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焦点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1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 浦东新区谋划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

2024-01-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临港新片区

◎记者 宋薇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23条改革举措,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赋予浦东新区更大自主权。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方案》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才高地建设、政府职能转变、超大城市治理等事关改革开放全局的五个重要方面,明确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主攻方向和突破路径,为浦东新区引领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

根据《方案》,浦东新区将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放大改革综合效应,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示范引领。

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表示,《方案》亮点十足:“一是新开放,重点围绕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二是深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商品要素跨境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瓶颈;三是强创新,围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化科创管理机制、创新协同机制、科技金融支持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营造优质创新环境;四是聚人才,紧扣人才第一资源,破解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环境;五是优治理,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围绕高效能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在高品质民生服务供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在多位专家看来,《方案》的抓手和亮点就是制度型开放。《方案》明确,浦东要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机制。

在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看来,这要求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要瞄准更高的目标,在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基础上,在市场准入、数据交易、商事调解、金融双向开放、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前瞻性制度创新和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重要示范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围绕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窗口,提出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这对推动浦东新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权衡说,“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也是强化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开放门户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五个中心’国际化水平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方案》明确,要制定实施浦东新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探索有序放宽电信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市场外资准入限制,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衔接机制,探索构建数字经济规则体系,深化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改革。

“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助于推进各领域尤其是服务业领域,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快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改革,可以更好地为全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示范和引领。”权衡说。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认为,创新与开放是《方案》的核心主题,旨在引领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谢一青说,着眼于浦东新区在金融、人才、数据流动、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城市治理等领域所积累的优势,《方案》明确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前者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引擎,后者则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涵盖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高水平人才高地、营商环境优化以及人民城市建设深化等内容。

“为了破解产业链全链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突出堵点和制度瓶颈,《方案》提出了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改革举措,针对性地回应了产业界的诉求,对接下来浦东新区推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首席研究员杨宏伟说。

例如,围绕生物医药发展,《方案》提出,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临床科研合作,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一些国家采取参照国情相近的其他国家的同类药品定价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药企创新的风险成本,有利于药企持续开展新药研发。”杨宏伟分析称,国内生物医药新药上市时,定价往往需要平衡企业和患者两方面利益,我国的医药集中采购制度为患者节省了大量医疗支出,但也存在部分新药定价偏低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推出一款新药大概要十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长。浦东新区对新药定价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将利好生物医药企业。

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离岸创新基地

《方案》提出,支持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离岸创新基地,探索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离岸支点”机制。

“这是一个新提法、新任务。”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说,从字面意思理解,建设离岸创新基地,可能是指基地设在境内,形成开放型创新生态和机制,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前沿领域和“以我为主”的科技创新。

“接下来,临港新片区有望利用自身的制度与开放优势,与全球领先科创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孙元欣说。

在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方面,《方案》提出,推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在前沿产业发展、跨境和离岸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支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在完善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机制方面,《方案》提出,要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探索建立安全便利的数据流动机制,允许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安全前提下提升数据跨境流动的便利性。研究高标准且与国际接轨的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体系,创新数据监管机制,积极探索优化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措施。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方案》提出,要建设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担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在浦东新区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牵头负责科技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