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代码:688598 证券简称:金博股份
公司代码:688598 公司简称:金博股份
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是否经审计
□是 √否
一、主要财务数据
(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对公司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一非经常性损益》未列举的项目认定为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且金额重大的,以及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一一非经常性损益》中列举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界定为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应说明原因。
□适用 √不适用
(三)主要会计数据、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情况、原因
√适用 □不适用
■
二、股东信息
(一)普通股股东总数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
持股5%以上股东、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参与转融通业务出借股份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前10名股东及前10名无限售流通股股东因转融通出借/归还原因导致较上期发生变化
□适用 √不适用
三、其他提醒事项
需提醒投资者关注的关于公司报告期经营情况的其他重要信息
□适用 √不适用
四、季度财务报表
(一)审计意见类型
□适用 √不适用
(二)财务报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
2024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合并利润表
2024年1-3月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
本期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净利润为:0元,上期被合并方实现的净利润为:0 元。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合并现金流量表
2024年1-3月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母公司资产负债表
2024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母公司利润表
2024年1一3月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母公司现金流量表
2024年1一3月
编制单位: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公司负责人:戴朝晖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周子嫄 会计机构负责人:彭美芳
2024年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等涉及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的财务报表
□适用 √不适用
特此公告
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4年4月26日
第一节 重要提示
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描述了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敬请查阅“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中的内容。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2024年4月26日,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23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的议案》,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扣减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为基数转增股份,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9股,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本次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需提交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8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适用 □不适用
■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适用 √不适用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于光伏、半导体、交通、氢能、锂电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性能卓越、性价比优的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
2.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为高性能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先进碳基复合材料是指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以碳或碳化硅等为基体,以化学气相沉积或液相浸渍等工艺形成的复合材料,主要包括碳/碳复合材料产品、碳/陶复合材料产品(碳纤维增强碳化硅)等。碳基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交通、氢能、锂电、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公司在确保现有业务稳定、快速、高效增长的同时,基于在碳基材料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围绕碳材料产业化平台,已成功开发光伏、半导体、交通、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用碳基材料系列产品,其主要产品及服务内容如下:
■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为目标,组建一支涵盖材料、纺织、无纺、机械、电气等多学科的核心研发团队,形成了一套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装备自主研发的完整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可使公司的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形成规模化优势。公司已建立满足公司业务需要的研发模式流程,主要由设计开发、立项申请、立项评审、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等部分组成,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通过金博研究院吸纳全球碳基复合材料领域人才,打造碳基复合材料专业人才梯队。通过对碳基复合材料通用底层技术、制备机理与基础装备开发进行低成本工程化制备的研究与孵化,全面提升公司在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各应用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保持公司技术和研发水平的领先性。
