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公司代码:600016 公司简称:民生银行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本行网站以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3本行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会议应到董事16名,现场出席董事7名,电话或视频连线出席董事9名。本行6名监事列席本次会议。
4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行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以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本行总股数为基数,向本行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2.16元(含税)。以上利润分配预案需经本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
■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本行于1996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本行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后,经营下列各项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它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报告期内,本行经营思路的主要变化情况请参见年度报告全文“本行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
注: 1.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及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
2.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等规定计算。在计算上述指标时已经考虑了发放优先股股息和永续债利息的影响。
3.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4.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5.净息差=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6.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吸收存款总额及其构成均不含应计利息。
7.贷款减值准备包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
8.其他存款包含发行存款证、汇出及应解汇款。
9.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10.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指标按照《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的规定执行。本报告期末,本集团及本行适用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的监管标准为130%和1.8%。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拨备率=贷款减值准备/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3.2 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股东情况
4.1普通股股东总数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普通股股东总数为340,280户,其中:A股322,498户,H股17,782户。截至本年度报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本行普通股股东总数为328,612户,其中:A股310,885户,H股17,727户。本行无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
前10名普通股股东持股情况(不含通过转融通出借股份)
■
注:1.上表中A股和H股股东持股情况分别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和香港中央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提供的本行股东名册中所列股份数目统计;
2.本行无有限售条件股份;
3.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所持股份总数是该公司以代理人身份,代表截至报告期末,在该公司开户登记的所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本行H股股份合计数;
4.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持股数量和质押股份数量中含有因发行债券而转入“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质押专户”(共五期)的1,850,802,321股股份。
4.2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3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4.4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境内优先股股东(或代持人)数量为36户。截至本年度报告披露日上一月末(2024年2月29日),本行境内优先股股东(或代持人)数量为44户。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前10名境内优先股股东(或代持人)持股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下数据来源于2023年12月31日的在册优先股股东情况):
■
注:1.境内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根据本行境内优先股股东名册中所列的信息统计;
2.“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存在关联关系。除此之外,本行未知上述境内优先股股东之间、以及上述境内优先股股东与前十大普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属于一致行动人的情况;
3.“持股比例”指境内优先股股东持有境内优先股的股份数量占境内优先股的股份总数的比例。
5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
1 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1.1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自身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之中,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民营企业的银行、敏捷开放的银行、用心服务的银行”三大战略定位,推进实施“抓机遇、促发展、防风险、增收入”工作主线,协同落地各项配套改革,推动本行战略实施由“基础夯实期”稳步迈入“持续增长期”。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重塑端到端客户旅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内控管理水平,持续释放改革动能,在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本行稳健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更趋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战略导向,深化改革转型,强化统筹管理,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资产端,聚焦重点业务领域,集中资源推动信贷投放,资产结构更趋稳健。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6,74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92.92亿元,增幅5.7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43,848.7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7.33亿元,同比多增1,482.81亿元,增幅5.89%,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7.13%,比上年末提升0.06个百分点。本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负债端,优化负债发展机制,强化负债质量管理,负债基础不断夯实。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70,371.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43.05亿元,增幅5.94%,其中,吸收存款总额42,83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4.76亿元,同比多增717.10亿元,增幅7.25%,在负债总额中占比60.86%,比上年末提升0.74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在吸收存款总额中占比28.17%,比上年末提升2.62个百分点。
