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两会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精准施策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2024-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敬博 罗茂林 高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 余淼杰
  全国人大代表,
  南京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佘才高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施大宁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鸟集团董事长 张江平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国浩律师(香港)事务所合伙人 苏绍聪
  全国政协委员、
  首创环保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 黄绵松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东向北发展,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东北高质量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以港澳作为外资引进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引进外资企业;支持南京都市圈探索要素跨区域配置;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助力宁波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东北高质量发展

◎王敬博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建议,东北地区要抓住战略机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东向北发展,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东北高质量发展。

在余淼杰看来,向东向北开放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要全力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把东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余淼杰表示,推进向东向北发展,应在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两方面同时发力,做到“两条腿走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向南发展的基础上,要向北做好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余淼杰说,日本和韩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应重点推进中日韩的经贸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重点向东发展。”余淼杰表示,要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合作,搭建与远东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战略通道。他建议,积极推动东北亚大通道的建设,依托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沈阳都市圈,开通沈阳—海参崴直航,满足海参崴客运需求,解决交通不便利的问题,将辽宁打造成我国东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助推东北地区更好融入国际交通体系。

身兼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余淼杰对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表示,推动东北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支撑。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有利于东北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2023年,辽宁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高校毕业生同比增长77%、20.8%。特别是全省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的局面。

余淼杰认为,应进一步优化东北地区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理顺吸引优秀人才到东北就业的体制机制。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针对来东北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扶持,在其申请相关基金等项目时适当倾斜。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群体,应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东北振兴。

第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通。

第三,加强对高端人才的支持,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引才留才,释放人口素质提升“新红利”;对到东北的高端人才在税率上给予类似于海南自贸港的优惠政策,提高东北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试点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

◎记者 仲茜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三个结合’是高等教育的新时代使命。”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建议,试点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

施大宁表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教育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优越,科技创新要素齐备,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高等教育领域为全国创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样板,在完成“三个结合”时代使命方面做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有待提升。”施大宁介绍,根据最新调研数据,从学生层次看,除上海市本科及以上教育占比超过80%外,其他地区本科层次及以上教育规模有待提高,其中江苏省、浙江省略高于60%,安徽省略高于50%。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规模明显不足,江苏省、浙江省不足2%,安徽省不足1%。从办学层次看,除上海本科层次高校占比达60%以上,江苏省、浙江省本科层次高校占比50%左右,安徽省本科层次高校占比不足40%,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对此,施大宁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支持长三角地区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比如给予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一定比例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省级统筹权;增加专项“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并试点在职培养校企协同机制。同时,支持长三角地区扩大本科层次教育资源,贯通本科学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渠道。

第二,试点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示范区,实现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在教育资源如招生、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等投入上引导高校间、校企间深度合作。加大在长三角地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力度:一方面,依托区域内重大科技工程,联合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对接地方产业链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第三,落实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根据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规模、层次和水平等,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强化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香港)事务所合伙人苏绍聪:

以港澳作为外资引进平台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引进外资企业

◎王敬博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国浩律师(香港)事务所合伙人苏绍聪建议,以香港、澳门为外资引进平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引进外资企业。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苏绍聪说,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引进并稳固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国政协委员,苏绍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立足内地湾区、协同港澳,成为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同时也应作为吸引外资、外企的重要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统一等问题,并未真正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以稳固外商投资力度,他提出两方面建议:

第一,以香港、澳门作为外资引进平台,外资通过在港澳设立企业获得港澳企业身份,进入大湾区投资并获得相应优惠政策。首先,外资企业可以在香港、澳门投资设立并实际经营到一定年限(1至2年),或由香港、澳门居民或企业持股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可让外资企业获得港澳企业的身份,从而减少外资企业对其外资身份等问题产生的顾虑;其次,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港澳企业的身份进一步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的优惠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外资企业落户投资。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应尽快完善辖区内优惠政策,并参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制定对港澳企业更加优惠的扶持、奖励政策,以更好地发挥香港、澳门作为引进外资平台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董事长佘才高:

支持南京都市圈探索要素跨区域配置

◎记者 仲茜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建议,支持南京都市圈探索要素跨区域配置。希望通过推动南京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佘才高介绍,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的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初步形成极点带动、同城先行、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南京都市圈GDP总量约5.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0%。不过,南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难题。比如,都市圈各城市自然禀赋相似、产业发展重点重叠、缺乏精细分工等。

