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5月3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房企探索科技赋能,让传统建筑绿起来

2024-05-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建科技承建的北京亦庄蓝领公寓项目

◎记者 刘礼文 张良 张问之

固定好预制的基础龙骨,装上预制的连接配件,工人熟练地将墙面饰面板铺装在预设好的位置……当传统建筑业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建筑行业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传统的泥瓦活,而是一个集成了高科技、自动化的智慧场景,逐步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句话出自1923年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畅想。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理念,即通过工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提高建筑的效率和质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曾表示,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随着中国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房地产发展模式也需要更新。智能化、绿色化是应有之义。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已经为国内众多房地产企业所实践。

走智能建造新路

不再“灰头土脸”,没有一袋袋的碎石渣土与呛人的大小油漆桶,即便是新入行的年轻人,也能完成室内装修的全部工序。这背后正是科技赋能。

“我们将房屋装修拆分为几个固定模块,通过数字化设计在工厂里进行标准化生产,随后运输到规划建设所在地进行组合拼装。”龙湖龙智造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听起来似乎是乐高积木的生产和搭建过程,但现代化技术赋能下的装配式装修技术使之变为现实。

也就是说,在智能工厂内,将房屋结构、机电、围护、精装、幕墙进行高度集成,并完成模块房屋的结构、机电设备和装饰装修的自动化生产,组装成模块后运到工地,再将模块进行组装,并完成一体化浇筑成形,真正实现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建造”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一套智能化系统的强劲赋能。

龙湖龙智造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装配式技术领域,依托建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FC龙湖BIM数据标准、10万+数字资产库、BIM数字设计系统、未来城市数字孪生等行业领先的数字科技体系,可提供虚拟建造、实体智造、BIM在线协同、智慧驾驶舱等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实现项目管理在线化、数字化,提高业务协同与管理效率。

在位于北京通州的一处街区项目上,金地集团则创新运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EVE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结构,实现了装配化施工。“这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实现产品标准化,让构件尺寸更精准、质量也更有保证,也更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金地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奔跑在智能建造赛道上的还有中海集团,其创新地将结构系统同模块系统进行了巧妙分离,结构现浇满足现行所有行业规范,模块部分作为提高建筑抗震韧性的安全储备,是目前唯一能够适配到150米高的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体系。

“我们现场80%的工作是模块吊装,辅助少量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整个百米高层建筑便可拔地而起,将传统需要三年的工期节省到一年,效率大幅提升。”中海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正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建绿色环保住宅

在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陕西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厂区内,记者看到整齐摆放的已经加工好的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板,以及一些市政公用构件,如地下综合管廊、预制桥面板等。这些装配式构件都贴有各自的“编号”,将被按期运输至各个项目现场,适配原定的使用位置。

像这样的生产基地,陕建股份下属陕建产投集团已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建成数个,包括装配式建筑PC产业基地、钢结构产业基地、新型墙材产业基地、集成房屋研发生产基地等。

“工厂制造环节可以通过自动化数控生产设备控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同时可将边角余料充分利用,有助于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相比传统现浇施工过程,采用装配式建筑不仅可以节约20%的材料、节省40%的人工,还可减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减少碳排放15%。”谈及装配式构件的优点,陕西建工(安康)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建筑业由“建造”迈向“智造”过程中,含“新”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含“绿”量亦在不断提升。

以陕建股份承建的秦兴佳苑安置小区项目为例,因为采用了装配式建筑,节能效果达到70%,节水约50%,劳动效率提高3倍,扬尘、噪声明显减少,现场建筑垃圾排放基本为零。中建科技承建的中国建筑北京亦庄蓝领公寓项目,依托装配式建筑制造平台,使用1504个模块化箱式房屋“搭积木”,整体装配率高达92%,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装配式建筑的单体建筑装配率尚待提升,且呈现出不平衡状态;装配式建筑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亦普遍较低,成本及节能降耗优势难以完全凸显。但若按政策方向推进,未来几年,装配式建筑发展大有可为。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赋能房企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下,传统建筑“聪明”造,更是房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环境问题和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万科A董事会秘书朱旭近期在一场活动上介绍,万科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致力于提高建筑质量和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在绿色建筑、碳减排目标和建立绿色供应链等方面获得多项第一。

日前,龙湖集团发布了2023年ESG报告,这是龙湖连续第四年发布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是其探索新发展模式下的又一份“绿碳”行动答卷。该报告披露,2023年龙湖新建建筑满足绿建标准的项目面积占比达100%;截至2023年底,累计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面积超1.3亿平方米。

绿城中国则把低碳绿色“写进”建筑全流程中。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绿城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项目293个,在建项目应用装配式技术比例超80%,位列“2023中国绿色低碳地产(运行)TOP10”,ESG评级被MSCI(国际权威指数公司)上调至“A”级。

“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智能化、定制模块化、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湖南东方红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殷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很多装配式建设项目片面拼凑装配率,没有充分融入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一体化、集成化和产品化的设计理念,没有真正发挥出装配式建筑品质更优、工效更高、成本更低的优势。”

对于如何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殷翠平建议,针对不同建筑类型项目建设,明确分类推进的标准要求。比如对学校、公寓、保障房、标准工业厂房、市政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采取标准化设计+EMPC模式实施;商品房等类别则是其他相应模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