健全风险内控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资产质量保持稳固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按照“稳健审慎、主动全面、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总体策略,扎实推进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贯彻落实“防风险、促发展、夯基础、强智控”风险管理目标。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拨备覆盖率逐季提升,资产质量保持稳固向好态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650.9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2.90亿元;不良贷款率1.48%,比上年末下降0.2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22%,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同比增长,收入趋势持续向好。本集团持续推进改革转型,促进经营质效提升,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持续收窄,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58.23亿元,同比增加5.54亿元,增幅1.57%;实现营业收入1,408.17亿元,同比减少16.59亿元,降幅1.16%。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83.86亿元,同比增加33.73亿元,增幅9.63%,非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27.26%,同比提升2.69个百分点。
1.2 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
1.2.1 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58.23亿元,同比增加5.54亿元,增幅1.57%。
■
1.2.2 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08.17亿元,同比减少16.59亿元,降幅1.16%。
本集团营业收入主要项目的金额、占比及变动情况如下:
■
1.2.3 利息净收入及净息差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1,024.31亿元,同比减少50.32亿元,降幅4.68%。本集团净息差为1.46%,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1.2.3.1 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2,671.26亿元,同比增加41.89亿元,增幅1.59%,主要是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增加的影响。
1.2.3.2 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为1,646.95亿元,同比增加92.21亿元,增幅5.93%,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利息支出增加的影响。
1.2.4 非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83.86亿元,同比增加33.73亿元,增幅9.63%。
■
1.2.5 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508.34亿元,同比增加1.05亿元,增幅0.21%。本集团持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有保有压,为各项经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方面,深化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强化重大财务资源投入事项管理,加强公共营销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和节约办公,逐步提高财务资源投入的精准度和产出效能;另一方面,持续加大信息科技、客群经营等战略转型和业务基础建设领域的支持力度,前置财务资源投入,保障业务经营活动的必要支出需求,促进服务能力和经营质效的可持续提升。
1.2.6 信用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信用减值损失457.07亿元,同比减少30.55亿元,降幅6.27%。
■
1.2.7 所得税费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费用13.72亿元,同比减少0.21亿元,降幅1.51%。
1.3 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
1.3.1 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76,74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92.92亿元,增幅5.78%。
■
1.3.1.1 发放贷款和垫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848.7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7.33亿元,增幅5.89%,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57.13%,比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主要是本集团持续加大信贷投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
1.3.1.2 金融债券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投资总额为22,580.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8.94亿元,增幅1.98%,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29.42%,比上年末下降1.10个百分点。
1.3.1.3 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合计3,382.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0.80亿元,增幅23.37%;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4.41%,比上年末上升0.63个百分点。
1.3.2 负债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为70,371.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43.05亿元,增幅5.94%,主要是本集团持续强化负债管理,不断夯实负债基础,增加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
■
1.3.2.1 吸收存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吸收存款总额42,83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4.76亿元,增幅7.25%。主要是本集团聚焦客户需求,持续完善产品服务,加大存款吸收力度。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存款占比71.65%,个人存款占比28.17%;从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占比30.84%,定期存款占比68.98%。
1.3.2.2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入款项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入款项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为14,331.9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499.89亿元,降幅9.47%,主要是存款稳定增长,同业存放规模下降。
1.3.2.3 应付债券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应付债券6,758.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7.19亿元,增幅4.28%。
1.3.3 负债质量分析
本行高度重视负债质量管理,制定了《中国民生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建立与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机构在负债质量管理中的工作职责。本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负债质量实施有效管理与监控,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
报告期内,本行结合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持续加强负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负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一是持续完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流程,切实强化负债质量集团统筹管理。二是优化负债发展机制,加强基础客户培育,提升产品服务能力,夯实存款可持续增长基础。积极开拓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完善内外部定价机制,促进负债业务量价协调发展。三是加强负债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估,根据内外部经营形势,动态调整负债管理策略,不断提升负债管理的适当性、有效性。
