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4月30日

查看其他日期

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2024-04-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重要提示

1.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2.本行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4月9日审议通过2023年年度报告及摘要。

3.本行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4.本行董事长刘江桥、行长黄宁、财务负责人但晓敏,声明并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5.本报告涉及未来计划等前瞻性陈述不构成本行的实质承诺,请投资者及相关人士保持足够的风险认识,并应当理解计划、预测与承诺之间的差异。

6.经本行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以2023年末股份总额5,573,974,960股为基数,每10股以现金方式派发红利0.47元(含个人所得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61,976,823.12元。

7.本报告中如出现总数与各分项数值之和尾数不符的情况,均系四舍五入原因造成。

释 义

在本年报中,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下列词语具有如下含义:

董事长致辞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重庆三峡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主管监管部门关心指导下,深入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持续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3019.70亿元,负债总额2796.6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014.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50.90亿元。资产、存款、贷款增速均高于全市同业平均水平。网均储蓄存款增长2.81亿元,位列重庆本地法人银行前列。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位列425位,连续8年上榜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们坚决担当使命,在“双城”引领中增强发展动力。我们聚焦落实重大战略,“双城”贷款余额1013.23亿元、绿色信贷余额173.70亿元,投资成渝地区债券余额356.81亿元。参与制定全市林业碳汇融资标准,落地全国首笔“取水权预质押登记融资”贷款,万州分行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家跨区域认证碳中和银行。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落地本行首笔铁路运单融资。我们深入服务重点领域,制造业贷款余额111.9亿元、科技贷款余额118.2亿元,“活体智慧贷”获评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奖,落地全市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贷款,普惠贷款余额206.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75.81亿元,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我们锐意改革创新,在破解难题中充分激发活力。我们顺利完成股权优化,成功引入4家重庆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国资持股比例超过70%,股东实力大幅跃升。修订完善公司章程,设置“党委会”专章,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明显改善。完成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期调整、总行部门优化设置,主城支行改革、授信评审体系改革、职位职级与薪酬福利体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新阶段,全行的执行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锚定除险清患,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进位提质。我们不断提升合规和内控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多途径处置不良资产,成功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硬骨头”问题,资产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我们强化主动负债管理,发行30亿元小微债,30亿元三农债,票面利率创本行发行成本新低,获评2023年度“优秀金融债发行机构”,为川渝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发行机构。我们做优支付结算工作,连续十三年获评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支付系统“运行维护先进集体”,获评2023年度城银清算“突出贡献成员”,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我们顺应发展格局,在数字化变革中奋力推动转型。我们主动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制定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推动数字三峡银行建设开局起步。投产档案管理系统等IT项目52个,落地信创系统18个,核心业务类系统信创改造实现首次突破,自主可控的科技能力不断提升。线上服务渠道迭代升级,丰富金融、非金融功能,手机银行、企业网银月活客户数大幅提升。创新2款数字信贷产品,自主研发商户管理驾驶舱,收录各类工商数据、涵盖市场主体357万户,赋能精准营销。

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这是主管监管部门关心指导的结果,这是股东、客户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这是全行员工团结奋斗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谨代表重庆三峡银行表示衷心感谢。

时代浪潮奔腾向前,责任使命催人奋进。2024年,重庆三峡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三个定位,聚焦落实“双城、双碳、双循环”三大国家战略,积极布局“大零售、大数据、大产业”三大领域,着力打造西部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生态型现代化城商行,奋力交出金融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高分报表,以更加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刘江桥

2024年4月29日

1.本行简介

1.1 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信息

法定中文名称: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重庆三峡银行)

法定英文名称:CHONGQING THREE GORGES BANK CO.,LTD.

