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米机器人潘晶:为医院构筑
数字化“底座”
|
钛米机器人潘晶:
为医院构筑
数字化“底座”
◎记者 邓贞
洗手间里,数据在一面“镜子”上不停跳动,记录并量化着每一个洗手步骤,如果遇到不规范的洗手动作,“警告”声就会及时响起。
这面“镜子”就是钛米机器人(下称“钛米”)董事长潘晶的作品。“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潘晶思考片刻说,“就是制造医用机器人,帮助医护人员减轻负担。”
近年来,钛米快速成长为国内智慧医院建设领域“独角兽”企业,并于2021年完成股改,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探寻人生的“变数”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积极寻求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潘晶说,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找到那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答案”。
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潘晶,一开始在一家主营机器人控制器研发的外资企业担任研发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这个工作环境——熟悉的同事、熟悉的工作流程,一切都那么得心应手。
就在这个时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扑面而来。这如同一颗种子,在潘晶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了积累更多关于商业逻辑和市场认知的经验,他决定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从研发岗位转到市场营销岗位。
新岗位的新视角,让潘晶对公司运营逻辑和市场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他的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在深入市场和拜访客户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医生每天都面临着高辐射、高传染的风险。我开始思考,能否通过机器人技术减轻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潘晶说。
一番深思熟虑后,2015年,他打造钛米机器人的设想初步成立,转而投身创业浪潮。
追求极致创新
创业伊始,潘晶便带领钛米团队同步研发两款产品。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医疗领域的一些痛点。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医疗流程的效率,更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健康与患者安全。
比如,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为寻找耗材而离台的行为,不仅打乱了手术的节奏,还可能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潜在威胁。同时,医院护士因长时间高强度行走而面临的静脉曲张等职业健康问题,也让他深感痛心。针对这些痛点,潘晶带领团队设计出一款专门用于手术室耗材管理的机器人,实现了耗材的高效运输、使用、管理和回收,为手术室带来了革命性的“精细化管理”。
此外,潘晶还关注到国内甲状腺癌病人在服用放射类药物后所面临的隔离问题。他发现,医护人员每次进入隔离病房都要穿厚重的铅衣。这不仅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更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长期伤害。为此,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款能够解决辐射问题的机器人,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治疗环境。
构筑数字化“底座”
在医院,消毒一般采用人工擦拭方式,具体消毒情况和步骤并未实现标准化。“我们在2018年就思考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提供消毒手段,并在2019年4月推出消毒机器人。”潘晶说。
潘晶表示,目前,资本在医疗机器人领域非常活跃,但如果企业对行业没有持续的研究,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医疗场景中真正的痛点。
为更好满足行业需求,潘晶推动公司从生产单一的医疗机器人逐步演变为生产整个医疗智能化系统。他们不仅关注每一个数据,还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到了2020年,我们成功将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虚拟医生大专家数字分身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医疗场景。”潘晶说。
“医疗机器人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它集成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各类通信技术,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潘晶说。
据介绍,潘晶担任国家多个重大科技专项,他对医疗场景进行更进一步的体系研究后,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由十余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构成的医院数字底座系统中,抽象出超过50种医疗机构管理业务模型,形成智慧手术室、智慧ICU、智慧病房、智慧门诊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潘晶表示,在科创赛道,必须通过原发性创新解决问题。企业要想明白的是,资本能够帮助企业成长壮大,但企业创新的核心永远是解决痛点和进行商业落地。
“未来,如果我们的医护人员不用再每天走三四万步,不用再穿着厚厚的铅衣,不用再每周检测血液指标,那么钛米的使命就达成了。”潘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