报告期内,本集团负债质量状况良好,负债质量管理指标稳健运行,其中,监管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净稳定资金比例106.91%,流动性覆盖率146.06%;报告期内,本集团付息负债成本率2.43%。
1.3.4 股东权益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股东权益总额6,378.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7亿元,增幅4.08%,其中,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总额6,246.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74亿元,增幅4.11%。
1.4 主要业务回顾
1.4.1 公司银行业务
1.4.1.1 战略举措
报告期内,本行不断优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打造“战略客群+基础客群+小微客群+机构客群”多轮驱动以及“基础产品+生态金融”两翼齐飞的业务体系,推动公司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提升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本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将公司金融作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持续强化对绿色金融、乡村振兴、高端制造等实体经济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努力践行“民生担当”。
报告期内,本行各项公司业务保持平稳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司存款余额30,544.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0%;一般公司贷款余额23,461.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13%
1.4.1.2 客群经营
持续深化战略客户牵引的大中小微个人一体化经营。报告期内,本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夯实战略客户营销关系,延伸战略客户产业链条,共建战略客合作生态,取得了三方面成效:
一是总对总营销不断提升,基础更“实”了。报告期内,本行共开展高层会晤198场,与33家战略客户签署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总、分行级战略客户1,689户,比上年末增长338户;存款余额12,530.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42%;各项贷款余额(含贴现)11,677.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8%。
二是牛鼻子牵引不断加强,链条更“长”了。报告期内,本行以战略客户为核心,打造“以链为基,绽放光芒”供应链金融客商大会,全年共开展101场,精准获取链上客户线索近万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生态金融业务余额1,470.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33.48亿元;链上融资对公客户数19,142户,比上年末增加11,753户。
三是赋能权益包不断迭代,生态更“广”了。报告期内,本行将现有战略客户Vpac权益三大板块24项权益迭代升级为四大板块28项权益,重点推出异业联盟板块,从衣、食、住、行、福利五方面为本行战略客户提供综合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深化战略客户合作生态圈。报告期内,战略客户新增代发企业签约550户,同比增加273户;带动个人户19.56万户,同比增加4.91万户;代发规模352.66亿元,同比增加78.27亿元;带动消费贷签约客户3.97万人,审批金额83.13亿元。
推动基础客群经营新体系有序深化落地。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坚定落实行董事会、行党委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相关决策部署,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加强公司基础客群建设,夯实基础客群培育,聚力推进基础客群经营新体系的有序深化落地,筑牢特色模式、非金权益、营销支持、数字经营、风险协同等关键配套支撑,稳步释放基础客群新动能、持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基础客群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增强了广大中小企业群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提升特色业务模式落地成效。报告期内,本行聚焦“点、链、圈、区”及区域特色模式,形成七大主题、143个特色模式方案,推动实现模式引导下的批量获客、精准营销,指引基础客群发展方向。二是打造基础客群非金融权益体系。报告期内,本行推出《中小微企业客户权益手册》及“民生e家”权益平台,涵盖“营、智、惠、家”四大系列,形成覆盖基础客群全周期、伴随客户全旅程的综合服务方案,打造“金融+非金融”差异化综合服务。三是推进“园区万里行”提质增效。报告期内,本行以“园于初心,成于同行”为主题,开展2023年“园区万里行”主题营销活动,推进京东、联东等总对总园区合作,出台园区活动工作范式,赋能一线提升基础客群培育及综合开发,不断提升民生服务园区的市场影响力。四是强化数字经营能力。报告期内,本行推出对公企业微信,打造数字化营销工作范式,形成数字化名单精准营销,赋能业务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中小企业信贷余额8,422.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87%;中小企业授信客户数28,193户,比上年末增长47.48%。
同时,本行积极践行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多措并举强化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科创企业的支持,一是丰富“投、融、富、慧”易创产品体系,推出线上化信用贷产品“易创E贷”,提升客户服务质效;二是完善客户评价、金融产品、行研支持、生态赋能等“萤火平台”建设,夯实科创客群服务基础;三是继续举办“易成长·创未来”“走进小巨人”系列营销活动,打造科创金融品牌。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深度服务专精特新客户超过18,000家。
强化机构客群下沉营销,稳步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本行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资质建设和下沉营销为抓手,致力于成为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机构客户综合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机构客户数34,182户,比上年末增长12.42%。
强化资质建设,做实下沉营销。报告期内,本行加强机构业务资质建设,成功中标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代理资格,标志着本行已成为向中央政府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系统性银行。做实下沉营销,深耕细作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医院、学校、体育、出版等细分领域,服务基层机构客户,夯实机构客户基础。
优化综合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总行牵头建立营销工作专班,持续开展四大重点区域医保业务营销服务,积极支持各地医保惠民、便民改革;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多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地方政府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承销投资地方政府债,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民生保障和经济建设,截至报告期末,投资地方债1,794.78亿元,积极参与深圳市政府境外债成功发行。
1.4.1.3政策落实
政策性金融: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绿色金融产品模式不断创新。报告期内,本行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贯彻落实国家低碳转型战略,积极融入绿色发展大局,不断完善多维立体的营销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一是聚焦清洁能源、低碳改造、清洁生产、绿色建筑、生态治理等重点方向,紧随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契合战略客户和地方特色企业绿色发展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渗透。二是持续丰富迭代“绿投通、绿融通、绿链通、绿营通”等“民生峰和”产品服务体系,强化细分场景产品及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围绕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大力推广“减排贷”产品,支持清洁能源及低碳技改项目;优化“碳e贷”产品,共同助力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能源、交通、基建、文旅等领域,加大绿色债券创新推广,为优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积极构建投资生态圈,围绕储能行业的绿色发展和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推出储能产业综合化服务方案、钢铁行业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加强重点区域营销推动,先后在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中西部重点地区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推动,加强清洁能源、绿色制造、交易所等重点领域战略客户拜访,共助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开展碳金融创新探索,加强押品制度建设。