法定代表人:刘江桥

首次注册登记日期:1998年2月16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001017116939742

二、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董事会秘书:姚姜军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嘉州路88号

邮政编码:404000

联系电话:023-88890985

传真电话:023-88890022

三、基本情况简介

注册地址: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3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嘉州路88号

互联网网址:www.ccqtgb.com

电子邮箱:ccqtgb@ccqtgb.com

客服电话:(023)96968

四、信息披露及备置地点

信息披露报纸:上海证券报

年度报告登载网址:www.ccqtgb.com

年度报告备置地点:本行董事会办公室、总行营业部、各分支行营业大厅

五、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会计师事务所名称: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22层2206

1.2 公司业务概要

本行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万州商业银行,是重庆市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成立以来,本行牢记“立足库区、服务重庆”的定位和使命,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主管监管部门指导支持下,秉持“一切为您着想”服务理念,全力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经营效益持续向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下辖88家营业网点,覆盖重庆市内所有区县。本行资产总额突破3000亿元,存款突破2000亿元,资产、存款、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同业平均水平,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位列425位,连续8年上榜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

1.3 公司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外汇票据承兑及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自营及代客外汇买卖(自营外汇买卖仅限于办理即期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提供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家外汇管理机关批准的其他业务(以上范围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规定应经审批而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1.4 公司发展战略

本行坚持“库区银行、零售银行、数字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定位,以“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城商行”为战略愿景。

一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将本行发展融入新重庆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一形成凝心聚力、普遍认可、共同遵循的企业文化;

一一努力打造研究型、创新型、生态型“三型银行”;

一一深度融入“双城、双碳、双循环”三大国家战略,全力服务中小企业,全力服务城乡居民,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1.5 公司企业文化

“打造西部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生态型现代化城商行”为愿景、“胸怀全局、厚植地方、创造价值、融惠民生”为使命、“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团结奋斗、追求卓越、行稳致远”为企业精神、“诚信、创新、担当、共赢”为核心价值观和 “一切为您着想”为服务理念的企业文化理念,为三峡银行建设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思想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1.6 报告期内主要获奖情况

2.本行会计及业务数据摘要

2.1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业绩指标

(单位:千元)

2.2 报告期末前三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千元)

注:本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要求进行了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了2022年度财务报表,影响2022年度的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股东权益等数据。此次变更对2022年财务报表影响很小,详见“财务报告一一2023年度财务报表附注一一四、主要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2.3 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涉及金额

(单位:千元)

2.4 报告期末前三年主要业务信息及数据

(单位:千元)

附注:贴现包括直贴、转贴现,数据口径为贴现资产的公允价值。贴现面值余额2021-2023年依次为19,689,231.11千元,17,760,418.45千元,19,364,577.29千元。

2.5 报告期末前三年补充财务指标

(单位:%)

2.6 报告期末前三年资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千元,%)

2.7 报告期末前三年杠杆率情况

(单位:千元)

2.8 报告期末流动性覆盖率情况

(单位:千元)

2.9 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

(单位:千元)

2.10 报告期末大额风险暴露情况

(单位: %)

3.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3.1 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大力实施“七大强基”行动,经营发展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稳进增效见成效。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在全市赛马比拼中连续获评A,名列市属国企前列。资产、存款、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同业平均水平,资产规模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存款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突破1000亿元大关。

除险清患见成效。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强化专班攻坚,一企一策化解重点项目风险,有力夯实了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改革求变见成效。顺利完成股权优化,成功引入4家市属重点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国有股份占比超过70%,股东实力大幅跃升。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公司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顺利完成董事会改选。完成公司章程修订、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期调整、总行部门优化设置,主城支行改革、授信评审体系改革、职位职级与薪酬福利体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新阶段。

惠民有感见成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兴调查研究,开展课题169个,走访社区、企业200余次。企业年金工作取得实质突破,员工归属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压降小微企业融资利率,下调房贷利率,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

3.2主要业务讨论与分析

3.2.1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聚焦服务“双城、双碳、双循环”战略,坚守城商行“三个定位”,积极发挥公司业务压舱石作用,强化基石行动,推动客群基础和业务规模稳步增长。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制定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工作方案,主动服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成功为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发放贷款。截至报告期末,投向“双城”区域贷款达1013.23亿元,较年初增长18.69%,为落实“双城”战略贡献了力量。制定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年工作方案、服务“渝西跨越计划”工作方案,明确“12345”行动计划。截至报告期末,全行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长26.47%。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依托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备用信用证方式助力企业发行境外债,为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引入境外资金“活水”。创新融资模式,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铁路运单融资业务实现零突破,为通道沿线的外贸企业提供授信用于鲜果、木薯粉、冻品等进口。灵活使用进出口押汇、信用证、福费廷及票据等产品组合,发放表内外贸易融资额同比增长68%;积累贸易融资客户数同比增长近2倍,业务发展实现内外兼修。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一区两群”城乡融合发展,服务主城都市农业转型升级、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绿色发展和渝东南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落地全国首笔取水权预质押融资,落地重庆市首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服务地方改革攻坚,体现法人银行责任担当。贯彻落实国企“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攻坚任务和“三清三减三增”专项行动,深化国企降本增效,优化“经营性固定资产贷款”,支持园区盘活公租房、租赁房资产。不断探索“保交楼”金融服务模式,成功落地全市首笔“保交楼”配套贷款,切实做好“保交楼”资金监管服务。

