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马忠明:以科技创新助力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马忠明:
以科技创新助力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 李少鹏
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的马忠明,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深知,唯有时刻保持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热爱,才能迎来丰收的硕果与欢乐。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过去一年马忠明在河西走廊多次实地调研后发现,一些地区还存在育种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玉米种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决定着国家的粮食供给与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今年全国两会,马忠明关注的重点是河西走廊玉米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等建议,期待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玉米种业高效发展。
“甘肃河西走廊发展种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先进行列,特别是杂交玉米制种,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排在全国首位,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谈及河西走廊种业发展,马忠明如数家珍。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拥有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河西走廊也因此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通过多年努力,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玉米制种面积165.5万亩,产种量6.8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4.9%和4.1%,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的60%和70%。
据了解,河西走廊现已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已成为国内最为集中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吸引到包括德国拜耳、科迪华、先正达中国、法国利马格兰等企业在张掖等地投资发展。
围绕甘肃省打造“种业强省”的课题,马忠明深入定西、酒泉、张掖等地,走进企业、合作社,深入了解各方需求。马忠明告诉记者,通过大量走访调研,他切实感受到,尽管河西走廊制种产业成绩喜人,但玉米种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
“缺乏国家级创新平台,育种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特别是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滞后。”马忠明分析称,河西走廊制种产业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导致育种工作的上中下游不能有效衔接,育繁推一体化不够,创新链不完善等。
在马忠明看来,制种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制种成本高,缺乏技术的储备和支撑。“基地长期连作,局部地区长达30多年,土壤连作障碍凸显,地膜残留形势严峻,病虫害日趋加重。”
可见,推动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应从科技创新方面“做文章”。为此,马忠明建议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实施“强科技”行动。
“建议在张掖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区域创新中心,加大创新能力的支持,统筹国内外科研院校和企业的相关资源。”马忠明表示,只有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技术与产品,才能在生物育种技术、艺机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马忠明建议成立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建立完善开放性机制,强化种子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优化衔接上中下游科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新突破。
针对人才建设问题,马忠明建议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好科研院所人才,加大新型创新人才引进,构建玉米种业的强大团队,夯实玉米种业源头创新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