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和工业行业绿色升级改造融资需求,深化与碳交易所合作,已成功落地多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碳配额质押贷款等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绿色信贷余额2,642.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6.87%,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凭借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突出表现,本行荣获系列奖项,包括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授予的“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中国新闻社“2023年度低碳榜样”、华尔街见闻“0碳未来·绿色金融类ESG创新实践案例”、银行家杂志“2023年度银行家ESG金融服务创新卓越机构”、经济观察报“2023年度卓越绿色金融实践银行”、华夏时报“2023年度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奖等。
金融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强国战略,主动履行ESG责任,通过“五个聚焦”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振兴产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服务质效再提升:
一是聚焦龙头企业,助力强链升级。报告期内,本行围绕“粮、乳、肉、棉、酒”头部企业需求,以“农链通”系列业务为载体,打造覆盖农业产业链条上各类场景的专属业务模式和产品组合。
二是聚焦区域特色,提供专属服务方案。报告期内,本行针对广西柳州专项发布螺蛳粉产业链中小微客户专属服务方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发展转型。另一方面,本行运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和棉花种植交易数据,实现棉农种植专项贷款的线上申请、审批和发放,切实满足了广大棉农的生产需求,助力棉花产业发展。
三是聚焦便捷功能,扩大服务半径。报告期内,本行与政府、各类机构和头部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流程效率慢、融资价格高、可获得性差等问题,为农户个人提供触手可及的高质量服务。为黑龙江农业种植户提供全线上、纯信用的“农贷通”产品,为农户屋顶安装光伏设备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聚焦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报告期内,本行利用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兴技术,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持续推出“民生惠”“民生快贷”等一系列普适性线上信用类贷款服务,针对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需求制定专属“出口e融”产品方案,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有效提升资金周转效率,促进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是聚焦商会合作,实现多方共赢。报告期内,本行与全联农业产业商会建立紧密合作,发挥双方优势,积极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共建产业服务和产销渠道对接平台,为会员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共同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涉农贷款余额3,735.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9.70亿元,增幅12.66%,增量、增幅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巩固脱贫类贷款实现双提升,脱贫地区贷款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1.18亿元和17.49亿元。
制造业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报告期内,本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把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聚焦先进制造业、民营制造业、绿色制造业和中小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本行紧扣制造业产业政策和区域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发布营销指引,明确重点领域开发策略,提升精准营销服务能力;重点围绕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低碳转型、兼并重组等场景,加大中长期资金支持;充分应用并购、银团、项目贷,以及信融e、订单e等生态金融产品,为制造业产业提供大中小微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着力加大产品模式创新力度,推出“易创E贷”、知识产权贷等新型产品,进一步为科技型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同时,举办“民生益企行”“以链为基·绽放光芒”“易成长·创未来”等多样化主题活动,政银企关系再上新台阶。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制造业贷款余额4,634.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8%,在本行各项贷款中规模占比10.60%,比上年末提升了1.02个百分点。
1.4.1.4 产品支持
交易银行:夯实数智化产品底座,打造客户服务新体验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企业“业、财、税、费、票、证、汇、融”八大基础需求,构建并优化交易银行产品体系、夯实数智化产品底座,针对客户需求制定基础包、推荐包、专享包、尊享包等产品方案,为企业客户提供从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到贸易融资的全流程便利化服务。
以数字化产品为企业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新体验。报告期内,本行迭代升级开户e系列产品,为企业提供账户信息线上变更、网银额度线上调整等自助服务,持续提升账户服务体验;推动代缴税、代发薪等基础服务的广泛应用,推出大消费、新能源汽车销售、农民工工资监管等热点场景、行业的支付结算与资金监管解决方案;打造民生财资云品牌,助力企业数字化管理。报告期内,本行结算客户一般存款日均余额12,916.49亿元,比上年增加1,939.27亿元,增幅17.67%。
以全流程线上化贸易融资产品提升企业经营效能。报告期内,本行推出全流程电子信用证支持买卖双方在网银一站式办理业务;迭代升级电子保函3.0,推出“电子保函一业财直通车”实现企业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协同作业,办理电子保函业务482.91亿元,同比增长52.93%,办理电子保函14,507笔,同比增长85.11%。重塑保理业务端到端流程,全面上线保理新系统平台,为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客群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办理保理业务1,695.51亿元,同比增长80.03%;推进新一代票据系统建设,自助贴现、承贴直通车、票据管家4.0等优势产品的服务客群持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票据贴现余额2,775.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5.24亿元,增幅12.81%。
持续提升跨境金融便利化水平。报告期内,本行围绕企业需求和体验,在产品智能化、流程线上化、服务便利化、场景多元化方面不断迭代升级,为超过2.9万家企业提供高质量跨境金融服务。面向中小微进出口企业推出“出口e融”和“关e通”智能化授信产品,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产品线上化能力持续提升,为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汇兑、融资等全生命周期的线上化跨境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脚底”成本。与政府、保险等机构多方联动,在全国多个城市,面向近2,000家企业组织召开34场专项推介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近50万人次提供外汇政策、国际贸易形势、汇率走势分析解读,支持企业在新时期、新业态下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全国首家启动外汇展业试点,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行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构建全流程外汇展业机制,搭建全行统一的数字化外汇展业平台,深圳、重庆和苏州分行在全国率先启动外汇展业试点,为试点企业办理便利化业务近42亿美元。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期内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187.76亿元,同比增长107.87%。
