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软价值中的硬道理 ——读《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层逻辑》

2024-0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层逻辑》
  滕 泰 张海冰 滕天逸 等 著
  中译出版社
  2023年11月出版

◎冯 毅

在通常意义上,一切商品无论其使用价值如何千差万别,也不管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有怎样不同,归根结底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成果,这些人类的劳动都物化在商品中。这种物化在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这种劳动创造价值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配第的经济思想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核心的生产关系既不是土地,也不是资本等生产资料,而是平台、内容、场景、流量,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与过往的传统生产关系具有较大的区别,面对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我们该如何把握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经济循环和经济周期规律?这就是《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层逻辑》一书的重要内容。

用哲学视角分析经济问题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软价值。软价值是一种不依靠土地等传统生产资料,以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为主的劳动价值理论。软价值经济学从物理学和哲学层面出发,进而阐述了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规律、价值运动规律、经济周期、财富流向与分配规律以及这些新经济规律在商业模式、社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大众看到的经济学著作不同,本书的作者既有在经济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济学家,也有年轻的物理学者,所以本书在传统经济理论分析基础上融合了量子理论、信息论等前沿物理学基础,提出了“物质-信息融合发展论”,并且还对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背景下的数字经济2.0时代的经济周期、企业创新作出了前瞻性的研究探索。

以往的经济学著作大多从经济学本身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推演,而本书的作者则从哲学基础出发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从作者提出软价值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物质-信息融合发展论”可以看出,软价值经济学的思想起源是从新的哲学基础来解释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原理。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哲学基础更是理论的根本源泉,也是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路径,从哲学源头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无疑更具穿透力。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作者能够从哲学视角来分析软价值经济学,说明作者经过了大量思考,力图通过建构哲学框架从更为深刻的层面来分析数字经济问题,这种探究精神是值得赞许的。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信息世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物质世界共同构建了我们的宇宙,就像在量子世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关系。在数字经济中,物质与信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演化。作者在书中据此提出了创新函数、软价值函数、叙事体验价值等原理。价格在数字经济中既不是影响生产的关键要素,也不是影响消费的核心要素,因为很多平台和数字产品都可以让客户长期免费使用。面对大量免费的信息态商品,有时候巨大的投入只能带来很少的产出,甚至产出为零,这些新规律的发现与人们平时学习到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规律都有较大的差异。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领域,传统经济学的经典分析工具,比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无法适用。

目前一些有关数字经济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到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即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规律、数字经济循环规律、数字经济周期、数字经济的财富流向规律。比如,在传统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中,成本、价格、利润是经典的微观经济基础,而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经济领域,生产并不是中心,成本和价格也不再是分析起点,企业产生利润的前提也并不是单个产品的价格超过生产成本,企业利润的实现还可以有平台变现、内容变现、流量变现等多种价值实现渠道。这些可以弯道超车的价值实现路径,使很多平台或产品的价格可以低于成本销售,甚至可以长期免费供用户使用,这种模式在传统经济中是不可想象的,按照现有的一些政策制度,价格低于成本销售是倾销行为,但在数字经济中反而是一种常态,按照这种情况推演,很多现有的经济政策可能将因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经济周期将发生较大变化

在数字经济时代,源于数字的多种产品价值都超出了传统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关系价值论的解释能力。传统经济的循环是以生产为中心,形成了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这样一个闭环。但是数字经济循环并不遵循传统模式,它首先需要一个平台,平台是软价值创造的起点;其次要有内容或者产品,内容是软价值创造的核心,进而必须有体验价值、场景价值、流量价值等;最后才有通常意义上的商业模式。数字经济的产品大多可以免费提供,价格不再是市场机制的中心。平台垄断更多是由数字经济参与者的自然选择而决定的,而非传统经济中的规模效应、政策或技术优势所形成。

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也遭遇到数据这一新要素的挑战。在数字经济中,数据的价值日益重要,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将数据纳入生产函数?如果纳入,是否符合经济学的规范?如果不纳入,又如何反映数据的贡献?在经济实践中,数据资产如何估值,如何交易,如何纳入资产负债表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而且现有的评估、财务等体系标准还没有设定关于数据资产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细则。

财富分配理论也受到挑战。在传统经济中,我们关注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财富分配。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平台、创作者、流量和数据要素之间的新的财富分配关系,近些年知名的网络带货主播仅仅依靠直播带货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他们掌握着流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平台的发展,这种财富分配关系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作者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周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创新周期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周期的最重要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创新的涌现,将推动经济进入上升周期,而创新的停滞或衰退则可能导致经济进入下降周期。参与者热度系数、企业家创业高潮、青年人的增多等因素都标志着经济进入上升周期,而创业低潮、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则预示着经济进入下降周期。此外,数字经济的经济周期从最初跟随制造业周期而波动,将演变发展为引领制造业周期波动,并最终主导物质经济的运行周期。

如果软价值经济周期取决于“创新的集中涌现与退潮”“参与者热度系数”等,那么我们如何从新的实践视角去把握这些经济周期规律,并找到新的宏观政策杠杆和工具呢?对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未来经济结构可能会越来越“软化”,20%的人口或产业会创造80%的经济成果,这对传统产业来说无疑是较大的挑战,因此宏观政策和工具机制如何改善软环境、培育软资源,并帮助硬产业提升软价值,让更多的企业像海尔一样转向软性制造,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是深刻理解数字经济的硬道理。

先有公众价值,后有盈利模式

软价值的创造与传统经济的价值创造也不一样。软价值经济学还揭秘了一些新的宏观经济规律,在数字经济中,平台成为循环的起点,内容和产品为载体,流量为价值信号,体验为软价值的升级,场景为软价值的交汇点,变现为整个数字经济循环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变现是软价值经济的持续条件。就这一点而言,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毕竟数字经济的本质还是基于经济逻辑,以获取最大化收益为主要目标。一般而言,变现是软价值生态循环的后置环节,“先有公众价值,后有盈利模式”是软价值变现的普遍规律,很多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就是这种模式,先烧钱形成公众价值,站稳市场位置,然后再逐步摸索盈利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的搭建、产品的开发、流量的创造、场景的创新以及叙事体验的提升都需要资金投入。因而,不管变现的时间有多长,不管变现的路径有多曲折,变现总归是软价值经济的持续条件,这可以认为是数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我们最后再回到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这里所说的劳动不是指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具体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无论是传统经济学中依靠土地与资本的劳动价值,还是数字经济中的创新性劳动,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都是在人类劳动作用下所实现的经济价值,所以提升劳动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是作为个体的人在数字经济时代要遵循的硬道理。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释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软价值中的“软”与硬道理中的“硬”从文字意义上是对立的,但在哲学意义上又是统一的。所以了解数字经济的软价值很重要,掌握其中的硬道理更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