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两会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024-03-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雪 王墨璞嘉 高志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 戴厚良
  全国人大代表、盐湖股份董事长 贠红卫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 高纪凡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建投集团董事长 苏跃华
  全国人大代表、
  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 李文辉

将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明确发展目标与路线图,有序推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与光伏产业生态圈的沟通交流,通过更具全局观、大局观的核心要素有效投放,引导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盐湖资源、水文、气候、环境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所需的各专项标准体系;加大绿色能源高效消纳路径及创新技术发展项目落地的扶持力度,形成新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制定切实可行的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实施办法,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

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

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记者 张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并对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提出明确要求。如何实现能源革命?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如何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联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张来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李根生共同提出《关于加强能源超级盆地建设的建议》。他们建议,立足我国实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此外,戴厚良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共同提出了《关于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政策的建议》。

加强统筹推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

能源超级盆地具有化石能源储量规模和生产能力大、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与利用成本低、储气库储能库规模大和数量多、规模化碳捕集和地下储存能力强、基础设施和管网系统相对完备等特点,具备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匹配的优势,被认为是引领能源革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尚处于企业自行谋划阶段,组织协调难度大、政策不匹配等问题比较突出。”戴厚良表示。

据调研,在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盆地内跨省区跨行业跨企业协调难度大;二是现行产业政策不利于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与多能协同开发利用。

据此,戴厚良建议加快将能源超级盆地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委员会,负责能源超级盆地建设顶层设计,会同有关省份和能源企业,统筹制定能源超级盆地建设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路线图,有序推进能源超级盆地建设。

立足我国实际,戴厚良建议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在“国家能源超级盆地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鄂尔多斯国家级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示范区内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

推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塑料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难题。”戴厚良表示,“逐步放开国内市场的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将促进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提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全面高质量健康发展。”

戴厚良调研发现,虽然我国部分企业具备一定的食品级再生塑料包装制品生产能力,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的缺失,我国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产品同级循环利用方面,除个别有资质企业被授权开展过试点工作外,基本处于空白。当前,世界多国出台了以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为代表的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法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现行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相关法规,尚未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饮料瓶级包装制品作出明确规定。

“虽然国内尚未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但国内市场已有进口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瓶装商品流入,同时市场也存在非正规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用劣质再生塑料制造食品包装,从而带来食品安全风险。”戴厚良说。

戴厚良建议,尽快研究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同级循环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及制品在国内循环使用;加快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制品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相关技术标准及认证制度,为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纳入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行管理;完善瓶级再生塑料到瓶制品的回收利用体系,并逐步上升为法规政策和标准,形成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构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记者 王墨璞嘉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作为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工业门类之一,正逐步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但也伴随着无序低质化扩产、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大批资本盲目进场等问题,行业亟须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的发展模式,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高纪凡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构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为抓手,促进各环节和主体良性竞争、有序互动,切实推动光伏产业实现动力变革。

基于对光伏行业的深入调研,今年全国两会,高纪凡就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一是依托链主企业引领的产业生态治理机制,打造光伏产业高质量竞争格局;二是依托精准谋划的要素分配、管理机制,高效推动产业发展;三是依托多维立体合作机制,推动增强产业内部凝聚力。

高纪凡说,近年来,光伏产业内部企业的无序扩产,导致下游产品卷入低效低质的“价格战”泥潭,增收不增利。

“参考国际经验,构建链主企业引领的生态治理体系,有助于引导产业从无序扩张向良性迭代转变,提高产业内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高纪凡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光伏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构建3至5个由链主企业引领、涵盖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光伏产业生态圈,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趋势认知、上下游协调、创新引领上的优势,通过生态圈之间的良性竞争与有序互动,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纪凡认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形成更加有效的要素配置环境,相关主管部门要与产业主体形成“一盘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调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构建要素统筹管理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与光伏产业生态圈的沟通交流,帮助行业‘算总账’‘算大账’,通过更具全局观、大局观的核心要素有效投放,引导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纪凡说,在资金要素上,根据技术水平与生产管理效能进行融资排序;在人才要素上,可以加大科研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补贴力度;在政策要素上,完善优质企业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在供应链整合上,为链主企业协调产业链资源开通绿色通道,完善配套支持。

结合中国光伏产业需要创新产业整合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提高产业链韧性的现状,高纪凡建议,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促使企业摆脱对资源要素消耗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更加依靠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投资等,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

高纪凡建议,积极研究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有序引导光伏产业通过收并购、联合创新、专利联盟、交叉持股等方式,增强产业生态圈内部以及生态圈之间的协同,出台政策鼓励链主企业带领生态圈聚焦前沿科技创新、国际标准制定、全球产能布局、品牌和渠道建设,持续筑牢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力争孵化培育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光伏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盐湖股份董事长 贠红卫: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盐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少鹏