投资银行:持续丰富应用场景,稳步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战略导向、坚持客群服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风险防范,持续丰富应用场景、创新作业模式,全方位、多元化、综合化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大基建、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源配置,助力实体经济。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并购贷款余额1,735.34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境内银团贷款(不含并购银团)余额1,858.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5.53%。二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升级产品服务、强化风险管控、加速智能应用等举措,进一步提升金融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质效。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以“专精特新”客群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信贷支持规模超1,6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三是聚焦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创新承销碳中和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高成长债券等。报告期内,本行债券发行规模3,311.44亿元,其中,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706只,规模3,181.88亿元。
1.4.1.5 风险管理
深化一道防线管理机制,促进风险与收益自我平衡。报告期内,本行公司条线进一步夯实一道防线主体责任,从四个方面提升客户层面风险管理工作。一是贷中方面实现全面改革,充分发挥授信中台“平台”优势,提升业务放款质效,促进风险与收益自我平衡;二是贷后方面执行“执、管、督”三级贷投后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公司客群贷投后管理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内控合规方面,深化三大工具运用,将“风险为本、合规为纲”的底线思维贯穿一道防线全流程业务管理过程,筑牢业务合规的“防火墙”;四是反洗钱管理方面,研发并上线公司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监测系统,督导公司条线持续开展问题数据治理,有效提升条线反洗钱治理水平。
强化数字赋能、深化系统工具运用。报告期内,本行持续迭代“掌中眼”系统,提升数字风控水平,丰富财报识别、影像资料采集等功能,帮助客户经理提升作业质效,确保贷前、贷中、贷后现场作业的真实性、准确性。报告期内,系统中客户经理营销行为达到50万次,同比增长66%。
严格执行风险策略,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报告期内,本行公司条线严格执行本行“落实战略、坚守底线、风控为本、稳健进取”的风险偏好,践行“稳健、审慎、全面、主动”的风险核心理念,持续提升公司客群风险管理能力。报告期内,本行对公业务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公司业务不良贷款总额382.4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0.34亿元;不良贷款率1.46%,比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
1.4.2 零售银行业务
1.4.2.1 战略举措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深化将零售业务作为长期性、基础性战略业务的发展策略,推进客群一体化开发,持续提升细分客群经营能力,升级产品与服务体系,强化数字化经营能力,打造非凡客户体验,努力打造零售业务市场竞争优势。
获客方面,升级一体化开发体系,推动高质量生态获客。坚持大中小微个人一体化发展,将代发作为零售与对公业务“连接器”,加强“薪悦生活”品牌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感;优化借记卡与信用卡双卡协同发卡流程,全面推广信用卡“全民推荐官”,提升客户营销与转介效率。围绕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等高频场景,拓展银联生态圈深度和广度,深化互联网生态场景引流,为客户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权益。报告期内,新增个人客户516.42万,新客带来金融资产增长1,147.30亿元。
客群经营方面,聚焦分层客群需求,构筑细分市场优势。深化新客标准经营模式,适配新客专属产品及权益精准营销;深耕零售细分客群服务,深入洞察养老、亲子、商户等客群需求,提升精准触达;围绕稳健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持续打造财富客群专业化经营团队;升级私银中心特色业务模式,深化私银客群个性化经营;通过“民生慧管家”服务体系一站式满足企业家级客群定制化需求;打造生态场景、提升一体化协同经营能力,做实信用卡客群精细化经营。
产品服务方面,强化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一是丰富基础产品货架。提升储蓄产品竞争力;提升跨境金融及个人外汇服务水平,深化跨境理财通建设;加强三方存管业务系统支撑,实现全部97家合作券商系统切换。二是升级财私产品货架,满足不同客群差异化需求,提升客户投资体验。三是完善客户体验监测体系,实现客户旅程实时广泛监测和线索闭环管理。深化支付一体化战略,持续组织线上线下支付营销活动,便利客户缴纳电费,通过手机银行发放支付券权益,提升客户活跃水平。报告期内,借记卡消费类电子支付交易金额8,505.56亿元,同比提升7.19%。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业务利润总额246.68亿元,同比增长7.11%;零售业务营业收入623.24亿元,同比减少4.11%,占本行营业收入47.46%,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在本行对公及零售营业收入中占比47.69%,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务利息净收入507.37亿元,同比减少2.92%,占零售业务营业收入的81.41%;零售业务非利息净收入115.87亿元,同比减少8.98%,占零售业务营业收入的18.59%,占本行对公及零售非利息净收入的41.19%。报告期内,本行实现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不含理财管理费)39.73亿元,同比增长10.31%,占零售业务非利息净收入的34.29%,其中,代销基金收入11.37亿元,代销保险收入12.89亿元,代销理财收入15.05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1(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统计口径新增本行零售客户三方存管非保证金规模。)达27,410.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0.23亿元,增幅6.78%。其中,金卡及以上客户金融资产23,155.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6%,占全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的84.48%。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7,572.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0.44亿元,增幅7.38%。零售储蓄存款11,855.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34.58亿元,增幅18.31%。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透支业务)2(本行小微贷款由小微金融事业部统筹管理,本段落零售贷款含小微法人贷款。)合计19,023.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1.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3%,在本行各项贷款中占比43.52%,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透支4,879.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1.85亿元;按揭贷款余额5,438.4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65.51亿元。
1.4.2.2 客群方面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客户数3(零售客户数:指客户状态正常的个人客户(含I、II、III类账户)、纯信用卡客户、小微企业法人客户。)为12,871.9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65%。私人银行客户数4(私人银行客户是指在我行金融资产月日均规模达到600万元(含)以上的个人客户。)为55,906户,比上年末增加4,412户,增幅8.57%。贵宾客户数392.2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5.96万户。零售贷款客户数326.3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2.48万户。
