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全方位支持企业加速“出海”
| ||
| ||
| ||
| ||
|
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重点支持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形成龙头,发挥带动效应;通过支持申报相关境外参展项目、开办费支持、样机展品协助等,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参加国际化大型交易活动;积极探索“借船出海”“筑巢引凤”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围绕如何以展促贸,支持企业加速“出海”,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董事长徐士龙:
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操子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关注民营企业出海话题,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的建议。
徐士龙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出海队伍不断壮大,但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去”依旧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一旦国外技术供应商出现问题或断供,企业将面临生产中断风险,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此外,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带资建设的资本金回收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徐士龙说:“比如外国政府更迭导致的政策转向,对于参与海外带资建设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隐患,很可能会因此无法回收投资本金。”
徐士龙说,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合作和联合思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仍然各自为战,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在同一区域内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导致了极大内耗,也放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我国民营企业光伏技术已经是全球领先,但也是价格战的重灾区。”
据《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2022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其中,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3.7%。
徐士龙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出海,重点支持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形成龙头,发挥带动效应。全面梳理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民营企业中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选取其中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强化技术优势,同时通过优化境外投资审批、加大信贷支持等手段鼓励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以此带动产业链上下企业共同出海。
“2022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近80万件,其中民营企业就占到8成。如果这些资源得以整合,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将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徐士龙建议,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出台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举措,在资源与信息共享、技术合作与创新、人才培训与交流、风险共担机制、建立企业联盟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为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提供遵循。
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的宣传力度,着重强调“技术抱团”对民营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同行内耗等方面的好处,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技术抱团”出海意识。
徐士龙表示,有些国家会由政府牵头成立专业组织,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我国也应筹建不同的组织机构,协助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信息咨询以及法律服务方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帮助,尤其应该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凯泉泵业董事长兼总裁林凯文:
加大政策支持
让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更好“走出去”
◎记者 陈梦娜
“进一步引导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凯文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进一步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机制,引导制造企业特别是优质民营企业中的行业龙头“走出去”。
当前,我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出海”正迎来新机遇。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是一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布局的必然趋势。
“民营制造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已具备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一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取得了成功。”林凯文坦言,在不少行业细分领域,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依然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寻找不到海外重大项目合作平台,发挥不出海外大项目的整体优势和产品高性价比。
如何进一步助推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林凯文建议,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和市场考察,举办产品或产业推介会,通过支持申报相关境外参展项目、开办费支持、样机展品协助等,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参加国际化大型交易活动。为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分区域、分国别、分行业的“走出去”专题培训,完善民企在开展国际化合作中所需的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支持。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带领中小企业与各个国家的行业协会建立对接机制。”林凯文补充道,要增加行业协会国际化功能,设立国际化部门,发挥行业协会规划以及组织协调的桥梁作用,积极推进行业的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更好地服务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工业园,建设更多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制造业专业园区。”林凯文认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区位选址、厂房的规划建设、仓储等方面更多考虑制造业企业的需求特点。境外产业园区应尽量降低门槛,让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机会通过园区进入海外市场。
在林凯文看来,还应从以下方面解决企业“出海”的后顾之忧。为有意“出海”的企业提供清晰完整的海外园区招商政策及服务清单,做好咨询讲解,建立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投融资服务、商业注册、规划设计咨询、物流清关、人员签证、人才引进等“一站式”服务。此外,积极帮助入驻企业融入当地环境、开拓商机、扩张营销网络。
“期盼通过激励政策推动民营制造企业深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搭建重大项目合作平台,联动国企、民企、行业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形成集聚效应,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林凯文说。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贸促会会长刘劲松:
进一步推动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记者 陈芳
参加境外品牌展会是我国外贸企业拓展贸易市场的重要渠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河北省委员会会长刘劲松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创新参展理念,积极探索“借船出海”“筑巢引凤”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参加境外展会。
近期我国外贸企业踊跃参加出国展团,积极寻觅海外市场订单,各地政府也“组团参展”“包机服务”等。刘劲松认为,目前参展成效仍有不足,存在参展组织力度不强等问题。
他建议,支持出展企业与境外伙伴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园、引进对方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以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形式的金融合作项目,帮助企业绕过外国政府设立的“无形壁垒”。
刘劲松表示,应积极探索与销售地相关企业的合作新路径,加强原料生产、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分工协作,持续吸引知名外资企业来华投资。
