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 包钢股份等5家公司亮相业绩说明会与投资者进行深入交流
◎荆淮侨 记者 高志刚
4月24日下午,2023年报沪市主板新质生产力之传统产业集体业绩说明会专场在上交所举行,包钢股份、北方稀土、广晟有色、金石资源、石英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亮相说明会,共话行业发展趋势,挖掘行业内生动力。
穿越周期稳健经营
如何在行业周期变化中持续发展,是当下许多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参加本次业绩说明会的5家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能,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在2023年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发展,也为更多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参考样本。
资料显示,包钢股份拥有白云鄂博西矿铁矿石储量6.7亿吨,稀土平均品位1.07%。得益于铁与稀土共生的资源优势,包钢股份形成了“稀土钢”产品特色。2023年,包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705.65亿元,归母净利润5.15亿元,同比上升170.94%。
北方稀土与广晟有色均从事稀土资源业务。其中,北方稀土去年实现营业收入334.97亿元,归母净利润23.71亿元,扣非净利润23.18亿元。北方稀土财务总监宋泠表示:“公司非常重视回报股东,上市以来累计分红51.66亿元。2011年至2022年,每年的分红比例均超过30%。”
广晟有色通过不断增强稀土资源掌控能力,实施冶炼分离企业改造升级,布局下游应用产业,从而稳步提升产业综合实力。2023年,公司实现总自产矿量2458吨,同比增长61%;总投矿量8211吨,同比增长28%;实现营业收入208.05亿元,归母净利润2.03亿元。
受益于光伏行业下游需求旺盛,石英股份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1.84亿元,同比增长258.46%;归母净利润50.39亿元,同比增长378.92%。
国内萤石行业龙头金石资源也交出一份亮丽“答卷”。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6亿元,同比增长80.54%;实现归母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56.89%。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随着科技创新突破,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我国稀土、萤石等产业发展前景持续向好,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当前,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绿色低碳驱动的新能源用钢新需求在增长,汽车、造船、家电等传统用钢需求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包钢股份总经理梁志刚表示,2023年中国钢铁工业展现出良好的韧性,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用钢品种数量持续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兴起,钢铁行业所拥有的应用场景和上下游产业链的链接优势,将为公司开辟‘源于钢铁、超越钢铁’的发展新赛道。”梁志刚说。
北方稀土董事会秘书吴永钢介绍,国内稀土产业发展已进入深刻变革调整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战略的实施,推动稀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为稀土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引擎,稀土行业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在广晟有色有关负责人看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性能磁材需求稳步增长,风电、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扩展,还有国家大力推动设备更新等积极政策,将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稀土需求的增长。
金石资源负责人认为,目前国内萤石的竞争格局总体上对公司更加有利。未来,公司将把握战略机遇,并购整合国内优质单一萤石矿山资源,并瞄准海外资源进行全球化布局,逐步形成百万吨级别的开采和加工能力。
“土”资源注入新动能
传统行业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相关公司就如何满足产业发展所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绿色、智能、高端转型升级等,与投资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梁志刚表示,包钢股份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战略,开拓构建品种结构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同时,加强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为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提供强有力的原料保障。
“北方稀土将聚焦行业前沿,充分发挥稀土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引领力,不断探索稀土生产节能低碳技术,推动固态储氢装置、稀土永磁电机等成熟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应用,引导产业向专业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吴永钢说。
据了解,北方稀土2023年度拟分红比例低于30%,主要是由于留存未分配利润用于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建设,该项目可有效提高稀土资源集约高效、低碳环保利用水平,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稀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石英股份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半导体石英材料终端晶圆制造商及半导体设备商的产品认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加速高端领域的认证和应用,推动半导体石英砂的国产化认证,创造核心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科技创新方面,广晟有色董事会秘书柯昌波介绍,公司将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联合院士团队,打造稀土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推动数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