体系从2018年开始由“合规型风控”逐步向“价值创造型以及智能型风控”升级。
优秀的企业制度和富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有机结合,是中集40多年高速发展的第二个终极密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集一直走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新的领域,而且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能很快从追赶者变成领导者。吴三强表示,中集始终致力于成为行业的专家。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是中集成功的第三个终极密码。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个普通的东西做成一个精细的东西。”吴三强向记者解释称,“从机械制造角度来讲,产品的方差怎么样?可靠度怎么样?中集的产品永远是可靠度最高的,这就是我们的精益求精,这也是一种高端制造。”
目前,中集旗下一共拥有28项明星产品,拥有6个经相关部委认证的单项冠军产品。
2014年,中集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中集孵化出一批创新企业,在优化集团业务布局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增长点。
“未来,中集将围绕能源创新来布局,像海上光伏、氢能等,虽然现在占比很小,但是我们觉得非常有前景。”吴三强表示,以高端焊接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未来前景广阔。
对于新材料板块,吴三强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集近年来加速布局竹链产业。早在10年前,中集就成功研发出竹木复合集装箱地板。目前,中集通过创新、环保的技术方法提炼出竹纤维,后者是造纸、纺织业的重要原料。
“下一个十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更要汲取过去四十年的发展经验,认真研究、把握未来机遇。”麦伯良在2022年度致辞中曾表示,中集人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为笔,赓续中集精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向着共同事业的崭新篇章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