2.采购模式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和审核制度,公司采购部负责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和合同签订等事宜。公司采购部门根据相关采购制度并结合生产计划,通过比价、询价等方式从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并拟定采购申请单报公司内部审批。采购申请单经审批通过后,公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采购部门对采购合同中的货物进行持续监控和跟踪,保证货物在供货周期内到厂。到厂的货物需进行入厂检验,检验员对物料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公司原材料采购中的绝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并通过与主要原材料供应方签订长期供应合同,以减少价格波动,降低企业综合性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模式为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制并生产。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已接订单、销售趋势预测等情况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按照工艺标准组织生产,按时、保质、保量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在质量控制体系上,公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共同参与并贯穿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4.销售模式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具备从单一产品销售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产品制造与提供、技术服务及销售服务等)的全方位业务能力,实现客户与公司可持续性共赢发展。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根据客户订单情况进行生产并交付,同时综合考虑行业趋势、市场供需、竞争要素、下游客户需求等开发新产品。公司对现有客户持续经营形成销售收入,另外通过开拓新客户、新产品应用领域等方式实现销售利润持续增长。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光伏领域
1)发展阶段
2023年,国内硅料价格下行带动产业链成本下降,光伏发电经济性进一步增强,推动光伏需求快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3年国内光伏累计装机容量609.49GW,同比增长55.20%;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12%。在光伏产业链制造端环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2023年国内硅片产量达到622GW,同比增速67.5%,其中硅片(182mm和210mm)的市占率分别达到78%和20%,大尺寸硅片因其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市占率进一步增加;出口方面,2023年硅片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93.6%,中国光伏硅片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增长迅速。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国内国际对于发展可再生能源达成进一步共识,光伏装机量与发电量均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基本特点
2023年以来,N型技术与产品的替代进度大超预期,其凭借降本增效优势影响行业需求结构,进一步提升产品份额。目前,N型电池技术线路包括 TOPCon、HJT、BC等,N型电池扩产迅速,成为光伏市场的新热点。基于N型TOPCon等电池产能大幅增加,2023年N型产品销量成为榜首。根据InfoLink统计,截止2023年底,TOPCon的名义产能已达560 GW,其中,新型BC电池技术也被认为是光伏电池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终端需求方面,根据集邦咨询统计数据,N型招标迅速上涨,截至报告期末,N型组件招投标占比已近70%。随着N型产品规划产能的逐步放量,以及下游对于N型产品的市场需求拉动,N型产品的市场占比将快速提升,成为电池技术的主流。单晶硅拉制炉单炉投料量不断增加,硅棒、硅片朝更大尺寸、更高品质发展。
3)主要技术门槛
由于等静压石墨坩埚强度不足以保证产品安全,结构和性能具备单一性,随着热场系统大型
化以及N型硅片渗透率提升的趋势下,碳/碳复合材料对石墨材料的替代愈加明显。随着N型电池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对热场部件的综合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尺寸化及N型技术趋势进一步凸显碳/碳复合材料性能优势。碳/碳复合材料性能与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息息相关,特别是系统性、整体性的碳/碳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企业需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方可满足热场系统对碳/碳复合材料更高的技术要求。
公司作为光伏碳/碳复合材料热场龙头企业,在碳纤维预制体制备关键技术、定向气流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沉积与高温炉自制三大核心技术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并较早布局纯化工艺研发,确保公司产品能满足未来高效电池技术变革趋势和性能要求,同时公司定增产能均兼容N型热场的生产,使公司在光伏热场领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和规模优势。
(2)半导体领域
1)发展阶段
半导体行业是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产业之一,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内5G、人工智能、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对半导体材料的性能优势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三代半导体作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将进一步加速国内半导体国产化进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数据,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销售额为12,276.9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得益于中国半导体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在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上的持续研发创新,叠加国外技术封锁,中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2)基本特点