作为一名长年奋战在察尔汗盐湖的全国人大代表,盐湖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贠红卫的关注重点,自然离不开盐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全面绿色转型迫在眉睫,盐湖产业也迎来从规模扩张、资源密集转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贠红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加快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盐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资料显示,我国盐湖资源集中分布在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其中青海盐湖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70%以上。目前,青海已建成了钾、锂、镁三大工业基地和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氯碱五大产业集群,培育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盐湖资源开发企业,有力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的推动下,国内盐湖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贠红卫看来,盐湖产业在行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建设、人才支撑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盐湖资源的开发,可谓独具特色。”贠红卫表示,以盐湖产业聚集区柴达木盆地为例,该地区盐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优势显著,但也因其生态系统脆弱,对产业发展要求苛刻,加快完善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贠红卫进一步分析称,高质量标准化管理在盐湖产业升级工艺技术、提升创新水平、增强产业链稳定性、提高管理效益等方面十分重要。而面对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不匹配的实际情况,盐湖产业需要建立具有产业特色、全面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盐湖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贠红卫建议加快完善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推动盐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首先,贠红卫建议从政策环境、采矿条件、生产工艺、生态环保、资源开采、节能减排、产业协同、数据管理等方面,对现行标准进行系统梳理。

其次,针对盐湖资源储量、水资源供给量、生态环境价值、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可支撑性及环境消纳能力等方面,贠红卫建议建立盐湖资源、水文、气候、环境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所需的各专项标准体系。

同时,贠红卫建议构建人才和专家体系,支持并协调盐湖资源产业相关各行业和领域专家,集众智、纳众谏,共同研究制定盐湖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最后,贠红卫建议构建标准实施管理体系。围绕智慧盐湖、智能工厂建设,开展钾盐、钠盐、锂矿、镁盐、硼矿等盐湖矿产资源相关技术、绿色产品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工厂评价的各层次标准的制定,形成从产品设计、物料管理、生产加工及物流运输全流程的绿色制造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建投集团董事长苏跃华:

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力度

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记者 李少鹏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可推动传统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跨越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建投集团董事长苏跃华带着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思考,围绕“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力度”等方面积极建言。

苏跃华说,建筑行业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装配式建筑行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要求2021年至2025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逐步提升至30%。

大潮涌动,各自争先。苏跃华介绍,甘肃建投自2013年就开始布局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目前,甘肃建投已投资建设了四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建设了甘肃省首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并拥有甘肃省唯一一个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中心。

苏跃华深入调研后发现,近年来,虽然甘肃省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但步伐相对较慢,距离国家的规划要求差距较大。“尽管相关规划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要求,但表述内容较为笼统,执行环节也存在着理解偏差和不够明确等问题。”苏跃华说,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推动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文件多是鼓励性质,激励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

此外,专业性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不到位,也导致装配式产业基地工厂产能无法有效释放,无法凸显工厂化生产的规模和成本优势。苏跃华进一步分析称,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预制部件和装配式建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机制。

据此,苏跃华建议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力度,多举措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是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和优化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执行标准和实施要求,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比例。”苏跃华举例说,政府投资项目的大中型新建建筑和保障性住房项目等,均应采用装配式建筑。

二是对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投资企业、施工企业、设计和全过程咨询企业、绿色建材和构件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等产业链相关主体,在信贷融资、激励奖励和税收方面给予更多、更及时、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各环节,从严进行把关,落实主体责任,明确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强制措施和阶段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

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

加快“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

◎记者 高志刚

“吉林省能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土地充裕,具备打造聚合风、光、火、核、储等多种元素的融合式大基地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吉电股份白山吉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李文辉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文辉调研发现,吉林省绿色能源基础建设还未形成网络规模。“建议加大绿色能源高效消纳路径及创新技术发展项目落地的扶持力度,形成新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李文辉说。

此外,吉林省还存在绿色能源成本较高,关键技术及商业模式仍处于示范阶段,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绿色能源发展较慢等问题,从而制约了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

李文辉建议,完成“东西互济、内消外送、多能融合”的清洁能源大基地格局构建。以“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四条发展主线,积极探索新能源高效消纳路径和关键技术。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已经落地建设的重大项目有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白城绿电园区新能源消纳基地项目等,正在推进汪清抽水蓄能电站、大安和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大安二期风光制绿氢合成氨等多个项目前期工作,且拥有吉林首座核电站——赤松核电站场址。

“加快多种能源的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李文辉建议:一是依托吉林省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和蒙东区域煤炭资源,打造白城风光火储一体化千万千瓦基地、白城绿电园区新能源消纳基地、氢基绿色能源千万千瓦绿电转化消纳基地三个基地;二是在吉林省中部城市依托清洁供暖需求和氢能多元应用场景,打造清洁能源及氢能应用示范基地;三是依托吉林省东部河流两岸山体与河谷落差大的地势条件,以抽水蓄能、核能为基础,打造两个融合式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