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走中国特色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之路
◎记者 马慜
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作为债券市场的“看门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评级体系?近日,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结合多年的从业经历和专业洞察,就上述问题给出了现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掌握评级主动权要强化“硬实力”
掌握评级主动权,对维护本国的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意义重大。
2023年5月25日,中诚信国际率先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级别,引起广泛关注。回顾这段经历,闫衍表示,主权评级体系重点评估一国的基础和制度实力,在此次调级过程中,中诚信国际的行动早于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体现出评级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在闫衍看来,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强化自身的“硬实力”,尽早建立符合新的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和治理体系的主权评级体系。主权信用是全球信用体系存在的基础,主权信用级别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从政府到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不仅是一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变量,也是直接影响政府和企业筹资成本的重要因素。
闫衍表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应建立符合国际新地缘政治格局特点的主权评级体系,提高独立性和公信力,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彰显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
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同时,更要推进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让境外投资者更多地接受其评级结果,进一步提升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目前,国内外信用评级体系还存在不少差异。闫衍认为,这一现状不利于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因此迫切需要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加快评级体系国际化建设,建立满足境内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的评级体系。
对于如何提升投资者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认可度,闫衍建议,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在已有的主权评级实践经验基础上,充分结合新兴国家的制度和国情,建立符合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特点的主权评级体系,推动扩大中国评级机构主权评级范围,从而提高主权评级结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除主权评级外,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还可持续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全球评级序列标准,提供国际视角下的主体信用评级,覆盖更多行业、券种、币种,助力合作国家资金融通与我国重大战略目标实现。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应加大力度推动业务多元化创新及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境外投资者多元化风险评估需求。”闫衍分析称,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化道路不应局限于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评级业务,更应从帮助国内市场经营主体更好认识和把握境外各类金融风险、帮助境外市场经营主体更好理解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内涵、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出发,同时也要加快评级技术体系转型和研究能力建设,丰富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业务的多元架构,更好发挥信用在金融风险识别、监测、分析、管理、处置等环节的基础作用,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多元化综合风险管理服务的需求。
走中国特色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赋予了信用评级行业全新的使命。
闫衍认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需锚定建设金融强国发展目标,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债券市场服务水平,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立足金融高水平开放,加速评级行业国际化发展。闫衍表示,内地信用评级机构可依托香港离岸债券市场展业积累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服务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二是走中国特色评级行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信用评级体系建设要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实情况相适应。闫衍认为,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评级机构应构建以“违约模型+专家判断”为核心的评级框架和思路,在优化个体独立信用级别分布形态的同时,更加注重发行人可能获得外部支持的实质。
三是借助科技东风赋能业务发展,强化风险预警功能。在闫衍看来,评级机构要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化信用风险预警与评级体系研发,有效提升评级预警能力,及时为投资者等市场参与各方管理信用风险提供参考。
展望未来,闫衍表示,中诚信国际将坚守为投资者服务的本心,以创新评级技术体系、提升评级质量为出发点,提升债券市场服务能力。中诚信国际未来也将持续优化评级方法体系,加强自身评级业务能力建设,依托香港离岸市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更多对外发声与合作机会,提升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影响力和区域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