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系建设 增强医疗保障水平
| ||
| ||
| ||
| ||
| ||
|
做细常态化传染病临床监测;加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建设智慧中医学科体系;优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强化法治引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罕见病孤儿药立法;医保政策应进一步支持中医医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
做细常态化传染病临床监测
从容应对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流行
◎记者 宋薇萍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建议,做细常态化传染病临床监测,从容应对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流行。
张文宏说,伴随着流行病学研究和监测技术的发展,传染病监测的数据源不断丰富,包括病毒学信息、病例数据、环境数据、行为数据等传播影响因素,传染病发生条件、疫情引发的异常现象等信息监测,舆情、传染病情报等基于互联网的监测。
“老百姓在流行季看病是最早出现的预警信号,但是目前监测主要还是来自哨点医院的被动上报监测,时间上有滞后,预警关口相对滞后。此外,对于已知病原体检测呈现阴性的时候,对于未知病原体预警时间也会滞后。”张文宏说,除疾控发布相关信息外,还须对全球范围的其他信息加以充分利用,以提升对疫情的早期发现预测能力,做好临床应对。
对此,张文宏建议:
第一,关口前移,加快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应对未知传染病的关键,在于能否早期发现与早期预警,并启动早期应对。医院网络作为发现和处置新发传染病病例的最前沿,是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前置关口,建立基于医院网络的传染病病原实时监测体系,能够实现多点触发,成为疾控体系触发疫情警报的强有力补充。国家级临床单位牵头,建立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实现医防融合,稳定、持续监测病原及临床表现。
第二,强化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建立利于高危人群筛查的诊防策略。收集高危人群的检测筛查和治疗大数据,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网的建设中来评估传染病监测和防治服务能力,强化高危人群临床流行病学评估体系。建立基于临床和社区特定人群队列的数据库,开展不同检测筛查规模和频次的诊防效果模型研究,进而在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有效防治。
第三,关注生物安全,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标本库。监测“未来疫病”,建立基于全国临床机构的标本库,支持有条件的临床医疗机构定期进行病原体相关筛查,对采集的样本及其衍生资源及时进行信息关联,基于历年和最新监测数据建库实现信息分析与预警,实时分析已知病原体的变异和进化,对突发病原进行快速识别。为应对未来传染病大流行的药物及疫苗研发、及新的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支撑。
第四,政策导向,多源数据融合,提升传染病传播风险的综合评估和应对能力。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传播分析和预测能力,须建设多源数据融合、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决策体系。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主体共同推动,协同整合多元化数据平台信息,实现我国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防控体系的不断优化,采用先进的诊疗技术,保障妥善的物资储备,抢占防控疾病流行的先机,多措并举,提升应对类似大流行传染病的政府决策水平和临床能力储备。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
优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操子怡 记者 仲茜
“医疗卫生领域高质量发展,既要‘顶天’,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又要‘立地’,落脚于惠民便民,通过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不断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刘云建议,锻造科技利器守护生命健康,并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加强“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器官芯片是当前的前沿生物技术之一,也是国际医药科技的研究热点和竞争焦点。”刘云表示。
何为“器官芯片”?刘云说,就是在方寸之间的小小芯片上,培养出跳动的“心脏”、呼吸的“肺”、流动的“血管”。芯片就像是“微缩”的人体器官,能够对人体功能进行模拟,从而为药物研发、疾病模型构建提供动物替代模型和实验数据,在药物研发和筛选、个体化医疗、环境评估、航空航天医学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今年2月,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人体器官芯片项目入选。
刘云介绍,器官芯片未来将是千亿级的产业。我国目前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和国际相关领域领先技术相比,仍存在差距。建议建设人体器官芯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务之急,要尽快构建生产设备、智能计算等基础设施平台,并储备一批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提高研发水平。”刘云说。
“一老一小”的健康事业,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事关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刘云表示,希望通过科技的引领和推动,更加做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加强“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构建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
“老有所医,要以主动健康理念重塑健康观念,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提高服务能力。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居家、社区和医疗机构内的自动生命体征采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大数据支撑的防控体系。”刘云表示,数字化赋能让不少老人拥有了“数字管家”,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加上模型算法,实现更及时、精准地健康看护。
聚焦“幼有所育”,刘云建议,扶持儿童康复行业发展,为功能性障碍的问题儿童提供优质康复服务。“研究出台鼓励公立儿童医院、特殊教育学校、民间力量等投入儿童康复行业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变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改进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扩大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开放儿童康复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刘云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
健全公立医院法治工作体系
◎记者 仲茜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建议,强化法治引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张俊杰看来,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自身需要,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法治建设,确保其依法管理,是建设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张俊杰调研发现,目前公立医院的法治工作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达到应有的健全标准,大部分公立医院尚未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法治建设体系,存在法务部建设缺失、兼具法学和医学知识人才短缺、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法规了解不够等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关于印发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的通知》,要求围绕法治建设的运行管理,重点巡查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划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院内法治建设工作的进展,目标是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的法治工作体系。
