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财经新闻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4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拆解银行理财公司“成绩单”:规模向头部集中 赚钱效应“打折”

2024-04-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马慜 实习生 徐潇潇
  张大伟 制图

拆解银行理财公司“成绩单”:

规模向头部集中 赚钱效应“打折”

◎记者 马慜 实习生 徐潇潇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近27万亿元。通过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可以窥见银行理财新动向。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10家头部银行理财公司管理产品规模合计16.42万亿元,占比超60%;8家银行理财公司规模缩减;9家公司“赚钱效应”有所减弱。

拉长期限来观察理财行业的数据,2019年首批银行系理财公司开业以来,5年间既有先行者的优势逐步消退,也有后进者成“黑马”,市场版图已然生变,这也折射出理财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经营逻辑的变化。

股份行理财公司势头强劲

截至目前,17家理财公司披露了2023年业绩,行业分化趋势明显。

从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末,已有10家理财公司管理产品规模突破万亿元,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超过2万亿元。其中,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位居前三,管理产品规模分别为2.55万亿元、2.26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规模增速方面,平安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位居前三,增速均超10%。

国有大行理财公司退居第二梯队,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管理规模分别为1.63万亿元、1.61万亿元、1.59万亿元、1.5万亿元和0.78万亿元。

规模增减背后,市场份额正向头部机构集中。分机构类型来看,据中金公司统计,2023年10家股份行及其理财子市占率提升至43.5%,市场份额全年提升2.9个百分点,管理规模达11.6万亿元;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管理规模为8.8万亿元,市场份额全年降低3.1个百分点;区域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公司,以及未获理财牌照商业银行的管理规模为6.4万亿元,合计市占率提升0.2个百分点。

从“赚钱效应”来看,信银理财、民生理财净利润增速均超10%;兴银理财、光大理财、宁银理财、青银理财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建信理财的管理规模和净利润双降,其中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净利润同比降幅均超50%。

尝到渠道建设甜头

股份行理财公司规模增长的“秘诀”来自渠道建设,先行者已从跨行代销中尝到甜头。

过去银行理财公司依赖母行渠道,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扩容。一位银行理财行业人士表示,放开跨行代销渠道有利于辐射更广泛的客群,让投研能力更强、产品运营更优的理财机构获得更丰富的渠道资源。

普益标准分析称,当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开拓代销渠道,增加客户触达率,推动了其理财存续规模增长。中金公司认为,银行与控股理财子公司的“强绑定”模式开始弱化,部分银行开始积极上架非本行的优质理财产品。

规模增速较快的理财公司在渠道拓展上下足功夫。截至2023年末,兴银理财的行外销售管理保有规模是8700亿元,去年增长70%;光大理财非母行代销规模达到4786亿元,较年初增长99%;平安理财已与超40家同业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3400亿元;交银理财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截至2023年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625.36亿元,占比53.80%,初步建立了以母行为主体的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

国有大行理财管理规模的缩减与渠道拓展也有关联,其在开展跨行代销上较为审慎。“国有大行没有‘规模焦虑’。”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直言,一是因为国有大行合规性要求更高,无法满足客户的刚兑需求;二是国有大行更注重存款规模的增长,这也使其理财规模增长承压。

同质化竞争下何去何从

在经历了2022年净值大幅回撤、“赎回潮”之后,理财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下整个理财行业选择求稳,产品风格倾向于短期、稳健、低波,此种趋势叠加“资产荒”,理财公司应如何重构竞争力?

行业的“标配”方案为依靠能力建设。

与母行“松绑”,拓展代销机构也并非越多越好。某股份行理财公司副总经理表示,渠道拓展能力只是一方面,当全渠道打通后,投资管理能力以及业绩表现才能真正体现银行理财公司竞争力。

展望全年,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由于存款利率下调且保持低位,理财规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高点或超过30万亿元。普益标准认为,在理财机构的共同发力之下,预计理财行业将呈现增长态势,理财机构应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进行多元化渠道布局、创新产品与服务、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加强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