3.2.2零售金融业务

本行以零售银行战略定位为引领,加速推进大零售转型,促进业务发展提质增效。截至报告期末,全行储蓄存款规模迈上新台阶,突破1,100亿元大关,各网点平均增长达到2.8亿元,排名全市前列;个人客户数规模稳步攀升,全行个人客户数达到288.69万户,其中优质个人客户42.66万户,较年初新增7.82万户。

本行不断从数字化流程再造、渠道资源整合、服务体系打造、IT系统优化等领域着手,全面深化数字化对零售业务发展的带动效应。持续优化房屋按揭政策和流程,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依托大数据智能风控,简化贷款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先后为新市民群体、高净值群体,推出“新渝贷”“尊享贷”数字化线上贷款产品,赢得市场口碑。丰富业务种类,拓宽获客渠道,积极响应重庆市住房公积金试点工作要求,成为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的受托银行,2023年新开户人数8,935人,新增实缴人数7,908人,缴存公积金994万元,助推我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工作。

报告期内,本行立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服务设计、完善服务供给,有效提升零售业务综合服务能力。开拓客户远程服务场景,依托手机银行面向中老年客群推出视频客服功能,为客户提供必要的咨询指导。精细化维护运营客户,CRM系统持续迭代优化,客户精细化管理程度、人均产能有效提升。三代社保卡发放增量扩面,社银合作网点覆盖全市,客户在网点即可同步办理社保卡金融及社保业务,便民利民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本行社保待遇入卡规模。

3.2.3普惠金融业务

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定位,多措并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助力稳企、惠企、强企,全面完成“两增”及“普惠涉农”等监管考核指标。

牢记责任担当,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27.74亿元,客户数净增396户,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度降低0.55个百分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普惠涉农贷款余额净增12.63亿元。积极助力企业保就业、稳岗扩岗,将就业信息、就业质量等关键数据纳入评价机制,推出“惠企稳岗贷”,累计授信8000余万元。大力推动创业担保贷,支持462位退役军人、失业人群等人群创业就业,贷款余额超1亿元。

坚持数字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适配性和精准性。推出小微专属产品“惠企贷”,通过“线上预审+线下核实”的方式有效提高融资效率,服务产业链上小微企业,授信超过300户、金额近4亿元。聚焦重庆“33618”现代产业集群,推出“渝链贷”,精准服务产业链小微企业。惠企贷、活体智慧贷和商户贷产品在2023年度“重庆征信杯”市场信用应用场景大赛、第四届江北嘴新金融峰会等活动中获得“市场信用信息应用场景三等奖”“数字金融创新产品”“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优秀产品”等多个奖项。

加强联动协同,持续建设普惠金融生态。加强与政府部门、机关单位、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的开放合作,深入推进银政、银企合作,强化政策协同与信息共享,建设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积极开展“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等银企对接活动,促进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

3.2.4资金运营业务

金融市场业务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和战略指引,积极探索研究型、创新型、生态型银行发展路径,挖掘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倡导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共生的金融同业生态环境;注重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业务向市场化、专业化和创新化发展;守牢风险底线,护航高质量发展。

理财业务围绕财富管理理念,持续提升“三峡财富”品牌价值。报告期内,累计发行成立理财产品138款,发行规模283.36亿元。持续推出各类“惠享”“尊享”“新享”“悦享”以及专享理财产品,发行“乡村振兴”专享理财产品,募集规模达5.1亿元,有效推动了理财业务的特色化发展。在报告期四季度普益标准银行理财能力排名中,本行理财综合能力在全国112家城商行中排名第29名,运营管理能力排名第10名,并在“2023年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第三届‘金誉奖’”评选中荣获 “卓越创新资产管理银行”称号。

