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上接1版)
深圳诚奇董事长何文奇表示,本次出台的举措有利于减少违规的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冲击,维护交易的稳定与公平。量化交易报告制度已实行近半年,此次量化交易监管措施强调了频繁报撤单等行为的监管,加强了对杠杆类产品的监测,同时明确了对北向量化交易报告的原则,释放了进一步规范量化交易监管的信号。
下阶段举措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本次沪深交易所首次从制度端、准入端、交易端、信息端、机构端等,打出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证监会一直关注量化交易的发展和监管,近年来陆续推进了诸多工作,包括将量化交易纳入证券法规制范围、建立头部量化机构的数据采集机制、加强量化交易监测分析、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私募融券监管等。本次推出的量化交易监管“组合拳”力度大,从多个维度加强监管,基本覆盖量化交易业务运作的主要环节。
“下阶段出台的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将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并充分加强跟市场各类投资者沟通交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促进量化交易规范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上述人士说。
量化交易监管强调趋利避害
不少观点认为,量化交易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市场影响较大。
“要辩证看待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沪深交易所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量化交易通常为满仓或高仓位运行,为市场提供了更多流动性,有助于促进价格发现。另一方面,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存在交易速度快、处理能力强、运用人工智能等特征,较广大投资者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交易优势,且部分微盘交易行为存在策略趋同、交易趋同,甚至交易时间趋同,进一步放大了个股波动,进而引起市场共振。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沪深交易所综合施策监管量化交易,不是为了“一棒子”打死量化交易,也不是禁止量化交易这种方式,而是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量化交易较多出现交易频率、报撤单频率过高的情况,存在过度运用信息优势,加剧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给市场带来的不公平性越来越明显。
“考虑到当下2亿投资者的市情,以及在特定市场环境下量化高频交易存在加大市场波动的风险,有必要因势利导促进其规范发展,更加突出以投资者为本。”上述人士说。
监管重点放在高频交易符合国际惯例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本次量化交易监管重点放在高频交易上。从国际经验来看,境外市场普遍对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以防范对市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德国、日本等以成文法的形式对量化交易集中规制,对高频交易者实施准入注册管理。美国等市场限制高频交易者获取交易信息的速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确保投资者订单能够获得最优执行等。
不少市场人士也表示,前期建立的量化交易报告制度,对高频交易作出额外报告要求,以不影响交易所系统安全和正常交易秩序为准则,这也符合国际通行办法。
存量投资者实现“应报尽报”
2023年9月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起针对量化交易的专门报告制度和相应监管安排,于2023年10月9日正式实施,目前上述制度已平稳落地。
记者从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了解到,目前存量投资者实现了“应报尽报”,增量投资者“先报告后交易”,各方报告的质量总体符合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量化交易监管打下了基础。
证监会市场监管一司相关人士表示,未经报告的投资者不能进行程序化交易,这相当于首先让投资者“有照驾驶”,为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做好实时监控提供了制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