优化开放平台与内生获客体系。外延生态获客方面,围绕“互为客户,互为生态”经营理念,围绕核心场景与能力提升获客质量,搭建全行统一的银联权益平台,加强分行本地合作,深化权益共享、活动互通的银联生态圈服务;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与京东健康合作为新市民免费提供在线问诊,联合保险公司为新市民免费赠送交通意外险,覆盖超3万新市民;关注互联网平台合作,上线专享联名借记卡新卡种,开展互联网平台“积存金”营销活动,与旅游预定服务平台合作开发定制旅游服务;推进商超生态双卡联发,探索布局商超特色社区支行。内生获客方面,强化代发“薪悦生活”品牌建设,持续开展端到端旅程优化,推动公私联动营销线索互通。报告期内,服务代发个人客户385.65万人,同比增加18.86万人。借记卡开户无缝衔接信用卡办理,加强支持信用卡关联还款的借记卡产品配发,提升协同效率。报告期内,新增双卡互持客户185.51万户。
高质量筑牢客群基础,升级大众客群标准化经营。优化新客到店首次服务标准化营销流程,数据驱动补位营销。存量客户经营实现新突破,建立“策略、客群、产品、数据、内容、运营”六维耕地式经营,细分客群制定策略链条,按照客户旅程开展多波次全渠道营销。报告期内,275.14万户存量基础客户实现层级跃迁,目标新客千元层级达标率37.70%。围绕代发、老年、亲子、小微等细分客群,融合支付结算、融资、物业、跨境等生产生活场景,加强服务转介体系建设,凸显专属权益与品牌特色。
立足稳健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财富客群专业化经营。一是持续丰富财富产品全景货架,重点聚焦稳健型理财和保障型保险产品,以体验优良的服务体系为支撑,满足客户稳健投资需求。二是深化财富团队标准化过程管理,推广全新标准化作业流程,升级营销策略体系,重塑SA系统“财富工作台”,持续提高团队产能和服务能力。三是推进财私数字化经营体系建设,优化手机银行财富旅程,升级非凡礼遇、收益中心、线上智能双录等重点业务场景,增强客户导流提升能力,提升客户线上服务体验。
升级私银中心特色业务模式,深化私银客群个性化经营。一是加快私银中心建设,升级私银中心物理场所,打造“客户的私银中心”。二是提升私银团队专业能力,加强财富经理队伍建设,推进私银客户双维护全覆盖,结合投资顾问赋能,持续提升私募、家族信托、私人定制等复杂业务服务能力。三是推广创新业务模式,深耕非凡礼遇、远程专家、私人定制等特色服务,提升客户个性化服务体验。报告期内,本行有7家私银中心成功入选由《零售银行》杂志社评选的“2023百强私人银行中心”,市场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践行“民营企业的银行”战略定位,做好企业家级客群定制化经营。一是精耕“民生慧管家”特色服务体系,全市场整合专家资源,打造远程专家平台,全年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近1,800场专属定制交流服务,一站式服务客户财富管理、家族传承、家业管理、企业经营等多元化需求。二是推出“民生私人定制”服务体系,整合内外部稀缺专家及机构资源,为客户量身定制专属化、定制化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方案,全年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服务超1,780人次。
深化一体协同与生态建设,发力信用卡客群精细化经营。一是深化战略民企合作。以联名卡为抓手,与商旅、电商等头部企业共建生态场景获客新模式,探索连锁商超场景下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场景流量转化和客户联合经营。二是推进一体协同。从工具、产品、数据等多方面完善协同获客模式,强化对社区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推进借贷双卡非金权益、特惠服务的双APP全流程贯通,创新借贷联发嵌入式获客模式。报告期内,信用卡新增发卡439.44万张,同比增长12.55%。三是优化客群精细管理策略,提前布局活跃户流失预警,开展定向促刷及精准营销活动。引入自然语言分析技术(NLP)分析客户流失原因,加强针对性挽留,信用卡新户90天活跃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续卡户留存率、有效续卡户激活率分别提升9.02、2.54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创新分期产品,加强分期精准投放,加强大数据决策在分期差异化定价及渠道营销的应用,实现消费分期交易额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
提升以商机与策略驱动的客群盘点与经营能力。打造精准营销大脑,提升数字化驱动的客群经营能力。一是零售策略全面覆盖各类特色客群,深入AUM提升、企业客户综合经营、民易贷促申请、促提款、促续期等经营场景,报告期内,累计触达客户4.71亿人次,服务客户3,394.04万,户均金融资产增长0.41万元。二是提升营销组织能力,报告期内,开展线上优质活动372场,同比增长48.80%,覆盖客户617.54万,同比增长285.96%,获客176.67万,同比增长252.21%。三是深入推进移动化作业平台应用,打通线上线下员工转介,拓展支持外出作业的高频移动应用场景。四是深化线上化、规模化经营。打造企业微信“民生工作室”,提供营销与合规管理工具;以建连接、提活跃、促转化为目标,运用企业微信、电话外呼等方式开展长尾客户线上直营;提升AI智能外呼拟人化体验,升级手机银行在线陪伴体系,建立13个场景入口,实现基于用户标签的千人千面营销内容智能推荐,与人工服务配合,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金融科技与人工服务的有机融合。截至报告期末,企业微信添加量达到1,420.01万户,建立企业微信社群2.15万个。
加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拓展小微客群服务广度和深度。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小微贷款5(小微贷款含小微法人贷款,下同。)为7,912.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77.75亿元,增幅15.77%;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122.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2.18亿元,增幅11.5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51.3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03万户;报告期内,本行累计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6,982.9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发放利率4.65%,同比下降12BP。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1.14%,比上年末下降0.56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本行2,459家网点面向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民生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努力打造“六大基座”,包括:大中小微个人一体化的机制底座、小微MCS系统底座、专班智能风控底座、“微信小程序+App”线上渠道基座、“五位一体”产品体系、小微铁军团队基座持续为小微业务发展赋能。
以标准业务线上化全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一是打造“小微企业的专属口袋银行”,构建“民生小微App+小程序”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升级推出民生小微App3.0,突出小微企业服务功能特色,新增企业缴税、跨境汇款、结售汇、自助开票、手机U宝硬件级数字证书服务等专属功能。截至报告期末,民生小微App用户数超168万户。同时顺应小微服务移动化发展趋势,推出民生小微小程序,实现即用即走的贷款申请、转介等轻量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二是通过实施“端到端流程优化”推进小微抵押贷款业务大部分环节线上化,同时加快将存量业务向线上转移,进一步提高小微客户线上服务和办理效率。三是全面推广“民生惠”信用贷款产品,打造智能决策主动授信模式,迭代智能决策底座的反欺诈、税务等策略规则,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的同时实现精准测额。截至报告期末,民生惠信用贷余额达到133.61亿元。
以场景化经营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面推行开展小微“蜂巢计划”,加强线上线下互通互动,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专属信贷支持、专属开户通道、专属结算服务、专属账户管理、专属权益体系、专属线上平台”六项专属服务,打造定制化的智能小微信贷服务模式,助力区域特色业务发展,报告期内,为近百个特色小微客群、特色小微场景“定制”融资方案,提供授信额度超过180亿元。
以综合化服务有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坚持“分层经营+专业经营”理念,推进中小企业客群经理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在全国32家一级分行组建中小企业客群经理团队,团队人员近600人,服务客户数接近59万人。二是深化构建“五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持续强化支付结算、发力线上融资、做强生态SaaS服务、构建小微专属权益体系、推进公私一体协同“双管家”服务。
以智能化风控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一是打造小微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小微授信专属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将统一授信管理、授信申请、评级管理、押品评估四个流程一步到位,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二是搭建全流程智能化风控体系,基于行内外多维度数据,形成客户全景立体画像和主动授信名单,搭建开放适配的风控模型策略体系,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自动化决策,名单内客户3秒内完成审批,T+0放款。