投资银行业务积极拓展业务渠道,整合市场同业资源,切实为债券发行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债券分销规模持续增长,全力打造本行在投行领域的业务亮点和市场口碑。积极抢抓宽松货币市场环境下信用类债券发行契机,联动支行向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交易所市场公司债券以及跨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发行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加强银企合作和债券后期管理,防范兑付风险。

3.2.5数字金融发展情况

本行主动融入金融科技发展新形势,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分布式等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建设,提升营销、服务、风控、管理核心领域的数字化能力,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提供赋能支撑,积极塑造数字变革新优势。

数字化建设提质增效,线上渠道实现服务突破。报告期内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直连国家医疗保障局、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重庆市财政局,上线“住房公积金查询”“非税电子化”“社保服务”“医保电子凭证”版块,形成便民服务矩阵;打造“低碳三峡”个人碳账户体系,将减碳贡献值与客户积分打通,为用户提供便捷增值服务;投产档案管理系统、党建管理平台,接入国资大数据监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内控信息化能力;加快科技管理数字化工具建设,投产项目、测试、运维三大管理平台,推动信息科技管理提升。智能网点项目稳步推进,完成多个业务场景的投产使用,基本实现了对柜面非现金个人业务的全覆盖。

数字信贷初显成效,“交易”和“信贷”双擎风控能力基本构建。报告期,本行基于零售、普惠场景,推出“尊享贷”“惠企贷”等数字信贷产品,增强批量获客和差异化营销能力,并自主研发商户管理驾驶舱,优化阵地营销平台,形成基础工商数据库和重点企业名单,辅助经营机构精准获客。启用新一代移动作业平台,大幅提升服务便捷化和智能化。优化运营预警系统风险模型、反洗钱系统预警模型等,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风控模型由专家经验向数据驱动方式转变,对多个数字信贷产品流程进行重塑,从转人工规则、筛查规则、额度测算等维度对风控模型进行优化。上线新三峡盾反欺诈系统,数据并发处理能力、系统容灾能力和可用性得到有效提升。

信创建设走深走实,运维水平不断增强。本行结合实际,确定了一套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及安全设备、存储、终端等主流信创基础软硬件产品,打造本行信创技术新底座,报告期实现办公平台、银联支付系统等信创改造或新建,实现主机下移研究与应用、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研究与应用等技术攻关。顺利完成新一代核心系统等多套重要信息系统同城灾备真实业务接管演练,重要信息系统灾备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有效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完成互联网区抗DDOS攻击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完成主机入侵检测系统、流量监测平台等安全工具部署,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大幅提升。

金融标准化加快推进,数据治理深入开展。与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成都农村商业银行、成都银行等联合申报了多个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标准更好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在本行的落地实施,研制并发布《重庆三峡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等多项“领跑者”标准,金融标准化成果初显。制定金融基础数据标准、数据安全分级标准,监管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3.3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战略思路的引领力

本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将金融服务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蓝图,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三个定位,聚焦落实“双城、双碳、双循环”三大国家战略,积极布局“大零售、大数据、大产业”三大领域,着力打造“研究型、创新型、生态型”三型银行,强力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更加精准有力。

二、精准定位的推动力

作为发源于三峡库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本行始终牢记“立足库区、服务重庆”的定位使命,重组至今,分支机构覆盖重庆所有区县,在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与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建立了深厚合作关系。本行紧密围绕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将自身发展方向、业务重心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在持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更高质量发展。

三、产品服务的竞争力

始终坚持“一切为您着想”服务理念,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推出“财富存”“全球全免费”“新渝贷”“活体抵押贷”“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贷款”“取水权预质押融资贷款”等一系列受到市民认可、企业赞许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

四、科技赋能的支撑力

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灵活、智能、敏捷、合作、安全的科技自主战略为依托,重点强化敏捷交付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开放输出能力和大数据风控能力等核心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自主研发。

五、风险管理的控制力

逐步构建起高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偏好指引下,制定了符合本行实际的限额管理体系,对主要风险进行充分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打造“横到底,纵到边”的矩阵式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了风险管理水平与本行的业务发展相适应,全行各类风险可管可控,稳健经营基础持续夯实。