对此,张俊杰表示,公立医院应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法治引领,优化法治工作体系。“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公立医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指导,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院内各项事务均遵循法律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依法治院的氛围。”他说。
具体建议包括:在法律框架内,制定详细的医院内部运行规则,并健全“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决策机制;规范临床工作管理流程,将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作为制度建设的核心要点;定期召开法治建设工作会议,通过现场讨论和意见征集等方式,持续优化现有的内部管理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杨宇飞:
建设智慧中医学科体系
◎记者 李雁争
“当前,跨学科人才不足的情况对智慧中医发展形成制约,也影响了中医药振兴。”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杨宇飞建议,切实加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建设智慧中医学科体系。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传承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杨宇飞表示,可见“传承创新中医药”意义重大。
传承创新中医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抓手。
在杨宇飞看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在研究中医诊疗的原理上,可以通过数字器官、数字经络、数字患者、数字病理、数字针灸等数据模型开展中医数据科学研究。
杨宇飞认为,智慧中医不只是建设信息中心、数据中心,更不等于“互联网+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网络化应用,而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通过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体系建立的新型医学体系。
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杨宇飞介绍,“当前,名中医诊断模型、珍稀药方数据模型等中医药人工智能层出不穷,然而,懂中医、中药的人才不懂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的人才不懂中医药,跨学科人才正在成为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瓶颈。”
对此,杨宇飞建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智慧中医学科体系。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组建一批中西医相结合的名医及熟悉智能科技的专家队伍,开展“智慧中医”交叉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并将其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工程”。
杨宇飞还建议,“高层次人才计划”要将智慧中医交叉学科纳入八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将中医药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学科带头人纳入岐黄工程,促进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
统筹推进罕见病孤儿药立法
◎记者 陈梦娜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建议,持续推进我国罕见病孤儿药法规建立,突破罕见病孤儿药的相关政策瓶颈。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专门用于治疗和控制罕见病的药物被称作孤儿药。我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由于孤儿药的研发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市场需求小、获利不确定性大,本土制药企业较少关注该领域。国际上,孤儿药产业在医疗市场已经成为头部创新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已发布不少有关罕见病和孤儿药的政策,但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省级行政单位针对罕见病孤儿药进行立法。对此,吴焕淦建议,推进罕见病孤儿药立法调研。
吴焕淦建议,通过摸排罕见病医疗数据,关注罕见病跨地区就医相关信息,组织法学、医学、卫生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研判。依托现有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等,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在相关医院科室推广统一的罕见病注册系统,广泛收集掌握罕见病信息的基础项,将政策制定与实际情况结合,以解决罕见病和孤儿药存在的问题。
在前期工作完备的基础上,整合力量统筹推进罕见病孤儿药法规的建立。“可在一些基础好、法规环境具有优势的地方开展试点。”吴焕淦说。
“应从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税务、进出口、科技、教育等领域对罕见病和孤儿药进行重点关注,全面制定与罕见病和孤儿药有关的政策。”吴焕淦说,通过加快孤儿药上市前的审批、减免部分研发费用、完善专利认证等举措,激励制药企业进行孤儿药的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
医保政策进一步支持中医医院发展
◎记者 夏子航
“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为维护百姓健康发挥更大作用?相较综合医院,中医医院需要医保政策进一步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服务、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等方面的多项建议。
张涤表示,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不过,与老百姓对中医药医疗康养服务需求相比,中医药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各级中医医院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张涤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医保支付体系缺少中医特色。由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模式源自西方,其核心内容是针对西医的疾病诊断、检查、治疗方案而确定的总额预付管理办法,并没有在系统中纳入有关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案及相关费用的预付管理方法。
同时,大量中医传统治疗项目未纳入医保。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中医和民族医疗服务项目占比较低。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医治疗项目尚未明确收费标准,无法列入医保目录,导致此类治疗项目在临床应用上减少甚至停用。部分治疗项目,虽有收费标准但未列入医保目录,不利于项目推广。
张涤还注意到,西医检查收费高且耗时短,而中医检查及特色疗法包含较高技术与劳务成本,却往往不收费或收费低廉,中医治疗费用未体现中医药价值。同时,中药制剂的推广使用受限。有些疗效确切且具有高质量循证证据的中成药、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推荐的中药未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药品目录收录,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受限。
张涤建议,医保政策进一步支持中医医院的发展:
第一,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体系。充分考虑中医医疗机构和西医医疗机构实际存在的差距,在指标的设定上有所区别,对传统医学技术给予一定的考虑,对公立中医医院实行DRG点数付费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项目按项目付费模式。
第二,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报销水平。降低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提高参保居民使用中医药服务(含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强遴选诊治方案成熟、质量可控、费用稳定的中医常见优势病种,将其纳入门诊或住院按病种付费范围,参照西医支付标准争取同病同价。利用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参保患者自主选择中医药服务,以凸显中医诊疗的优势和特色。
第三,扩大中医诊疗技术的报销范围。拓宽并提高中医治疗收费,将中医传统治疗项目纳入医保,并合理提高中医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同时对疗效好、受群众欢迎且未明确收费标准的中医医疗技术和服务进行合理定价,进一步体现中医医疗技术服务价值。
第四,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