1.4.2.3 业务及产品方面
做强基础产品服务。一是打造全渠道、多客群、场景化“安心存”特色存款产品,产品规模近两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推出通知存款升级版,上线大额存单产品预约功能。二是深化跨境金融服务,为企业驻外员工推出薪酬收结汇综合服务方案,跨境理财通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提升个人外汇服务与境外来华人员账户服务水平。三是升级亲子服务方案,上线“未来之星计划”资金分类管理服务,升级财富小管家功能,被《银行家》杂志评选为“2023年度零售银行创新优秀案例”。四是一体化发展支付业务,扩大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聚惠民生日”品牌曝光量超2.25亿人次,新增借记卡快捷支付签约363.88万户,交易笔数21.44亿笔,同比增长17.61%。五是丰富NPS6(NPS(即净推荐值)是一种计量某个客户将会向其他人推荐某个企业或服务可能性的指数。)系统监测覆盖面,新增监测9条客户旅程,累计覆盖49条。报告期内,本行NPS同比提升1.60个百分点。
升级客户权益体系。一是拓展V+权益、积分商城体系,上线消贷优惠券,新增信用卡分期红包、话费/电费立减券等权益,上线分行权益专区,持续提供多场景普惠福利。报告期内,V+会员新增权益18项,服务3,016.37万人次,权益兑换600.94万人次;积分商城服务734.14万人次,积分兑换50.48万人次。二是持续丰富“非凡礼遇”贵宾权益体系,优化服务流程,聚焦医疗保障、专家预约、一键出行等精品权益,优化整合手机银行APP、电话预约和代客预约服务三大渠道,建立客户体验监测机制,全年实现通过“非凡礼遇”权益提升私银客户保有率11.24%。“非凡礼遇”权益体系在《亚洲银行家》主办的2023年度财富与社会责任评选中,获得“中国地区私人银行年度最佳增值服务奖”。
全面升级财富与私银产品货架。一是全面升级代销理财产品货架,根据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形成五大系列、九大分类体系,重点聚焦“活钱理财”“安心理财”和“稳健优选”系列的主线产品,满足客户稳健理财需要。二是坚持优中选优、专属定制原则,打造具备市场领先优势的保险货架,聚焦客户长期保障续需求,报告期内,保障型保险保费规模同比增长37.73%。三是代销基金业务全新升级“民生磐石”品牌,汇聚优质资源为投资者提供更好投资体验。四是深耕“民生传世”家族信托市场品牌,进一步优化投配流程,推进家族信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实现存量规模较上年末翻番,增加122.61亿元。五是重塑私募产品货架,从客户视角出发打造差异化策略体系,满足私银客户个性化配置需求。
实现消费信贷业务阶段性转型目标。一是推进按揭业务数字化转型,重塑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投放力度持续加大。报告期内,投放个人住房贷款825.01亿元,同比多投放124.74亿,增幅17.81%。二是持续打造民易贷数字化体系,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落实一体化战略,深挖网点渠道价值,推出“业主易”子产品。截至报告期末,个人信用类消费贷款“民易贷”余额达到463.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14亿元,增幅25.47%。三是汽车金融业务实现破冰,与小鹏新能源汽车等开展全面合作,消费信贷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动网点转型和社区升级。从建设、运营、经营三大领域加快网点转型落地。一是全面升级网点空间设计融入全渠道、全客群、全场景服务理念,首家样板间在京开业;引入大数据优化网点选址系统,稳步推进布局优化。二是打造“一岗多能”全能行员团队,近9,000名厅堂员工提供“营运+经营”全方位服务。三是启动网格化营销系统建设和试点运行,探索数字化空间作战地图。四是在民生银行社区金融服务十周年,全面启动社区服务升级,以“便民智慧银行,普惠服务银行”为定位,推动“一站式”综合经营,发力社区生态获客与非金融活动,入选《中国银行保险报》“银行业ESG年度普惠金融典范案例”。截至报告期末,社区板块金融资产余额4,233.74亿元;物业通、便民生活圈等特色生态项目覆盖全行,物业通产品服务业主51.19万户。
物理分销渠道。本行在境内建立高效的分销网络,实现了对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布局,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内地的138个城市,包括146家分行级机构(含41家一级分行(不含香港分行)、105家二级分行(含异地支行))、2,459家支行营业网点,包括1,248家一般支行(含营业部)、1,072家社区支行、139家小微支行。
1.4.2.4 风险管理方面
持续强化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数智化风险管理水平。一是优化智能风控贷后监测预警体系,稳步推进按揭楼盘及开发商监测检查系统迭代优化,持续提升风险自动化预警水平。二是迭代合作类贷款自动监测预警指标,提升合作贷款监测预警精准性。三是完善个人信贷资金流向事中实时管控规则,提升违规交易拦截精准性和覆盖面。四是建立交互式反欺诈处置体系,欺诈风险事件持续下降。
报告期内,零售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态势。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含信用卡)不良贷款(7-8零售(含信用卡)不良贷款、零售(含信用卡)关注类贷款为集团口径,不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为268.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4亿元;零售不良贷款率1.52%,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零售(含信用卡)关注类贷款(7-8零售(含信用卡)不良贷款、零售(含信用卡)关注类贷款为集团口径,不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为213.98亿元,关注贷款率1.21%。信用卡不良贷款145.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85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2.98%,比上年末上升0.31个百分点。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0.67%,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非按揭消费贷款不良贷款率1.02%,比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
1.4.3 资金业务
1.4.3.1 战略举措
本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紧密围绕改革转型战略部署,推动金融市场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深化同业战略客户综合经营,围绕同业客户分层分类管理,提升客群营销质效,聚焦产品增收提效,精细化风险管理,全面落实一体化营销协同。二是坚持“自营+代客”双轮驱动,深耕固收、外汇、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三大领域,深化落实代客转型战略。三是围绕托管业务重塑,聚焦重点客群产品,促进业务与科技融合,提升产品管理质效与运营履职能力,强化风险合规管控,推动托管及养老金业务平稳有序发展。
1.4.3.2 客群方面
本行认真贯彻“同业战略客户综合经营”的理念,持续完善统一营销、统一授信等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拓展优质客户,着力提高同业客户综合服务水平。一是深化同业客群综合经营,聚焦银行客群、非银客群、要素市场客群,强化产品支持,优化营销机制,实现同业客户综合价值提升。二是强化“风险分层”精细化管理,围绕同业客户需求,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夯实同业客户一道风险职能。三是践行“一个民生”理念,纵深拓展条线、机构、客群、产品间协同,打造同业生态圈,提升一体化协同质效。
1.4.3.3 业务及产品方面
同业资金业务
同业资金业务方面,坚持以客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资金业务结构,实现资产负债稳健运行。一是有序压降同业负债规模,调整负债产品结构,加大同业存单发行力度,着力增强同业负债稳定性,增加低成本同业活期存款,降低负债成本。截至报告期末,同业负债规模(含同业存单)18,957.60亿元,比上年末下降5.73%。二是有效把握市场窗口,推动资产投放。截至报告期末,同业资产规模3,286.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95%。
金融市场业务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深化债券投资业务改革,强化业务协同,持续打造涵盖投资、交易、销售、代客等条线一体化民生固定收益品牌。一方面,提升债券业务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通过合理摆布资产期限、加强组合结构调整,重点配置国债、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等,有效提升债券组合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另一方面,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重点参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惠普金融及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债券及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及金融强国建设。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债券资产规模1.9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债券资产规模1.85万亿元;外币债券资产规模149.14亿美元。
