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二十载 首批保代人寄语时代
| ||
| ||
| ||
|
中国太保首席投资官苏罡:
踏浪时代 不负韶华
时代从不辜负努力奔跑的人。
◎记者 徐蔚
作为保险行业的资深老将,中国太保首席投资官苏罡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首批保荐代表人。
在苏罡看来,保荐制的基本逻辑体现了金融的基本逻辑,比如“诚信”“专业”“稳健”“责任”“公正”“透明”等等,并且在从业人员个体与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法人之间创新性地建立了连带机制,凸显了资本市场隐含的人本文化,使得从业者从更深层次思考金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应有的角色和担当。
足够幸运,也足够坚韧
时间回溯至2004年的首次保荐代表人考试。当时的苏罡已在申万担任一级部门总经理,工作压力非常大,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差,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复习备考。
“首次考试只有书籍范围,没有大纲,我能做的就是全面备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看起来比较笨拙,但效果很好。”苏罡说。
时代从不辜负努力奔跑的人。苏罡幸运地成为了首批保荐代表人。随后,他作为保代参与工商银行的发行上市工作。工行发行创造了多个“第一”,在中国证券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他还担任过股权分置改革中首单重组上市项目建峰化工的保代。这些极具市场影响力或有重大创新性的项目,都是他在实践中自我能力跃升的关键经历。
从通道制到保荐制,在苏罡看来:首先是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承担上市公司质量的连带法律责任,有力地提升了各方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强化了诚实守信和勤勉尽责的基本义务;其次是上市公司培育机制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痕迹,更加市场化;同时,监管方式也更加注重通过市场自身的约束力量来规范发展,而减少行政干预的方式。综合来看,从通道制到保荐制,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有效性,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性变革。
苏罡坦言,自己足够幸运,也足够坚韧,没有错过时代馈赠的机遇,全力以赴为理想拼搏。
安而不忘危,主动迎接挑战
在保代岗位上创造了亮眼成绩后,2007年,苏罡进入中国太保集团工作。彼时,中国太保正在筹备上市。
“我作出离开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职业生涯的长期考虑。”苏罡说。安而不忘危,始终保持危机感,来自他骨子里的奋发意识。在他看来,保代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我对类似制度性红利的安排会有忧患感,很容易把人变成温水里的青蛙,这些看似有利实则不可把控的因素,如果让人适应且习惯了,一旦突变将带来同样巨大的负面挑战”。
在中国太保完成上市后,他又转向投资条线,先后在太保资产、太保寿险、长江养老任职。如今,他又调回集团总部,担任首席投资官。回想这些年的经历,苏罡表示,“平衡”和“格局”至关重要。
特别是转型与坚守之间的平衡,令苏罡感触良多。“从证券业跨界到保险业,的确在很多方面要重新开始,但核心能力是继续夯实的,那就是深耕投资领域。”
另一个关键词是“格局”。在苏罡看来,金融的本质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不同金融子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具体方式差异巨大,在工作角色的转换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发现新职责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去尝试新的挑战。
新征途,新未来
新“国九条”的发布,开启了资本市场新一轮的深化改革。在近一个月时间里,监管部门就发行、退市、交易等多方面配套规则进行修订,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速落地。
苏罡认为,中国的证券发行制度已经从行政管制为主持续向市场化转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加受到各方重视。保代作为信息披露的把关者,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具备更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两严两强”的监管理念也会推动保代强化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加审慎评估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经营风险,为投资者的根本利益承担应尽的一切勤勉义务。
“资本市场围绕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而不断进化,长期互利共赢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义。保荐制度只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所追求的信义责任、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恰恰是支持市场活力、联结长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软实力所在,也是我们在未来制度创新中要一直坚守的基本逻辑。”苏罡说。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
热忱不减 挑战常新
“我享受这种不停克服挑战和迎接挑战的过程。”
◎记者 汪友若
在2004年通过首批保荐代表人考试的投行人中,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是为数不多履职外资机构且仍奋斗在一线的代表。
“即便做了二十多年投行,我对这份职业仍充满着热情。”回忆起当年的保代考试,很多细节虽已模糊,但对于孙利军来说,入行初心并未改变。
多了份荣誉,也多了重责任
“一晃20年就已经过去了。当时是第一次考试,且只有大概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大家都没什么经验,也没什么可参考借鉴的学习资料。”孙利军回忆道,首批保代考试牵涉到各个证券公司的保荐牌照和资格,因此公司也都颇为重视,给了候选人充分的备考时间。
“我当时几乎又回到了大学生活,每天背着材料去找个自习室同大学生们上自习。学了一两个月后去参加考试,还算比较幸运,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孙利军表示。首次保代考试基本包括了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律师的全部知识范畴,再加上金融知识,具体的考试内容不仅涉及理论,还有实务。
孙利军说:“保荐制让每个项目的风险都能落实到具体的两个签字保代身上,有了责任,保荐代表人会更加尽心尽力来负责项目。这是市场化的机制变革,也一定程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在孙利军看来,能够注册为首批保代,便多了一份荣誉感,也多了一重责任。“保荐代表人代表的是相应的专业能力得到客户、同行的认可,每一个落笔签字的项目都应考虑到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
穿越周期,勤勉尽责