在创新参展方式方面,他表示,应寻求“展前有访”“展中有会”。他建议充分发挥各级商务和贸促部门的职能作用,与所在地政府密切协同,组织外贸企业提前谋划在展会前拜访展会的主办方、组织者、当地商协会组织、企业重点目标客户等。
在参展过程中,他表示,建议采用“展会+经贸活动”方式,举办推介对接会,宣传推介参展企业、产品和品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吸引感兴趣的潜在客户。同时,积极了解境外的同类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在创新管理方式方面,他建议为企业“松绑”“减负”,建议采用审批和备案结合的方式逐步放开出国展览项目管理,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便利。
“对于首次出国参展的大型项目,赴未建交国家(地区)参展和办展的项目,或涉及国家经贸类敏感行业领域的项目,采取审批的方式。对于其他展览项目,采取分类备案方式管理。建议将民营和外资组展企业纳入备案范围,由中国贸促会牵头成立全国出国展览行业协会。”刘劲松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
金融机构应为企业“走出去”
提供更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
◎记者 仲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准备了三方面建议:一是增强金融机构为我国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产品;二是关于拔尖人才培育,建议高校针对拔尖人才制定人才计划;三是关于民生养老,建议政府充分运用“医养结合”手段积极应对养老问题。
近年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值正逐年攀升,但杨金龙调研了解到,在安徽以汽车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加速“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压力同步增加,消费端融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境外金融机构区别对待拉低进口地消费潜力,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出于经营效益、风险防控等因素考虑,未在海外规模化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为此,杨金龙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引导中资金融机构,创新境外终端销售金融服务模式。例如,中资银行可借鉴学习瑞穗银行做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与奇瑞集团等汽车出口头部车企建立“走出去”联盟,探索创新汽车境外终端消费贷款模式,重点选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金砖国家等开展示范,在准入门槛、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利率水平等方面向奇瑞汽车品牌购买者倾斜,后续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业务办理便捷性。
他提出,中资银行还可以通过并购海外金融机构增强服务能力,开展汽车金融公司境外业务试点,强化海外总代理商销售流通服务,形成“车企+金融”支持海外总代理商发展新模式,有效支撑海外终端消费市场拓展。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杨金龙提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以公立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制,更注重公平性、公正性,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缺乏,而拔尖人才的培育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殊的体制机制、培育环境,以及等待较长的周期。”在杨金龙看来,科教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下高等教育急需的,特别是在培养科技前沿的拔尖人才方面,他建议国家在一些大学做试验田、“人才特区”,联动本硕博进行一体化培养。
杨金龙表示,中科大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尝试,例如中科大设置少年班,率先与国家实验室、研究所、国企等多方合作,系统性地制定科教融合培养方案,中长远期培育科研人才和拔尖技术人才。他建议,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针对不同研究单位做出不同方案,统一规划试点,做到大学与国家重大科研单位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尽快制定要求更明确、更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长周期方案,为中国持续输送顶尖的学术人才。
此外,作为农工党中央常委、安徽省主委,杨金龙也十分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很多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从设施、资源的角度来说,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对此,杨金龙建议充分运用“医养结合”的手段,来积极应对养老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多方联动协调,政府与民间共同投入,合理分工;二是,加强养老与医保相结合,通过医保的方式解决众多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养老需求;三是,大力加强相关养老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专业技术上,同时也在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养老设施等方面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陈达:
推广进博会经验
加大支持会展业绿色发展
◎记者 宋薇萍
全国人大代表,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展部经理陈达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借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经验,推广绿色搭建,促进会展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
“会展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陈达说。以上海为例,202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681个,举办总面积1732.67万平方米,办展面积已恢复至历史最高的2019年的近九成水平。
自2018年以来,进博会已连续六年成功举办,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不断凸显,为世界经济复苏持续注入中国动力。数据显示,每届进博会展览面积均超过30万平方米,前六届共发布超24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前六届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每届均有来自五大洲的数千家参展企业和数十万专业观众开展洽谈合作,贸易投资等领域效用获充分认可。“进博会与中国高水平开放相伴共生,既是外国企业深挖中国广阔市场潜力的绝佳平台,也是中外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舞台。”陈达说。
作为会展行业专业人士,陈达对进博会倡导的“零碳零塑办博,绿色智慧出行”理念深表认同。
据介绍,第六届进博会上开展“零碳进博 零塑办博2.0”行动。通过省间绿电交易方式采购绿电800万千瓦时,首次实现100%绿电办展。鼓励各方记录碳足迹,引领“碳中和”时代风尚。结合低碳环保等热点主题,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打造绿色办展理念传播新载体。一大批绿色环保新品将在本届进博会上迎来首发首展。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围绕绿色低碳议题,举办“发展绿色投资贸易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分论坛。推进绿色搭建与出行,倡导光盘与零塑行动,深化垃圾分类与垃圾不落地,持续打造绿色进博、零碳进博、零塑进博。
参考进博会经验,陈达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广绿色搭建新模式,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绿色会展引导性政策和管理办法,行业协会、专业机构进一步优化完善绿色搭建、绿色会展相关行业标准,为绿色会展设计、产品、搭建、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等相关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鼓励会展企业使用可循环材料,促进企业向绿色环保展览展示转型。
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发挥头部展会特别是进博会、广交会等展会的行业引领作用,加强对市场化会展项目的导向和规范,支持企业在绿色搭建、绿色会展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形成示范效应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建议积极支持北京、上海等地的标志性展馆运营主体,如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世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可探索联合制定展览场馆“绿色标准”,为展馆方选择绿色展会主场搭建商提供红线依据。同时,建议支持展馆方加快智慧展馆和数字化能力建设,形成绿色展馆运营知识产权,面向全国加快绿色管理经验复制推广。
四是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积极鼓励推广绿色搭建新模式,重点培育一批具备绿色服务能力的展览服务商,形成设计、搭建、施工、固废回收等全流程绿色搭建服务能力。对于企业从传统布展搭建向绿色搭建转型前期投入较大的问题,建议对相关生产、制造、推动绿色搭建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对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予以银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五是建议全方位加大对绿色会展行业生态圈的支持力度。包括支持培育绿色搭建材料、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发展,对在展会活动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的低碳环保、可重复使用的优秀展具材料的相关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