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3月21日

查看其他日期

抓住技术源头 推进产业升级 打造创新生态 沪市央地国企锻造核心竞争力

2024-03-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大伟 制图

◎记者 林淙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最核心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日前,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用三个字来概括下一步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聚焦高质量发展,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在抢抓发展机遇的赛道上,“发令枪”已响。以沪市为例,截至2024年3月12日,沪市共有央地国企776家,总市值合计约37.63万亿元,分别占沪市总数的34%和65%;2023年前三季度合计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67万亿元和2.72万亿元,对全沪市业绩贡献占比超77%。

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沪市央地国企也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抓住技术源头,推进产业升级,打造创新生态,分享发展成果。2023年以来,共有50余家次沪市央地国企发布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上限超200亿元。与此同时,有365家沪市央地国企年内的股价涨幅跑赢大盘。

市值管理为抓手

注入成长新动能

沪市央地国企关于市值管理和提升投资价值的表态,正不断通过公告向投资者传递。以回购、分红等具体举措为观察维度,沪市央地国企积极拥抱投资者、主动回应市场关切的姿态凸显。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频繁“点题”市值管理,表示将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引导上市央企更加重视其内在价值与市场表现,更加主动向市场传递信心、稳定预期。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其中围绕市值管理提出6条措施,包括压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股份回购,引导更多公司回购注销,发挥优质上市公司风向标作用等。

从政策引导到企业落实,众多央地国企已在积极谋划“路线图”。东方电气董事长俞培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近10年来实施现金分红超过40亿元。”据介绍,公司正在探索制定市值管理工作方案,做到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匹配;并建立以公司领导挂帅的市值管理领导小组,落实市值管理责任。

对于下一步资本市场工作的重点,俞培根表示,东方电气将秉持“以合规管理为底线、以市值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严格依法规范运作,也会科学制定股东回报规划,系统研究大股东增持、现金分红、股权激励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神华率先在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中响应,要建立健全“中国神华特色市值管理体系”,系统开展市值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实现。

中国核电同样在制定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时表示,以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强化市值管理和实践,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引导公司价值合理回归,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与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今年以来,宝钢股份、上汽集团、保利发展等回购上限金额均超20亿元。根据宝钢股份最新公告,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3.3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1%,已支付金额超过20亿元。

分红方面,沪市央地国企亦是主力军,2022年现金分红金额达1.39万亿元,占全沪市79%。中国石油、宝钢股份等近十年来年均分红比例均达到50%以上,展现了较强的分红连续性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从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以来,共有365家沪市央地国企股价涨幅跑赢大盘。上海电影、东湖高新、中国科传等10家沪市央地国企年内涨幅超过100%。

量质效齐头并进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值管理最终还要落脚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自身投资价值。近年来,随着央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沪市上市公司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地国企实现营业收入29.62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40.11%;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33.33%。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沪市央地国企总资产规模295.69万亿元,占沪市公司总资产的81%,总资产的中位数达到150.33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6%,切实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具体来看,众多央地国企紧跟国家战略导向,聚焦主业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国投电力为典型,公司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在履行央企能源企业责任,做好能源安全保供的同时,不断推动装机结构清洁化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底,公司总装机近41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接近总装机的70%,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较“十四五”初期实现翻倍增长。预计至“十四五”末期,公司投产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700万千瓦。

钢铁龙头南钢股份则聚焦创新聚变、数智蝶变、新产业裂变三条成长曲线,努力建设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智造商”。据悉,公司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垄断。如专用板材在厚壁抗酸管线、船用低温钢、厚规格容器用钢等领域取得突破;特钢长材在冷滚压高强钢、2100MPa弹簧钢、高锰钢焊材、贝氏体非调质钢等方面攻克难关。

同样快步行于转型升级路上,氯碱化工表示,公司将通过自身创新提升与引进绿色生产工艺,加快向绿色节能方向转变;同时,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落实数字化、智能化措施,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免税行业承担着引领消费回流的重要使命。”中国中免表示,将在2024年多端发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不断激发中国免税消费业态的旺盛活力;并持续探索优化分红政策,确保分红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及时性,不断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

勇当科技创新主力军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张玉卓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目前,沪市央地国企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提供其内生成长、不断升级的动力。2019年以来,沪市央地国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辐射引领产业链升级发展。数据显示,沪市央地国企2022年研发投入合计5776.62亿元,较2019年增长超73%;央地国企的研发支出占全沪市超60%,沪市研发金额前20名公司中,有17家为央地国企控股的上市公司。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琦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依托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三层次技术研究,联合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开展技术成果中试验证和产业转化,助力我国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电科数字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者和排头兵。一方面,公司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创新,帮助客户实现从传统 IT 架构向云原生架构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平台支撑;另一方面,公司以数据的产生、传输、处理、赋能应用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研发数据智能处理引擎、行业算法模型、算力智能调度、边端智联感知、数字孪生引擎等数字化产品,输出可视化应用构建能力,塑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进生产力。

空调压缩机龙头海立股份亦表示,对于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公司而言,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