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金融机构”如何建设
| ||
| ||
| ||
|
主持:
何 奎
圆桌嘉宾: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连 平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春
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燕 翔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指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质量结构、区域布局等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资产规模庞大、经营质量较高、机构全球布局和业务结构多元四个基本特征。
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深化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强化风险管理,构建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四是提升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五是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运转和金融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作为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强大的金融机构有何内涵与深刻意义?强大的金融机构将如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我国金融机构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本期上证圆桌邀请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对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意义非凡:强大的金融机构内涵丰富
上海证券报:强大的金融机构有何内涵?
连平: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对金融机构状态的一种描述或评价,指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质量结构、区域布局等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资产规模庞大。强大的金融机构,无论是资产、负债还是资本金,都应达到全球大机构的前列水平。
二是经营质量较高。强大的金融机构的经营质量应是全球最好的,包括服务能力、盈利水平、市场竞争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都是全球最好的。
三是机构全球布局。强大的金融机构不仅在国内有足够的分支机构布局,而且在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地区也有广泛的机构布局,具有在国际范围开展业务的强大能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以国内业务为主,也可以以国际业务为主,而后者往往是历史较为悠久、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大的金融机构。
四是业务结构多元。强大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很大:其业务范围涉及的金融行业较多,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资管等;其经营活动横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刘晓春:金融机构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强大的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包括资金规模、产品丰富度、服务方式有效性。
二是有强大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是商业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壮大自身。没有强大的经营能力,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金融机构还要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旺盛的、持续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有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即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可以尽可能地防范风险;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当风险发生后,能够灵活及时地化解风险、缓释风险。
四是具有协同防范和化解宏观经济风险的能力。当宏观经济发生风险或非正常波动时,金融机构能在监管部门协调下共同化解宏观经济风险,与此同时,具有抵御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看到,金融是与风险相伴而生的行业,不可能消灭风险,只能防范和化解风险,关键是能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有效化解风险。
燕翔:金融机构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微观组成部分,因此评判强大的金融机构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
首先,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技术变革深入推进,要求金融机构培育创新能力,优化自身服务模式与范围,不断提升风控管理水平。例如,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为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科创型企业提供价格合理、精准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其次,“分工协作”的差异化竞争格局,要求金融机构基于自身专业特点,聚焦重点领域,紧跟国家战略,共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值得金融机构重点思考。
最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于金融机构而言是机遇亦是挑战,资本的互联互通为全球多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质的国际金融机构将给市场带来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借鉴。但是,能否加快提升投融资水平,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将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金融机构谋求长期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大有作为:强大的金融机构有助于高质量发展
上海证券报:在助力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强大的金融机构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连平:作为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一系列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在全球开展有效的金融活动,支持各类实体企业的贸易和投资,向这些企业提供支付结算汇兑、信贷、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支持,助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收益匹配。
二是支持人民币相关的金融活动落到实处。中资金融机构是从事人民币业务的主体,通过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人民币支付结算、外币汇兑、金融信贷、债券发行等业务在全球金融市场开展。
三是支持境内国际金融中心成长壮大。金融机构是国际金融中心市场体系的主体,国际金融中心是在金融机构大规模聚集的情况下形成的。我国拥有一大批大型和中型金融机构,可以对境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有力推动,促进境内国际金融中心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加快成长。
四是有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全球落地并产生影响。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的货币政策在全球金融体系进行传导的有效渠道,通过这一途径,金融强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对全球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刘晓春: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只有通过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才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主要的配置手段就是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须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与金融完善。金融创新与金融完善,要么是金融机构产生的,要么就形成新的金融机构。因为有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具体的金融活动,才会有相应的金融规则和法规,才会需要相应的监管;换言之,这些规则、法规和监管,也需要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贯彻和执行。没有强大的善于创新的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相关规则、监管都是“空对空”。同样,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以强大的金融机构的需求为基础的。此外,金融机构是经济金融风险的承担者,也是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的主力军。
燕翔: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定价估值、资源配置、交易组织、风险管理等能力,并通过分工协作,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首先,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以绿色金融为例,金融信贷资源长期向传统行业倾斜,如果任由这种信贷偏向延续,企业绿色转型将存在困难。强大的金融机构应当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既可通过更为精细的投后管理支持行业内部技术改造,也可以在碳金融基础交易工具和衍生交易工具方面进行创新,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其次,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凭借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和过硬的专业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实现风险可控以及较低的道德风险,直接为金融系统注入稳定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大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业务模式、治理结构、风控体系等方面为整个体系提供经验借鉴,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任重道远: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须久久为功
上海证券报:参考国际经验,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刘晓春:与发达国家金融业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首先,表现在自身经营能力不强。这里讲的经营能力,不是指业务规模的发展速度,也不是一时的盈利能力,而是指综合规模增长、盈利增长、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和流动性风险经营管理能力。机构、市场和产品,为了规模扩张甚至有意放弃质量追求和风险防范,是“大而不强”的根本所在。
其次,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我国金融业学习并引入了许多市场模式、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但部分模式、业务、产品引入后都“变味”了,不仅没有达到当初引入的目的,还引发了一些风险。我国金融机构不缺少创新,但创新往往缺乏对业务逻辑的深刻理解,为了创新而放弃风险管理,同样造成一些风险。
最后,表现在市场化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一方面,对新动能的有效支持不足;另一方面,该出清的领域不能及时退出。
郭田勇:我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国际化以及法律体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通常在金融衍生品、跨界融合产品、个性化财务规划服务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
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竞争力相对较弱。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不仅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全球资本流动、跨国并购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较而言,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国际业务规模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最后,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金融法律制度的健全是支撑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公平性和稳定性。
上海证券报:对于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具体有哪些建议?