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因具有高频、高效、高功率、耐高压等优越性能,符合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已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亮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半导体工艺流程复杂,对设备依赖度较高,其性能直接影响半导体制造的产品品质、工艺效率及良品率。随着第三代半导体需求拉动和国产替代浪潮的推动下,半导体设备用国产高端热场材料迎来进口替代良好契机。半导体设备用高端热场材料长期依赖进口为主,在行业快速扩张的同时,半导体用高端热场材料供给矛盾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企业产线建设、产能释放的关键问题。开发超高纯高性能的国产热场材料产品,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是解决第三代半导体行业发展问题的必然趋势。
3)主要技术门槛
半导体行业对热场材料的纯度、耐热性、导热性能、机械强度及性能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半导体热场材料的灰分要求通常低于5ppm,以确保晶体生长的高质量和高纯度。因此,半导体热场材料制造企业需具备半导体用热场材料开发的经验技术积累,才能满足半导体用热场材料产品的性能要求。批量交付的产品一致性更是考验半导体热场材料制造企业的关键技术门槛,同时验证周期长、验证项目多、验证成本高也是半导体用热场材料企业需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金博研究院研发的超高纯碳基复合材料热场与保温材料系列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尺寸半导体用碳材料的需求。其中,超高纯碳基复合材料热场产品纯度达到5ppm以下,超高纯保温毡产品纯度达到20ppm以下,为半导体领域用热场材料提供了综合性能满足需求的国产化产品替代方案,加快实现半导体领域用热场与保温材料进口替代。
(3)交通领域
1)发展阶段
2023年,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链相互协同,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以及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因素的不断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预期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新车总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31.6%;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20.3万辆,同比增幅为77.6%。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组合拳”频繁推出,持续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助推产业结构加速升级,车企加快“出海”步伐,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朝规模化、全球化、高端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2)基本特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高端化、轻量化、性能化(加速性能和安全性能)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碳/陶制动盘具备制动距离短、耐高温、耐磨损、摩擦系数稳定、抗热衰减等优异性能,相比传统铸铁制动盘,能达到良好的簧下减重、提升续航里程的效果,将进一步减少车辆能耗,显著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安全性能和加速性能,是新一代汽车制动产品的首选。2023年,特斯拉Model S Plaid碳/陶瓷刹车套件在国内开放选装,标志着碳/陶制动盘在我国开始批量化应用。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测数据,2023至2025年间,碳/陶制动盘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62.4%。
3)主要技术门槛
碳/陶制动盘,作为汽车制动执行系统核心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关联汽车安全,需满足强度、耐久性、制动能量吸热能力、减振,NVH(噪音、振动、刺耳)、耐腐蚀程度等多项性能要求,先期主要应用于高性能跑车和赛车,供应商主要包括意大利Brembo SGL、英国Surface Transforms Plc、美国Fusion brakes等。碳/陶复合材料在刹车制动领域大规模应用主要面临成本控制、材料性能、生产工艺、生产周期、质量控制、技术与客户测试认证壁垒等障碍。
金博碳陶实现了碳/陶制动盘从产品设计、配方开发、生产制造到应用匹配的全产业链的批量化制备,可为下游车企提供高性能碳/陶摩擦副整体解决方案,长纤碳/陶制动盘(KBC-L系列)已批量供货,并推出短纤碳/陶制动盘(KBC-S系列),进一步丰富碳/陶制动盘产品体系。目前,公司已与多家车企开展碳/陶制动盘的研发和试制,并已成为多家新能源头部车企及新势力造车品牌车企的碳/陶制动盘定点供应商。
(4)氢能领域
1)发展阶段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且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火车、船只和航空器、燃料气体等领域,已成为能源低碳发展和转型变革的重要方向。氢气制备主要技术工艺有热化学制氢和电解水制氢等,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转化为氢气或含氢燃料的能源载体,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促进我国能源多元化发展。氢燃料汽车的普及也成为推动氢能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约为5,600辆和5,800辆,同比分别增长55.3%、72.0%,其中2023年12月,产销量分别约为1,300辆和1,500辆,同比分别增长98.8%、149.1%,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实现高速增长,氢能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基本特点
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技术是氢能产业链的核心。在制氢环节,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含氢尾气副产氢回收、化学原料制氢等,其中电解水制氢为制氢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储氢环节,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在应用环节,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现阶段实现氢能在交通领域推广和应用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其产业链上游包括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碳纸、双极板等,是我国目前亟待国产化的关键材料。
3)主要技术门槛
氢能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和门槛。制、储、用的各个环节诸多关键材料的突破,将为氢能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其中,碳纸作为气体扩散层(GDL)的基材,对材料性能、微观结构、耐久性、可靠性及制造工艺等方面有特定的理化电性能要求。
金博氢能依托在碳基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展研发试制气体扩散层用碳纸、气体扩散层材料、高强度高导电柔性碳基双极板等产品。其中,碳纸已完成从碳纸原纸湿法成型到石墨化的全工艺链技术开发,片状碳纸产线项目已完成建设并开始小批量生产,卷对卷碳纸生产设备已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碳基双极板在相关企业开展验证工作。
(5)锂电领域