六、人才队伍的驱动力

本行坚持精准引才、多维育才、科学用才,人才队伍呈年轻化、高素质化发展趋势,截至报告期末,员工平均年龄35.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六能”机制高效运行,考核激励健全有效,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内驱力持续增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不断夯实。

3.4 主营业务分析

3.4.1 主要利润表项目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营业收入51.19亿元,实现净利润13.14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1.14%和9.88%。报告期内本公司利润表主要项目如下:

(单位:千元,)

3.4.2 报告期各项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收入和债权投资利息收入。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19.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6%。报告期内本行各项业务收入构成及变动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4.3 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3.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0%,是本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内本行利息净收入构成及增长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4.4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1.5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度本行大力发展收单业务,收单商户数大幅增加,全景平台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增长。报告期内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4.5 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行业务及管理费支出16.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3%;成本收入比32.73%。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工成本增长较大。本年首次实施企业年金,上年无此开支,同时,上年利润较前年下降,相应薪酬总额减少导致上年基数较小,本年利润增加薪酬总额相应增加,同比增长较大;二是业务规模增长,存款保险等成本相应增加。

本行业务及管理费构成情况:

(单位:千元)

3.5 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3.5.1 概览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资产总额3,019.70亿元,较年初增加390.10亿元、增幅14.84%;负债总额2,796.66亿元,较年初增加378.86亿元、增幅15.67%;股东权益223.03亿元,较年初增加11.25亿元、增幅5.31%。主要资产负债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5.2 主要资产项目

一、贷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贷款总额1,550.90亿元(未含应计利息),较年初增长13.72%。

(一)报告期末,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的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二)报告期末,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按担保方式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三)全行前十名贷款客户情况

(单位:千元)

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224.19亿元,较年初增加29.46%。具体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88.26亿元,较年初减少14.01%。主要原因是本行减少了债券基金的投资。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四、债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债权投资余额580.18亿元,较年初增长17.31%。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五、其他债权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其他债权投资余额204.13亿元,较年初增加87.21%,主要原因是本行加大了金融债券的投资。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六、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余额2.58亿元,较年初减少6.81%,主要原因是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3.5.3 主要负债项目

一、存款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存款余额(未含应计利息)2,014.96亿元,较年初增长16.50%;其中储蓄存款1,105.47亿元,较年初增长28.87%,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为54.86%;单位存款909.49亿元,较年初增长4.32%,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为45.14%。具体明细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截至报告期末,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余额60.43亿元,较年初增长30.25%。主要原因是本行境内银行存放增加。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三、应付债券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应付债券余额327.34亿元,较年初减少4.68%,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千元)

3.6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

3.6.1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本行建立有《重庆三峡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重庆三峡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及《重庆三峡银行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划分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相关部门就公允价值数据源、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确认,经核对无误后,进行账务处理。

3.6.2 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和政策

本行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本行以活跃市场的价格计量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最有利市场(即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的价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且采用当时适用并且有足够可利用数据和其他信息支持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输入值是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本行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最后再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对于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行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行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本行划分为第二层级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债券投资等。人民币债券的公允价值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估值结果确定。所有重大估值参数均采用可观察市场信息的估值技术。

3.6.3 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项目

(单位:千元)

3.7 对外持有股权情况

(单位:千元,万股)

3.8 分支机构基本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建有88家分支机构,其中:万州分行及下辖支行16家,总行营业部、总行直管及下辖支行72家。具体有关情况如下表:

3.9资产质量情况

3.9.1 贷款五级分类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24.80亿元,较年初增加0.6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1.60%,较年初减少0.17个百分点。全行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9.2 重组及逾期贷款情况

(单位:千元)

注:逾期贷款是指本金或利息逾期的贷款余额。

3.9.3 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和核销情况

一、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的依据和方法

本行采用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结合宏观前瞻性调整,评估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损失准备。

本行按照贷款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来判断是否确认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当贷款在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时,本行按照相当于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来计提损失准备;当信用风险显著增加时,本行按照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来计提损失准备。

一般地,预期信用损失为本行根据贷款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本行预期将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并按初始确认时的实际利率进行折现。

