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不断下行 银行负债成本为何更高?
|
◎记者 范子萌
一边是逐步下行的存款利率,另一边是明显走高的负债成本——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在当下的银行业真切上演。
近期,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密集出炉,透露多家银行付息成本不降反增。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4月1日,在已经发布年报的21家银行中,有15家存款利息支出同比增长。其中,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涨幅均超20%。
“存款利率越下降,银行成本越高”的背后,是存款结构的内生变化。专家认为,存款定期化,使得银行成本压力居高不下。当前银行稳息差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压降存款成本也愈发考验银行的战略与应对。
降息真的能降成本吗?
去年以来,存款利率经历多轮调降。2023年,主要银行三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和内部定价授权。2023年11月,全国银行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了0.26个百分点。
然而,银行却迎来更高的负债成本。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青岛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8家银行存款利息支出同比增长均超10%。
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该行存款利息支出5896.88亿元,比上年增加1096.05亿元,增长22.8%。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13.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4个基点所致。
股份行、中小银行均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招商银行2023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288.09亿元,同比增长21.71%,主要因为客户存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存款成本率有所上升。
青岛银行2023年存款利息支出8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0%。存款平均成本率2.23%,比上年提高0.02 个百分点。
存款定期化令银行付息成本反增
何以利率越降,银行负债成本越高?多方面因素加剧了银行负债成本的压降难度。
专家认为,居民储蓄存款大多定期化,企业端的资金活化程度尚未明显改善,加之同业竞争激烈,使得银行负债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
存款呈现明显的定期化特征是主要原因。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存款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其价格变化对银行负债成本有较大影响。虽然去年经历了存款利率下调,但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只能影响新增存款,在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原有的定期存款利率到期前并不能下调,其成本支出仍然较高。
关于负债成本的上升,招商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企业资金活化不足,企业结算资金等低成本的对公活期存款增长受限,叠加资本市场扰动下居民投资向定期储蓄转化,储蓄存款的财富属性加强,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
结合数据看,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12月31日,该行客户存款总额较上年度增长8.22%,其中,公司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与上年度相比分别下降4.27%、增长20.79%;零售活期存款与零售定期存款与上年度相比分别下降7.75%、增长48.58%。
存款定期化趋势折射出当前的经济主体温度。娄飞鹏认为,从经济领域看,经济主体信心仍需提振,居民消费意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将多余资金存为定期存款。从金融领域看,资本市场震荡调整,基金、理财等产品收益不佳,居民缺少其他投资理财方式,更多依赖存款。
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
控成本,事关银行盈利,考验着银行业的应对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银行要优化存款结构,推动存款量价双优;另一方面,要发力非利息收入,保证资产安全和流行性。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处于历史低位,在资产定价不具备更多主动作为空间的情况下,存款业务量价双优是保障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近期在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说。
王志恒表示,要坚持打造存款新动能,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重点营销高质量基础性存款,提升现金管理、链式拓客、FPA非贷业务、场景金融客户日均活期存款贡献;优化存款结构,强化成本管控,对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价格敏感型产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存款成本,实现存款业务高质量发展。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近期则表示,加大用低成本存款置换高成本协定存款、社保存款力度,同时把握市场利率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期,发行金融债券等,持续降低负债成本,有效对冲息差收窄的影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应充分利用存款市场化调节机制,为存款利率合理定价。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财富管理、零售等业务,稳步提升轻资产与轻资本业务比重,增强客户黏性,这也有利于活期存款沉淀,降低综合负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