1)发展阶段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便携性以及环保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其中,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根据EVTank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预测,锂离子电池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926GWh 和5,004GWh。随着国内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2)基本特点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锂电正极市场出货量达248万吨,同比增长31%;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65万吨,同比增长21%。GGII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将超300万吨,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超200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烧结及负极材料高温碳化、石墨化等热处理工艺中的核心热场部件的需求,将伴随着锂电正/负极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石墨化是制造负极材料的核心关键工艺,其产能、技术的发展与迭代是锂电池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箱式石墨化炉产能高、能耗低的优点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石墨化过程制备成本,并将伴随装备与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石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3)主要技术门槛
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环节中的热场处理工艺中,热场材料需在极端的高温环境下稳定工作,同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热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热场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石墨化和高温碳化用石墨坩埚、箱板和匣钵存在力学性能差、电阻率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高锂电热场材料的关键性能、降低生产制备成本、提高产品使用寿命,是锂电热场材料发展的迫切需要。碳基复合材料坩埚、箱板和匣钵等新型热场材料及产品具备使用寿命长、热膨胀系数低、强度高等特点,有助于提高锂电正/负极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降低客户热场产品的更换频次和使用成本。
公司开发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烧结与负极材料高温碳化用碳/碳匣钵、负极石墨化用碳/碳坩埚、碳/碳箱板、立柱等锂电池用碳/碳系列热场产品,已应用于公司锂电负极一体化示范线I期5万吨项目。通过该系列碳/碳热场的批量化应用,有效降低了制备单耗,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和收率,提高了热场使用寿命与产品性能。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晶硅制造热场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掌握了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备核心技术,在研发、产品、品牌等方面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是唯一一家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的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制造企业,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设计开发的碳基复合材料坩埚和导流筒两款产品获评“国家重点新产品”,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公司始终秉持“技术创新创造价值”的理念,持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持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5,171.5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16%。此外,公司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期末研发人员数量为168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9.15%。知识产权方面,公司报告期内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累计获得专利131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
公司依靠在碳基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目前已在光伏、半导体、交通、氢能、锂电等应用领域开发与产业化相关碳基材料与产品,形成产业协同优势,并与重点下游客户建立了深入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公司相关业务持续稳健的发展。公司将继续依托三大碳基材料研发中心为核心的碳材料产业化创新平台,始终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持续进行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多样化开发、应用领域多元化开拓,构筑和强化产品技术壁垒,不断巩固公司在现有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碳基复合材料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和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速各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光伏领域,随着光伏行业对更高转换效率和更低成本的极致追求,对硅片的要求逐步半导体化、对晶硅制造过程中单晶拉制炉热场系统的综合性能标准更为严格、对目前热场部件石墨加热器的替换需求更加迫切。公司量产了形状复杂的底部加热器等热场系列产品,布局研发了包含主加热器及42英寸以上超大尺寸热场部件等产品。
(2)半导体领域,随着国家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战略进程的推进,以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行业在新能源汽车、信息通讯、智能电网、国防军工等众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布局研发了超高纯热场部件系列产品,量产了超高纯保温材料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尺寸半导体用碳材料的需求。
(3)交通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轻量化、性能化是新能源汽车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技术手段,碳/陶制动盘产品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司长纤碳/陶制动盘(KBC-L系列)已形成批量供货,并成功开发短纤碳/陶制动盘(KBC-S系列),推出碳/陶摩擦副整体解决方案,充分满足下游车企不同价格区间车型对碳/陶制动盘的差异化需求。公司在确保量产项目稳定供应的同时,加大坯体成型与陶瓷化工序的连续自动化投入,持续降低制备成本,加快碳/陶制动盘的商业应用。