二、报告期内,本行贷款减值准备金变动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41.64亿元。准备金变动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注:以上为本行口径数据。

3.9.4 针对不良贷款采取的措施

报告期内,本行多措并举,持续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推进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工作。一是强化风险识别与预警。本行在保持稳定运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预警准确性,确保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提升。二是多元化处置不良贷款。以“除险清患”为工作导向,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强化专班攻坚,一企一策化解重点项目风险。用足清收手段,充分用好催收、诉讼、转让等方式,加快风险出清,降低风险敞口,优化信贷结构。三是深化外部合作机制。本行在不良贷款处置工作中积极寻求改革与创新,深化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外部机构合作,共同探索资产处置新模式,形成合力协同攻坚。四是严肃问题整改与问责。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闭环管理和复盘反思机制,增强问责震慑力和约束力,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

3.9.5 主要生息资产类别、日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单位:千元)

3.9.6 主要付息负债类别、日均规模及平均利率

(单位:千元)

3.9.7 期末所持金融债券

一、报告期末,本行持有金融债券按类别分布情况

(单位:千元)

二、报告期末,本行持有国债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持有国债的账面价值52.29亿元。

三、报告期末,本行持有金额前十大金融债券情况

(单位:千元)

3.9.8 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情况

一、报告期末,本公司应收利息情况

(单位:千元)

二、报告期末,本公司其他应收款情况

(单位:千元)

3.9.9 抵债资产情况

报告期末,本行抵债资产情况如下:

(单位:千元)

3.9.10 报告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情况

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于2021年开展了“兴渝2021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入池资产规模20亿元,于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簿记建档方式公开发行15.3亿元“兴渝2021 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优先A1档资产支持证券4亿元,债券简称“21兴渝1A1”,代码2189053,评级AAAsf,预期期限1.20年;优先A2档资产支持证券11.3亿元,债券简称“21兴渝1A2”,代码2189054,证券评级AAAsf,预期期限5.16年;本行自持了所有的劣后档资产支持证券。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在报告期内均正常付息兑付。

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于2022年开展了兴渝2022年第一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本行合法所有的19.8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作为入池资产,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优先A档资产支持证券12.5亿元,债券简称“22兴渝1A”,代码2289168,发行票面利率2.60%;优先B档资产支持证券2.30亿元,债券简称“22兴渝1B”,代码2289169,发行利率2.84%。本行自持了所有的劣后档资产支持证券。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在报告期内均正常付息兑付。2023年12月,兴渝2022年第一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已全部终止。

3.9.11 可能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余额

(单位:千元)

3.10 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存在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3.11 面临的主要风险及相应对策

3.11.1 信用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信用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整体来看,本行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一、强化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协同管理。调整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理职责;推动评审体系改革,强化重点环节风险控制,加强制度建设,做优信贷管理流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持续优化。

二、调整业务策略,做好准入控制。聚焦主责主业,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合理调整业务营销指引,加大对制造业、科创企业及绿色新兴产业等的支持力度。加强评审政策指导,细化业务准入与申报、尽职调查、授信方案设计等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三、严格风险分类,提升抵补能力。全面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制定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坚持以债务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真实评估客户实质风险和预期损失,准确进行风险分类,提高风险抵补能力。按季开展压力测试。

四、完善贷后预警,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完善风险监测手段和措施,提升大数据贷后风险信息预警和跟踪处置能力,提高监测效果;梳理贷后管理要点,落实五项机制,贷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序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清收和核销,分类施策、重点突破,大力出清不良资产,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3.11.2 流动性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本行已建立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专门委员会、相关部门组成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报告期内,本行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2023年流动性风险偏好和限额指标管理方案;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审慎评估未来流动性需求;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针对特定事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配合,提高流动性风险应急能力;借助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本行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运用现金流测算和分析、限额管理、资金来源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等方法持续监控流动性风险。本行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不断优化流动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流动性的分析,提高流动性应急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报告期内,本行流动性状况良好,各项流动性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

3.11.3 操作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遵循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持续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各项工作,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推进运用新的管理工具。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三年提升规划,启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项目,推进建立实施标准问题库以及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数据收集等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努力构建科学前瞻、精准高效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

