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便利企业赴港澳跨境融资
|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
便利企业赴港澳跨境融资
◎记者 范子萌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企业跨境融资、培育新质生产力、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等主题,并带来了多份提案。
提升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已初步实现覆盖股票、理财、债券、私募、ETF、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六个联通”。
何杰表示,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一定成效,但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发展还面临制度型开放力度不够、高层级统筹协调机制缺乏、外资金融机构展业发展仍受制约等问题。
对此,何杰提出多项建议: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大湾区金融发展统筹协调力度,以更大力度支持外资机构来大湾区展业兴业。
具体来看,何杰建议,研究支持同一主体参与多种互联互通机制,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研究支持境外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方式;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研究将公募REITs、交易所债券产品纳入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推动人民币柜台股票纳入港股通,支持香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
何杰还建议,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专项协调机制,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发展问题,提升跨境金融协作水平。
针对开放程度不足的情况,何杰建议,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的业务创新和发展要提供更多的便利,尤其是充分利用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大湾区的重大合作平台,探索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港澳机构的准入门槛;助力港澳金融主体进入内地市场,加快提升大湾区金融业一体化水平。
打通政策堵点
多措并举吸引资金进入创投行业
创业投资利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契合科创企业盈利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特点,能够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然而,创投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募资难”问题,亟须破题。
“需要尽快吸引更多长线资金进入创投市场,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更好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何杰表示,2023年创投行业新募基金规模同比下降15.5%,创投行业募资难的主要原因包括长线资金参与力度不足、银行理财等市场化资金占比较低、参与主体类型不够丰富等。
基于这一背景,何杰建议,进一步打通相关政策堵点,多措并举吸引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一方面,打破企业年金、养老金投资创投市场政策障碍。建议允许业绩优秀的头部创投机构管理部分年金。同时,在创业投资发达的地区,试点将部分比例的地方养老金委托创投机构管理。
另一方面,加速保险资金进入创投市场,鼓励银行理财等市场化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何杰建议,适度降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偿二代”体系中的风险因子;完善保险机构对长期投资的考核标准;引导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发与创投特点相匹配的长期投资产品;降低银行渠道代销创投基金的费用等。
此外,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何杰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慈善基金、捐赠基金等进入创投市场;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家族办公室等参与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高校与专业创投机构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便利企业赴港澳跨境融资
粤港澳地理毗邻相接,三地经贸活动频繁,加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大湾区企业跨境融资需求与日俱增,且呈现多元化趋势。
何杰表示,据测算,2023年大湾区参与进出口的中小微企业潜在资金需求达700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万亿元规模。然而,大湾区内地企业在赴港澳进行跨境融资时依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审核登记手续繁琐、耗时长、成本高,港澳金融机构对大湾区内地企业情况了解不足,大湾区跨境征信互认和标准尚未统一,信用报告流转存在困难等。
为此,何杰建议,争取大湾区成为企业发行外债审核登记试点区域。同时,深化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支持港澳银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港澳地区银行联合内地银行开发更多符合大湾区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在横琴、前海等区域试点商业银行集团内部数据跨境流动试点。
同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互认。何杰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信用报告标准互认、征信产品互认,研究设立专门渠道服务于征信报告跨境传输,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解决跨境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