对此,佘才高建议,进一步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配置,提高政策实施精准性,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合作。

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存量企业、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以及先进制造业总部企业跨区域基地建设等产业项目,探索建立跨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共享、指标分算等利益分享机制。优先支持南京都市圈跨市域合作园区、毗邻地区探索企业所得税分享机制等。

佘才高说,相关部门可进一步明确各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功能定位,强化产业协同,形成长三角城市间科学高效的竞合关系。选取一批条件成熟、横向联系紧密的产业园区和行业企业,定期组织产业协同对接会,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整合。在国家层面统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建议设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明确统一的建设时序,加强土地、资金、环评、审批等要素保障力度。支持南京都市圈建立土地指标管理、存量土地盘活、用地收储出让管理等统一管理机制。

此外,佘才高还建议,支持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开展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试点,探索出台数据、能耗、用地等要素统筹、市场交易、有偿流转等标准规范,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建立都市圈内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回流协同机制。支持都市圈深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权益和便利范围,探索建立南京都市圈统一“居住证”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鸟集团董事长张江平:

深入推进数实融合

助力宁波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记者 罗茂林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太平鸟集团董事长张江平建议,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助力宁波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张江平说,深入推进宁波区域数实融合,有利于宁波实体经济产业竞争力质变提升,进一步助力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

张江平提出,推进数实融合,当前宁波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数字化改造形成“标杆+试点”典型优势;二是科技创新形成“平台+人才”基础优势;三是数字设施形成“网络+算力”先发优势。“目前宁波全市5G基站数超3万个,5G网络实现重点园区、城区、行政村全覆盖,在全国重点场所移动网络质量评测中连续2年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张江平说道。

张江平建议,将宁波打造成全国标杆性的数实融合区域性城市。并提出四条具体建议:一是开展城市级数实融合试点,支持宁波积极参与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各类试点示范创建;二是加大对宁波发展工业软件的支持;三是强化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应用赋能;四是开展数实融合测算。

同时,张江平建议支持宁波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消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张江平说,当前宁波在消费领域潜力深厚,“宁波既是港口城市,也是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市,同时民营经济繁荣,有着‘藏富于民’的优良传统”。

对此,张江平建议相关部门将宁波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试点名单;支持宁波在天一广场、东部新城两个重点商圈和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建设市内免税店,助力打造世界级商圈,实现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宁波承接国际性论坛、大型体育赛事、重点展会等项目。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最为繁荣的区域之一。目前,宁波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6%的生产总值、75%的进出口、85%的就业、97%的市场经营主体,已成为宁波城市的“金名片”、浙江民企的“大本营”。

张江平建议,基于宁波区域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支持其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一是支持宁波深化民营企业投资制度改革;二是支持宁波完善优质民营企业培育机制;三是支持宁波做大做强“宁波帮”文化名片。

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

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

◎记者 高志刚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四横三纵’水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进一步提升东线一期工程效能外,亟须加快推进东线二期工程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后续(二期)工程》的提案。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其中东线工程是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提水,途经江苏、山东、河北三省,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黄绵松介绍,东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以来,累计抽江水量超400亿立方米,干线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以上,惠及沿线逾8300万人,有效缓解了南水北调东线沿线受水区缺水问题,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黄绵松表示,虽然东线一期工程缓解了黄淮海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但未彻底扭转受水区缺水局面。水资源可利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十分严峻,存在地下水长期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华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供水保证率不足50%等问题。

为推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尽早开工建设,黄绵松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快东线一期工程水量消纳,进一步发挥工程效益;同时,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向黄河以北农业、生态和大运河供水,持续推进输水效能提升,扎实推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高质量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东线二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强工程规模、线路方案、水质保护、实施步骤等重大问题研究,抓紧按程序报批,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以充分发挥东线工程多功能综合输水系统的作用,筑牢“四条生命线”,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第三,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一期工程运营和二期工程建设管理;积极推动在前期工作阶段,项目法人与沿线受水区签订量价协议,建立农业和生态供水财政补贴机制等,为后续工程运营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