外汇业务方面,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倡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避险服务。积极推动外汇做市业务,加强系统建设,与境内外金融同业加强业务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做市品种,以优质服务满足中小金融机构结售汇、外汇买卖的兑换和避险交易需求。通过加强外汇避险产品研发、业务系统优化升级、小微客户授信制度优化等措施,不断提升对客服务效率,降低企业信息获取和避险交易成本,为企业客户提供高质量汇率避险服务。报告期内,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衍生品交易量13,915.83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综合做市排名位居前列。
贵金属业务方面,本行立足客户需求,升级打造“民生金”贵金属业务品牌,推出黄金“实物、积存、投资、交易、融资和避险”一体化服务平台。在零售业务方面,本行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产品和渠道的创新,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在对公业务方面,本行立足客户需求,提供黄金租借、价格避险、代理贵金属交易、代销贵金属制品及清算行等服务,满足黄金产业链实体企业的生产需要,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此外,本行作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银行间询价市场最佳做市商之一、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务金奖做市商,积极履行做市商职责,在风险限额内审慎开展自营交易。报告期内,本行黄金交易量1,521.57吨,交易金额合计人民币6,884.73亿元;白银交易量1,824.91吨,交易金额合计人民币105.72亿元。
资产托管业务
资产托管业务方面,本行紧紧围绕行业特色精品托管银行定位,聚焦资产管理类核心产品和特色化品牌业务,实现资产托管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资产托管规模余额为12.05万亿元。其中,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托管规模分别达到11,607.08亿元和4,932.4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17%和44.07%。报告期内,本行全新推出基金销售监督“鑫管+”服务和全球托管“跨境+”服务,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先后荣获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年度优秀资产托管机构奖”、《金融时报》“年度最佳资产托管银行奖”、《证券时报》“2023年度杰出资产托管银行天玑奖”和《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度托管银行奖”。
养老金业务方面,本行大力组织年金业务市场宣传推广活动,强化内部协同机制,提升履职服务水平,完善增值服务能力,推动养老金业务多元化发展。截至报告期末,企业年金托管规模和账户管理规模分别达到549.09亿元和24.6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14%和40.89%。报告期内,本行首单商业养老金产品托管业务正式上线运营,并先后荣获《新浪财经》“养老金融服务创新银行”奖和《经济观察报》“2023年度养老金管理机构”荣誉称号。
1.4.3.4 风险管理方面
同业客群授信
本行持续优化同业客户授信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强化一道风险防范职责。报告期内,进一步压实同业客户授信经营主体责任,?将同业客群风险管理前置,从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机制、抓实关键环节、提升履职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同业客户授信统一管理效能,规范同业合作机构准入管理,加强同业客户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推动金融机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业务
本行根据董事会风险偏好、经营规划、风险预测,核定2023年度市场风险限额和相关业务授权,及时开展利率、汇率、商品风险分析,持续加强金融市场风险监测和报告工作。报告期内,本行综合考虑宏观经济、信贷政策和主体资质开展审批工作,提高信用债发行人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公司等相关资产重检和自查频率,切实守住信用风险底线,服务全行债券统一管理体系。同时,本行坚持安全稳健原则进行债券投资,平衡债券风险和收益,优化本外币债券投资组合结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高流动性资产组合占比保持在合理水平,报告期内自营债券投资信用资质整体优良。
1.4.4 数字化转型
本行深刻把握数字金融新内涵,持续、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据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有力支撑生态银行和智慧银行建设,在提升客户体验、创新产品和服务、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报告期内,本行信息科技投入59.87亿元,同比增长27.19%,占营业收入的4.56%,同比上升0.99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金融科技人员数量4,559人,比上年末增长12.48%。
1.4.4.1统筹规划有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动能持续增强
从本行业务战略出发,遵照国家和监管政策指引,制定发布新的三年科技规划和全行首个数据战略,为数字金融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民生银行信息科技发展规划(2023-2025年)》以“科技水平进入商业银行领先行列”为目标,以一套科技治理体系、三项基础保障能力、四位一体企业架构以及七大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核心内容,支持和促进生态银行和智慧银行建设,实现建设敏捷高效、体验极致、价值成长的数字化银行目标。
《中国民生银行数据战略(2023-2025年)》以“用数据洞察、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成为数据驱动的银行”为愿景,明确了“数据可见可访问、数据可用可理解、数据易连接可共享、数据可赋能可增值、数据安全可信”五大目标,以及数据能力提升和赋能经营发展的领域和任务。
通过体系性推进科技规划和数据战略落地实施,数字化转型科技与数据双轮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优化科技治理,提升工作效能。数字化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对全行重大数字金融项目进行决策部署,推动跨部门敏捷协同机制不断深化。进一步强化架构管控和项目群管理,推进敏捷精益研发转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深化全集团科技一体化、集约化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经营韧性。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云架构转型,混部技术实现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灾备覆盖率,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达100%。丰富演练场景,报告期内开展14次切换演练。推行集团一体化安全运营,加强权限管理、应用安全服务及反电诈防控体系建设,守护安全运行底线。报告期内,本行获得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可信研发运营能力成熟度、身份治理等3项外部认证。
夯实数据支撑,释放数据价值。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推进数据分类分级和数据认责,着力解决重点数据质量问题。监管统计报送能力稳中有升,关键报送体系自动化率持续提高。构建湖仓数据底座,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跟踪数据要素化发展趋势,探索数据资源入表。持续建设及运营数据中台、BI中台和AI中台,提升数据应用效率。
优化企业架构,夯实基础能力。健全企业架构管理体系,探索业务战略转换为IT能力的系统性方法。有序推进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的优化和演进,支持企业级能力的构建。截至报告期末,业务应用云原生架构采用率达30%,全栈低代码平台发布1,000余个应用功能,研发效率明显提升。
聚焦重点领域,加快企业级能力建设。数字化营销能力基本齐备,为常态高效开展线上、线下数字化营销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数字化风控完成智能风控一期工程实施,提升了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有效支撑了重点产品开发和流程效率提升。数字化运营通过智能技术应用与流程重塑,实现效率提高和客户体验提升,同时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下转1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