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5月16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创业板第一股”到“充电第一股”——特锐德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

2024-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刘雪
  特锐德云平台
  于德翔

从“创业板第一股”到“充电第一股”

——特锐德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

□ 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 我们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引领行业、产业发展

□ 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碳中和虚拟电厂,才能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

◎记者 刘雪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这是胶东当地流传的一句古话,也是对“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称颂。特锐德总部就位于崂山脚下。

20年前,23人的初创团队在这里扎根创业;如今,特锐德员工人数已近万人,多项成果被鉴定为“产品国际首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在多个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国内榜首。

于德翔是特锐德董事长。2004年,39岁的他从国企辞职,创办特锐德。2009年10月30日,在创业的第五个年头,产品赶上铁路大建设的风口,特锐德登陆深交所,股票代码为300001,被称为“创业板第一股”。2014年,在创业的第十个年头,特锐德抓住电动汽车大发展的风口,超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特来电”)。

2024年,在创业的第二十个年头,特锐德有哪些新打算?近期,带着实探新质生产力的选题,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特锐德总部园区。记者感受到,这家有着20年历史的企业,创业创新永不止息,仍在进行时。

“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

“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这是特锐德坚守的创新理念。

“所有民营企业想要长久地活下来,唯有依靠一个种子基因——创新。”于德翔说,特锐德是创新的践行者,更是受益者。

创业初期,特锐德瞄准的是箱式变电站(简称“箱变”),主要面向铁路市场。彼时,箱式变电站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人对其发展前景判断不明。

2005年7月,特锐德与济南铁路局签订了89台铁路电力远动箱变合同;3个月后,首台箱变完成并交付。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被比作“天路”。2006年5月,特锐德中标了青藏铁路全线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对这个项目,于德翔记忆犹新。

“高海拔、高辐射、高寒、缺氧,这么复杂的环境下,怎么保证高原铁路不停电?”于德翔回忆,当时国内外很多大企业都退缩了,初出茅庐的特锐德成功中标。团队研发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高可靠、高海拔的箱变,20天内完成了105台超大型箱变的成型任务。

“我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项目期间无一次安全事故、无一人受伤。”于德翔说。

经过一场场硬仗的考验,特锐德积累了丰富的户外产品设计和生产经验,具备了设计生产高寒(-45℃)、高热(45℃)、高海拔(5000m)箱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的同时,也要做大。特锐德对优质标的发起并购。

2015年5月5日晚,特锐德发布公告,拟以6.9亿元对价收购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公司川开电气。资产重组完成后,川开电气成为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

特锐德成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的龙头。人们熟知的秦山核电站、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征火箭、“嫦娥五号”及“天问一号”探测器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里都有其生产的设备。

特锐德中高端箱式电力设备产品已取得中国铁路市场占有率第一,电力市场第一的行业地位。同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公司高压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和新能源箱变产品的中标份额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多款产品被鉴定为“产品国际首创、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公司凭借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产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

专业、严谨、颠覆、创新,特锐德的企业文化里有着工程师的文化基因。特锐德的目标是打造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研发实力最强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基地,在箱式电力设备制造上要做到全世界第一。

“我们要看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要利用研发团队的前瞻性和对未来技术的把控,不断引领行业、产业发展。”于德翔说。

2023年,特锐德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收入规模及盈利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收入85.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5%;毛利润20.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44%。

二次创业 开辟新赛道

采访当日,青岛细雨绵绵。特锐德总部园区里的雨棚上铺满光伏板,下面停放着清一色的绿牌新能源电动汽车。

“这是一个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化车棚——光伏雨棚+充电站+储能。我们倡导员工开新能源车,在园区里能免费充电。”一位特锐德员工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发现,这座光伏雨棚的设计利用了充电站的纵向空间;同时,充电站周边的空间匹配了梯次储能电池。与常规充电站不同,这里既能给车充电,车辆也可以反向放电,与光伏、储能一起形成一座小小的虚拟电厂,可以削峰填谷。

2014年7月,于德翔带领团队二次创业创办特来电,拓展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

对应充电业务,特来电提出了目标——“做政府放心、客户满意的中国最强最大充电网生态运营商。”

90后的杨豪在2016年加入特来电,如今已成为特来电参股公司赋能中心总经理。

作为一位新能源车主,记者以往拔枪(充电枪)给车充电时,常感觉到充电枪和线缆又粗又重,需双手持枪。这次调研时,记者从杨豪手里接过的充电枪外观更纤细,拿到手里更轻便,单手持枪并不吃力。