连平:打造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未来须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针对银行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未来须持续推进和深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增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银行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扩大国际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在国际银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针对投行业和证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未来须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做大做强。建议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内通过设立子公司或收购兼并的方式,在旗下拥有证券子公司或投行子公司,在不改变分业监管格局下,允许银行业资本进入证券业和投行业,以壮大证券业和投资银行业机构队伍,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推动更多银行业的资源进入证券业。
金融监管的强化是建设强大金融机构不可缺少的外部积极因素,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应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监管盲区,严禁“无照驾驶”和超范围经营,坚持对多层嵌套的复杂结构式金融产品、各类金融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刘晓春: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要着眼于金融机构,更要着眼于与强大的金融机构相关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监管环境:
第一,社会各界要提高对现代金融的认识。现代金融由投资人、融资人、交易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四者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法律、规则、制度、监管的设计,要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四者的运作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让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有效配置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提高对各类金融业务规律和金融机构特点的认知,在尊重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实施监管。监管与创新不是对立的,只要监管符合相关金融机构的特点和相关金融业务的规律,就能够鼓励真正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第三,严格金融机构股东准入,常规化监管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
第四,金融机构须提升资产负债经营管理能力,练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功。
第五,深入硏究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郭田勇: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深化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量。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新产品、新服务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同时,注重客户体验,优化服务流程,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强化风险管理,构建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提高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的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能力。加强风险文化建设,确保从高层到基层都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
四是提升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核心。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金融人才,丰富人才结构。
五是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同时,要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优化金融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展所长: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差异化优势
上海证券报: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应如何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优势?
连平: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客户群体、经营区域和业务结构等方面,功能定位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大型金融机构是金融业的主体,担负着战略性金融任务,服务于重大建设的融资需求。例如,大型商业银行通常是全国性布局,国际布局也相对广泛,在海外有数家至数十家分支机构,外币业务占到一定比重。为支持国家建设,大型商业银行通常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有较多参与,是上述金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中小型金融机构则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承担较多的金融服务功能。其服务的客户主要是地方国资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普惠金融往往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主要从事的业务类型。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客户定位、业务定位和区域定位,与它的经营规模、覆盖区域及业务能力相匹配。
郭田勇:在健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根据其职能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型金融机构凭借资本实力雄厚、客户基础广泛、品牌影响力强等优势,应重点在国际化经营、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方面发挥作用。利用自身的规模和资源优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扩大影响力,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助力金融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度。
中小型金融机构凭借灵活高效、服务地域性强、客户服务个性化等特点,可以在服务中小企业、“三农”、特色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专注于为中小企业、“三农”等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满足这些领域特定的金融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或行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和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通过分工与合作,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在各自领域最大程度发挥优势,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金融体系的完善。这种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策略,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燕翔:一方面,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资源配置能力:首先,为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加高效适配的资金支持,优化金融配置,大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其次,将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倾斜,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经营的灵活、敏捷优势,与地域特点相结合,开展贴近区域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的特色化活动。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当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当地居民有相容性。在开展特色化经营时,中小型金融机构也应重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挖掘地方经济特点,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