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两会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向新而行 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2024-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 何小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 张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吴希明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 张帆

加快培育大模型开放创新生态,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开展有关支持飞行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支撑能力……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

加快开展飞行汽车产业顶层设计规划

◎记者 俞立严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将围绕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推动飞行汽车应用等,提出相关建议。

开展夜间无人驾驶和补能试点应用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保有量高速增长。但当下充电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电力容量不足、投资回报周期长等诸多挑战。

何小鹏说,由于私人充电桩安装率总体偏低,公共充电站普遍承受更高的补能压力,并且与电网尖峰时段高度重叠,由此带来充电时间增加、补能成本上涨等不利影响,显著削弱了用户体验。此外,用户的充电行为也具有无序、离散的特征,容易造成电网瞬时超负荷运行。

何小鹏建议,设立限定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开展夜间低速无人驾驶和补能试点应用,实现从“人找桩”到“车找桩”,将用电负荷从日间高峰期规模化迁移至夜间低谷期,并将充电从主动行为转变为自动化漫游式服务,从而形成电网、用户、充电站运营商、车企多赢的格局。相关法规和试点,也将同样适用于用户夜间自主泊车和低速物流等场景。

车载动力电池具备移动储能属性,可作为大规模、分布式灵活资源与电网互动,进一步发挥“削峰填谷”的电网调节能力,为电网实时平衡及安全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何小鹏建议,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构建成熟商业模式,统一相关标准,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推广,尽快制定出台车网互动各环节标准体系,明确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加速构建车网互动的成熟商业模式,形成各参与方稳定盈利的预期。

合力推进飞行汽车产业发展

何小鹏认为,我国在陆空两栖飞行汽车的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飞行汽车作为全新物种,与之对应的产品法规及认证效率,无法满足当前迫切的市场需求。

“加快开展飞行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何小鹏建议,在产品管理、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设计等方面做好前瞻性顶层规划。

具体而言,加速飞行汽车产品法规认证效率,搭建飞行汽车技术标准框架,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推进适航审定工作标准化,增加局方适航审定人员和资源的投入,加强法规认证体系建设等。

何小鹏认为,可以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经验,多方合力推进飞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他建议,开展有关支持飞行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强土地保障,统筹基础设施和资源配套;开展应用探索,设立飞行汽车运营示范区,并组建飞行汽车行业机构,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加强商业化支持,在产品商业化的前期,统筹一揽子财政工具,支持飞行汽车的推广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

设立国家重大专项

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于祥明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拟提交关于“设立低空产业装备发展国家重大专项,提质增效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将其打造为国民经济的新质增长点。低空产业装备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要素,既涉及材料、能源、机械、控制、通信等传统行业,也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通信技术、大数据、无人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能够创造大量高附加值就业岗位,显著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低空产业装备是打造通用航空新质生产力,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吴希明说。

吴希明表示,目前,亟需国家顶层部署,确立低空产业装备的战略地位,引导形成合力,构建自主创新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生态。

吴希明建议,设立低空产业装备发展国家重大专项,明确低空产业装备的战略地位,牵引形成合力,迭代发布行业级标准规范,高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供体系,央地合作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合作项目,推进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以通过实施低空产业装备发展重大专项,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在通用机场建设过程中兼顾低空飞行的需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考虑低空飞行器起降、通信、导航、监视等过程的要求,建设一批综合性、智能化、集成型的通用航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满足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吴希明说。

吴希明建议,通过实施低空产业装备发展重大专项,还可以引导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的企业布局低空产业,进一步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保障”的基石作用,发挥各自体系和技术优势,投入人才、技术、资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通用及“高精尖”低空产业装备,促进低空经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不被“卡脖子”的低空经济产供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

提升数字支撑能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 王文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质生产力正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将提交三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与新质生产力直接相关。

张帆说,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就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培育更多科技型领军企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集聚优势资源突破产业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龙头牵引、集群共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张帆还建议,加快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支撑能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科研范式已发生深刻变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工具,三者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载体。因此需要加快发展数字支撑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加快车网互动发展和加快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建设,也是张帆重点关注的话题。

在张帆看来,车网互动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有利于缓解电网改造压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张帆建议,协同加快建立车网互动标准体系、优化完善配套电价和市场机制等,构建全链条智能高效互动与协同安全防控技术体系。

“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强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有效地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张帆告诉记者,但是在碳排放计量、核算认证、激励机制与支撑体系方面还未有全国性的制度支撑,导致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良莠不齐,认证国际公信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国家快速发展需求和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对此,张帆建议,建设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强化碳计量认证体系和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链推进碳足迹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