二、开展各类风险排查。整合全行监督检查资源,制定全行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及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强化对重要业务、高风险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及时全面掌握管理漏洞和不足,坚持问题即查即改,加大操作风险防控力度。

三、强化员工行为管理。持续完善员工行为管理机制,聚焦关键领域、重点人员,全方位开展异常行为排查,及时堵截风险隐患。深化科技赋能,优化员工行为预警系统,不断提升监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合规教育培训,以考促学,提升全员合规意识。

四、做实案件防控。持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案防管理长效机制,严格压实内控案防主体责任。加大“除险清患”力度,做实案件风险排查,积极妥善处置风险隐患,持续加强宣传教育,深耕厚植合规文化,提升案件风险防控能力。

3.11.4 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平稳,信息安全与客户信息保护有效,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持续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测。采取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时、动态监测,结合风险态势,动态优化关键风险监测指标,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严守“业务不停摆,信息不泄露”的风险底线,不断提升运维保障能力。

二、夯实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信息科技整体风险评估及各专项风险评估,做好重要信息科技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加强科技外包风险控制,保障重要信息系统顺利投产。

三、深化业务连续性管理。开展业务影响分析,制定全行业务连续性计划,加强重要业务连续性的基础保障,不断优化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切实开展灾备中心真实接管业务的应急演练,充分验证灾备资源的有效性,做到“真演真练”。

3.11.5 合规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党建引领,扎实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强化年”系列主题活动。积极推进“金融党建+基层治理+合规管理”三网融合,持续构建合规管理网格化体系,逐级压实管理责任,逐步提升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建立完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以坚持党的建设为统领,紧密围绕战略转型大局和中心工作,将合规管理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扎实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强化年”系列主题活动,探索建立“3313”合规管理机制,系统性推进机制、制度、流程、理念重塑。

二、丰富合规风险管理举措。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人员,全方位开展风险排查。深化科技赋能,提升业务产品、流程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数字化建设水平,启动建立内控合规管理系统,强化系统刚性控制。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及时准确识别风险隐患,坚持从严问责,形成有效震慑,提升全员合规意识和底线思维。

三、积极营造良好从业生态。完成“八五”普法中期评估,积极创建宣传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合规教育培训,发布《合规倡议书》,宣传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和内控合规文化互融,推动合规理念深入人心。

3.11.6 洗钱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切实践行“风险为本”,全面落实监管要求,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洗钱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年未发生重大洗钱风险事件,洗钱风险可控。

一是完善洗钱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定期审阅洗钱风险管理工作报告,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明确洗钱风险管理偏好、策略以及年度限额。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履职尽责情况。高管层高效执行决策,制定并推动完成工作计划,加强工作检查监督,规范反洗钱考核和问责。

二是增强洗钱风险识别能力。结合风险偏好、工作重点,创新方法,开展机构、客户、产品洗钱风险评估。强化评估结论运用,深化数据治理,完善监测范围和规则,优化产品管理制度、系统功能,加强流程刚性约束。

三是提升洗钱风险管控水平。建设与本行经营发展、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洗钱风险管理体系,抓好风险分级管理,建立“回头看”机制,扎实开展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测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切实提升洗钱风险管控质效。

3.11.7市场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的市场风险偏好,密切关注市场波动,跟踪市场变化趋势,积极防控利率、汇率风险,风险评估结果为可控。

一、防控利率风险。合理控制资金交易整体规模,将市场风险的防范与本行的整体资产配置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市场走势灵活配置资产组合及调整组合久期,适当平滑利率波动对本行市场风险估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防范汇率风险。加强外汇汇率市场研判,提升汇率风险控制能力,根据外汇市场走势,适时动态调整外汇敞口规模、外汇资产规模等,确保将汇率变动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11.8声誉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报告期内,本行严格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原则,持续强化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声誉风险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全行声誉风险整体可控。

一、着力强化制度建设。制定《自媒体管理办法》,修订《信息公开制度》《新闻宣传管理办法》《官方网站管理办法》《广告管理办法》,梳理官方自媒体、官方网站、广告载体、新闻媒体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将经营机构内部载体发布信息纳入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可能因信息发布失当引发的声誉风险。