“这是2023年特来电推出的群充设备新产品,更轻便,操作更简单,充电速度更快。它不仅适配原来快充的终端,也适配大功率液冷超充终端。”杨豪说。

杨豪介绍,以往行业里面主流的设备都是单桩。最初,特来电的群充产品在行业里面开始推荐,客户并不理解。与单桩相比,群管群控技术更灵活地分配不同车辆所需的充电功率。群充设备将快充和超充进行组合配置,通过多终端共享功率池,在不同车位间实现智能调度充电,实现40kW至600kW灵活输出,更好地满足各类车型的充电需求,也减少了功率浪费。

在充电网技术上,特来电目前拥有超过1300项知识产权,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特来电满足公共领域快速充电的液冷超充产品,最高可支撑600kW充电功率;满足特种车辆大功率自动充电的重卡车自动充电机器人产品,最高可支撑1200kW的充电功率。

随着新车型充电功率提升,公共快充站需要逐步向超充站迭代升级。单一的充电桩升级可能意味着拆除重建,群管群控的充电设备可以扩展功率池,只替换超充终端,即可实现迭代,无须重复施工。

截至2023年底,特来电运营公共充电终端52.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终端31.3万台,2023年全年充电量约93亿度。据第三方机构充电联盟统计,特来电在公共直流充电终端领域、充电量的市场份额均为26%,排名全国第一。

5月10日,“特来电中国区合作伙伴大会2024”在青岛举行。特来电副总裁张荣纪表示,未来3年,特来电计划赋能5000家合作伙伴,实现合作伙伴产值突破500亿元。当前,特来电已服务15000余家伙伴,业务遍及360个城市和地区,服务车辆超过1600万辆。

从一个桩到“五张网”

着眼未来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

2023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提出,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网、电信网、交通网、电力网等能量互通、信息互联。

特来电自创立之初就定位为:不做充电桩,而要做充电网。

特来电提出了“五张网”的概念,即公交充电网、公共充电网、物流充电网、园区充电网、小区充电网。

2021年6月29日,于德翔给特锐德股东及特来电合伙人写的公开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问我:充电桩既不新,也不大,国家为啥这么高度重视?我说:大家只看到充电桩,没看到充电桩的智能连接是充电网,充电网支撑的是大规模电动汽车发展,而电动汽车发展带动的又是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及充电网是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路径。”

做充电网是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充电桩是一个单向的充电物理插头,而充电网是一个生态系统,就像一棵大树,连接用户、汽车、电池和能源的新型基础设施。树根是充电网的技术和产品,树干和树枝是充电网的运营,树叶和树果是充电网的数据增值服务。充电网生态就是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再到数据增值服务的价值闭环系统。

“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是天生的一对,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双引擎。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碳中和虚拟电厂,才能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于德翔说。

特来电根据各个城市电动汽车保有量及其规划,均衡发展布设这五张充电网。未来,充电网将成为大规模用户、车辆、能源等数据和信息的入口,充电网的规模优势还将带来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

于德翔笑着对记者说:“短则3年长则5年,等这五张网建好了,新能源车主不仅可以摆脱充电焦虑,还可以考虑错峰卖电。”

资本市场新布局

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开板交易,首批28家企业集中上市。特锐德的股票代码是300001,被称为“创业板第一股”。

从公司成立到实现IPO,特锐德只用了5年时间。在创业板开板仪式上,于德翔作为首批上市企业的代表发言。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于德翔感慨道:“根据当时证监会领导的建议,我在发言稿里加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创业板的第一股,一定要扛好创业板的大旗。这句话写到了我的发言稿里,也刻到了我的骨子里,融入了我们团队的心里。”

“如果没有上市,就不可能有特锐德的今天,更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创新孵化出特来电。”于德翔说。

特来电成立的前九年基本是亏损的,这样的亏损“把特锐德的业绩给吃掉了”。但做创新,付出是必须的。2023年,特来电在创办的第十个年头实现了全面盈利。

特锐德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6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1%;毛利润13.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借力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支撑,企业提升了竞争力,增强了发展的新动能。”特锐德副总裁、董秘杨坤说。

2020年,特锐德启动了分拆特来电境内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2022年3月8日,特锐德公告称,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特来电分拆至科创板上市。该次分拆完成后,特锐德仍将维持对特来电的控股权。

杨坤介绍,分拆上市后,特锐德将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专注于电力设备“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板块的发展。特来电则成为以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为核心的平台,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基于特来电充电网规模,公司将探索挖掘各类能源运营场景及业务模式,实现能源增值。聚焦充电网资源及政策优势区域,强化车网互动整体设计,分场景完善车网互动业务标准,有序推动车网互动业务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