(4)氢能领域,氢燃料电池及系统的国内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碳纸、膜电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以及双极板等关键部件。公司继成功量产燃料电池核心“卡脖子”材料一一碳纸之后,开发出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材料,其在结构、传质性能和压缩性能等方面均展现显著的技术优势,并布局开发高强度高导电性柔性碳基双极板产品。
(5)锂电领域,为满足对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用新型热场材料的需求。公司成功开发并量产了碳/碳匣钵、坩埚、箱板、立柱等锂电正/负极材料制备用碳/碳热场系列部件,其在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与电学性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石墨热场产品,并积极探索锂电池用碳/碳热场在下游推广的商业模式。
随着碳基复合材料在光伏、半导体、交通、氢能、锂电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其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扩大。在碳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装备与工艺迭代加速的发展趋势下,为碳基复合材料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各领域从使用传统石墨材料到碳基复合材料的跨越式发展。
3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1近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3.2报告期分季度的主要会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季度数据与已披露定期报告数据差异说明
□适用 √不适用
4股东情况
4.1普通股股东总数、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和持有特别表决权股份的股东总数及前 10 名股东情况
单位: 股
■
存托凭证持有人情况
□适用 √不适用
截至报告期末表决权数量前十名股东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4.2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3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适用 □不适用
■
4.4报告期末公司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 名股东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公司债券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第三节 重要事项
1公司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153.0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246.22万元,分别同比下降26.11%和63.27%;报告期末,总资产金额为716,114.40万元,较报告期初增加4.7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605,787.77万元,较报告期初增加1.24%。
2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后存在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应当披露导致退市风险警示或终止上市情形的原因。
□适用 √不适用
证券代码:688598 证券简称:金博股份 公告编号:2024-029
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召开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的通知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股东大会召开日期:2024年5月20日
● 本次股东大会采用的网络投票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
一、召开会议的基本情况
(一)股东大会类型和届次
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
(二)股东大会召集人:董事会
(三)投票方式:本次股东大会所采用的表决方式是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
(四)现场会议召开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召开日期时间:2024年5月20日 14点00 分
召开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小石塘路79号一楼会议室
(五)网络投票的系统、起止日期和投票时
网络投票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
网络投票起止时间:自2024年5月20日
至2024年5月20日
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络投票系统,通过交易系统投票平台的投票时间为股东大会召开当日的交易时间段,即9:15-9:25,9:30-11:30,13:00-15:00;通过互联网投票平台的投票时间为股东大会召开当日的9:15-15:00。
(六)融资融券、转融通、约定购回业务账户和沪股通投资者的投票程序
涉及融资融券、转融通业务、约定购回业务相关账户以及沪股通投资者的投票,应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一规范运作》等有关规定执行。
(七)涉及公开征集股东投票权
无
二、会议审议事项
本次股东大会审议议案及投票股东类型
■
1、说明各议案已披露的时间和披露媒体
上述议案已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公告于2024年4月29日披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www.sse.com.cn)以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本次股东大会还将分别听取《金博股份独立董事2023年度述职报告》。
2、特别决议议案:议案8、议案9
3、对中小投资者单独计票的议案:议案5、议案6、议案7、议案9
4、涉及关联股东回避表决的议案:议案7
应回避表决的关联股东名称:与本议案相关的关联股东
5、涉及优先股股东参与表决的议案:无
三、股东大会投票注意事项
(一)本公司股东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行使表决权的,既可以登陆交易系统投票平台(通过指定交易的证券公司交易终端)进行投票,也可以登陆互联网投票平台(网址:vote.sseinfo.com)进行投票。首次登陆互联网投票平台进行投票的,投资者需要完成股东身份认证。具体操作请见互联网投票平台网站说明。
(二)同一表决权通过现场、本所网络投票平台或其他方式重复进行表决的,以第一次投票结果为准。
(三)股东对所有议案均表决完毕才能提交。
四、会议出席对象
(一)股权登记日下午收市时在中国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公司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具体情况详见下表),并可以以书面形式委托代理人出席会议和参加表决。该代理人不必是公司股东。
■
(二)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下转3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