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

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 宋薇萍

今年全国两会,带着对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建议,加快培育大模型开放创新生态,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日前,张英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介绍了其建议的具体内容,并就上海下一步如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以及如何做好稳增长、提信心、促投资等工作进行了阐述。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低空经济发展不可估量

上海证券报:今年全国两会,您的建议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张英:关于今年的提案,总的考虑是:结合全国布局和上海市实际,重点涉及两大方向,即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

大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特别是以OpenAI为代表的公司形成领先优势。从国内来看,虽然已在大模型领域积极布局,备案了一批大模型,但我国大模型创新生态还不成熟、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人才支撑不足、大模型安全治理问题等未能很好破题。为此建议:加快培育大模型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自主可控开源生态,建设大模型集聚区;加大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AI新型教育机构、优化适应人工智能迭代需求的人才和岗位结构等;加强大模型安全治理,深入研究大模型治理技术体系。

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发展。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通过对低空空域这一未被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转化,未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为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政策、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低空航空器研发力度、打造低空特色应用场景,加大长三角区域低空经济协同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疗法产业。随着数智化技术向医疗健康领域不断渗透,数字疗法在全球加速兴起,市场规模超过50亿美元。当前,我国数字疗法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分类监管、临床试验标准、商业模式落地、医疗保险覆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迫切需要探索制度创新、加强政策引导。为此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数字疗法产品分类标准,促进数字疗法商业模式落地,支持医院合作开展数字疗法创新试点等。

营造大模型开放创新生态

以更大力度发展“模速空间”

上海证券报:Sora的兴起将人工智能带上了新一波热潮,上海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接下来有何新部署、新行动?

张英:上海将一如既往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发展人工智能为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大力培育大模型创新生态。上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基础模型成果涌现,当前上海已有2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全国领先。营造大模型开放生态,大模型行业应用创新生态空间“模速空间”一期启动运营,不到半年,近60家企业入驻。强化测试评估,建设“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已累计为25家企业提供40余次评估测试服务。

下一步,上海将以更大力度发展“模速空间”,推动开源、创新,紧扣企业需求,持续优化提升,全力打造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产业生态形成的试验田、孵化器。培育开源开放生态,支持国内外领先开源组织来沪发展,加快自主可控开源通用基础大模型研发,办好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厚植开放共享的开发者文化。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对智能算力的建设和租用方给予奖励和补贴,组织提供高质量语料。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以上海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为牵引,聚焦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组织、设计、策划重大应用场景,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的良性循环。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育人,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专项等方式,注重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融合推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模式,通过职业教育等方式将有意愿、有潜力的行业专家转化为既懂行业又懂AI的综合性人才;穿透课堂和企业一线,打造一批兼具科研和工程能力的实战型人才;搭建平台推动人才交流,充分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会议平台作用,促进全球人才来沪交流发展。

三是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施行《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建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累计推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评测规范》等14个地方标准立项,成立市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下一步,上海将探索组织多学科交叉的大模型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模型技术及伦理文化表现背后的机理,从源头入手、带入全生命周期解决安全风险问题;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牵头或参与国际及国家标准制定;建设大模型测评公共平台,从价值观、合规性、真实性、技术能力等方面为大模型优化提供清晰指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专业化、国际化平台作用,推动开放互信的国际治理对话与合作。

四是继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截至2023年,上海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共吸引数十万人次观众线下观展,上千位学界大咖、领军企业家、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今年,我们将在各部门支持下,集国内外资源力量,精心办好大会,搭建人工智能的专业交流平台,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吸引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关注中国,来华发展。

促投资:推广“莫德纳速度”

上海证券报: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上海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今年将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何新举措?

张英:今年,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贯彻落实部署要求,统筹产业发展全链条、生产力布局全市域、招商活动全覆盖、项目推进全过程,进一步强化招商统筹、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能力,着力推动项目落得下、产得出,更好为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五个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一是统筹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平台资源,组织产业对接、圆桌推介、主题沙龙,邀请知名企业进各区、进园区、进地标,开展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伙伴招商,精心举办2024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深入开展投资上海全国行、全球行,深入全球相关综合性展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沟通对接。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借鉴推广“莫德纳速度”做法,在土地供应、项目立项、报批报建、竣工验收等环节最大限度简化流程,推动项目快开工、快竣工、早投产。加快重大项目投资,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进度,稳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加快企业扩产增能,支持“零增地”项目改扩建,以龙头项目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

三是加强投资促进和企业服务联动。发挥技改政策拉动作用,强化三级技改政策协同,制定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打造100个技改标杆,带动实施1500项技改项目,不断提振投资发展信心和预期。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拓展绿色能源、应用场景、金融、数据等开放供给;加快落实“工业上楼”政策措施,每年新建“智造空间”1000万平方米;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更大力度盘活存量用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打造企业和项目落地发展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