二、着力强化预警能力。强化网络舆情监测,第一时间掌握涉及本行的网络负面舆情。强化社会面舆情监测,依托员工“社交圈”拓宽舆情监测范围,及时掌握第一手社会舆情。

三、着力强化风险评估。根据声誉风险性质、严重程度、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因素,预判危害性,开展科学评估、分级分类,确保处置快速高效。

四、着力强化沟通汇报。强化声誉风险日常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加强与主管、监管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最大工作支持。

五、着力强化应急处置。有效管控重点事项、关键时期声誉风险,妥善化解信访事项,切实防范负面舆情。

六、着力强化基础管理。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应急演练、媒体接待、自媒体管理、保密教育等工作,持续夯实声誉风险管理基础。

3.11.9战略风险状况及管理对策

本行扎实推进战略管理,有效做好战略风险防控,战略风险可控。

一、坚持稳健经营战略。以国家战略导向,以服务重庆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稳健经营战略,完善治理机制,提升经营质量。

二、强化战略风险管控。切实履行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对本行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执行的督查职责,充分运用经营情况报告机制,畅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沟通渠道,有效识别和防控战略风险。

三、优化战略评估机制。坚持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科学统筹原则,做实战略执行评估工作,认真剖析发展短板,提出发展策略,促进战略目标有效落实。

四、完成战略规划中期调整。结合实际经营情况,完成战略规划中期调整,全面提升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12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3.12.1 未来经营环境分析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从宏观形势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但经济向好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银行发展看,在低增长、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同业竞争加剧,国有大行服务下沉。本行虽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主管监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将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3.12.2 公司发展举措

2024年,本行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在主责主业上下深功夫。着力服务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双城”战略、支持“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强化科技金融、布局养老金融;创新服务“双碳”战略,发展“转型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助力“双循环”战略,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着力服务地方经济,抢抓“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契机,提升银政合作深度和广度。着力服务中小企业,优化机制体制、用好拳头产品、建好金融生态。着力服务城乡居民,服务财富管理需求和消费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二是在改革突破上下苦功夫。打表推进,确保“三攻坚一盘活”落地见效,全面化解存量不良,严密防范新增不良,加快处置闲置资产;优化管理,确保“提效增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完善分级授权体系,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深入推动数智化转型;凝心聚力,构建一盘棋的职位职级和行员等级体系,深化“赛马比拼”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三是在内控合规上下真功夫。持续培育良好合规文化,压实一道防线主体责任,发挥二道防线统筹作用,提升三道防线有效性。

四是在党建引领上下实功夫。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全局工作体系,用好用活“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五项工作机制”,切实用党建把各项工作统起来、抓到位,把对“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深刻领悟转化为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3.12.3 2024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根据本行战略发展规划,科学设定经营计划,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各项业务稳定增长,确保核心业绩指标持续向好,力争全面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年度经营计划。

4.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

4.1 报告期内股本变动情况

4.1.1 报告期内股份总数及结构变动

(单位:万股)

注:本报告期将国有股份细分为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

4.1.2 报告期末前三年历次股份变动情况

2021年、2022年及报告期内,本行股份总数未发生变化。

4.2 报告期内股东情况

4.2.1 报告期内股东总数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股东共435户,其中法人股东32户,财政股东1户,个人股东401户,未确权账户1户。

4.2.2 报告期末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注:1. 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关联方在本行的合计持股比例为20.332%。

2. 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关联方在本行的合计持股比例为15.009%。

4.2.3 本行实际控制人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无控股股东,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4.2.4 报告期末本行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情况

一、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三、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注:2024年3月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刘小军。

四、重庆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五、精工控股集团(浙江)投资有限公司

六、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注:正在办理法人变更手续。

七、绍兴远东热电有限公司

八、重庆兴农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

4.3 本行主要股东股份质押及冻结情况

注:质押状态及质押股份均以在本行办理时间为准。

4.4 股权转让情况

注:转让日期指在本行办理股权变更手续的日期。

4.5 持有本行股份10%以上的股东情况

4.6 本行大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注:本表中的解押时间为在本行办理解押手续的时间。

4.7 本行股东权利限制情况

4.7.1本行股东表决权限制情况

4.7.2本行股东的其他权利限制情况

报告期内,重庆兴农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与关联方,合并持股比例超过20%,自愿放弃行使认购新股权(含配股权)、表决权、提名权、提案权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