从业二十多年,孙利军经历了多次IPO节奏阶段性收紧的行业周期。在资本市场IPO节奏换挡的当下,他也多了一分淡定:“市场有周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业务也要随着周期浮浮沉沉。”
“IPO项目周期往往都是两三年,在我经手的项目中,最长的是8年。坦率地讲,很多IPO项目反而是穿越周期的。因此对投行来说,有时候周期到来,除了会使在手的项目节奏稍微延缓外,需要的准备工作却是一点都不能放松。”孙利军说,“甚至为了穿越周期,有时候工作反倒更忙了。我们需要更多的论证准备,以便在机会来的时候才能及时抓住。”
谈及新“国九条”和证监会“两强两严”的监管思路下,投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时,孙利军表示,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对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目前监管层面对尽调的各项要求都更严格了,从对资金流水的核查,到对客户供应商的穿透核查,再到现场核查比例的提升,这些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但中介机构也需要适应常态化的高标准,时时把压力和责任放在心头,才能在执行过程中细化尽调工作,重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孙利军说。
20年坚守,仍热忱满怀
这些年里,首批保代中不乏转型者,而孙利军仍对投行业务满怀热情。
“即便做了二十多年投行,我对这份职业仍然充满着热情。特别是可以见证不同的企业从最早的起步阶段成长到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龙头,参与和陪伴企业一路成长,对于投行人员来说是最有收获、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事情。”孙利军表示。
“而且投行对个人能力成长很有帮助。这份工作随时都面临挑战,随时都可能有一堆的‘最后期限’,我享受这种不停克服挑战和迎接挑战的过程。”孙利军说。
在孙利军的从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2008年加入瑞银证券。瑞银证券是中国首家拥有全牌照的合资券商。作为一个在内外资投行都有丰富职业经历的资深人士,他也谈及两者在企业文化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差别:
首先,外资券商的保荐代表人依然有核心的意见参与权,但并不意味着投行团队是紧密围绕保代成立的。在瑞银实施的是大投行模式,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由多部门协作完成,而不是寄希望于保代从头贯穿到尾。其次,外资券商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业务类型也主打差异化,既做境内上市,又做境外上市,在国际化方面灵活性更高。
采访最后,孙利军也对新一代年轻保代提出寄语:“一定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爱惜自己的职业生涯,坚守合规底线,不要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远离内幕交易等一切不合规的事项,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看门人’的责任。”
国信证券首席风险官曾信:
初心不渝 星海在怀
“保代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一个职业。”
◎记者 徐蔚
成为保荐代表人20年,在国信证券工作了19年,49岁的曾信从投行业务部负责人到内核负责人,再到公司首席风险官,这期间,有坚持、有荣光、有责任、有情怀……但最终只凝结成了几句沉甸甸的话:一切缘于热爱,质量就是责任,坚守初心使命,心怀星辰大海。
结缘保代 重任在肩
曾信的职业生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融,每一步都走得步履坚定、铿锵有力。
2004年3月,中国证券业协会承办了首次保荐代表人考试。回忆起当时的考试,曾信记忆犹新:“考试涉及的很多事项,当时并没有公布相应的规则,很多要求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大家花了很多时间去搜集、理解这方面的政策要求。总结起来看,第一次保代考试特别讲究对立法立规原意的理解吃透,考查的是大家对整个规则体系的理解。”
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注册成为首批保代后,曾信感觉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保荐制实施后,企业业绩的真实性、合规性和运作的规范性就由中介机构来判断和担责了。我们作为保代在现场的时间大幅增加,从前面的梳理到后面的把关辅导,一系列责任都要担起来。”
将“保”的责任落实到保代和保荐机构后,资本市场的生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发行上市连续性增强、发行数量显著增加。曾信回忆:“在保荐制实施之前,连续几年的上市家数也就大几十家,保荐制实行以后,每年上市家数持续超过100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大增强。我们做起项目来更有把握、更有可预期性。”
其次,上市主体发生变化,民营企业得到更多支持。“保荐制下,通过自下而上的企业筛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上了上市的道路。特别是在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民营企业占到IPO数量的八成以上。”曾信说。
令曾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中小板推出时,他曾参与新和成的保荐上市。“新和成是民营企业,当时规模并不大。经过保荐制,它在资本市场得到了融资,踏上了更高的台阶。目前新和成的利润规模已经实现了成百倍地增长。”
这样的实例,让曾信感受到作为保代的职业荣誉度大幅提升。
筑牢防线 行稳致远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券商投行在争抢市场蛋糕时的合规稳健愈发重要,否则将受到严惩而掉队淘汰。正是意识到合规风控的重要性,曾信从业务口转向了内控条线。
“行稳才能致远,我们公司在20年前就确立了投行业务重风控的模式,确保公司层面对投行业务强有力的管控,而且舍得给投行内控投入资源。在业内,我们公司是最早将当时还是稀缺资源的保代调到内控部门去的。”曾信说。
新“国九条”明确了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稳为基调、严字当头是新一轮监管周期的特征。曾信切身体会到,风控介入业务的程度更加深入和具体,需要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趋严的基调已经形成。证券公司要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投行领域,要加强项目甄别、估值定价等核心能力建设,想国家之所想,让投资者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实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在其他业务领域,要对业务看深看透,避免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这样,资本市场扶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才能走得更有成效。”曾信说。
回到投行人的身份,曾信始终认为“保代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一个职业”。他表示,干投行一方面要有长线思维,风物长宜放眼量,扎扎实实做下去;另一方面心里要有星辰大海,务必把国家的嘱托和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作为自己最核心的任务来看待。
申港证券副总裁吴晶:
专业立身 一路芳华
专业是保代的立足之本和核心竞争力。
◎记者 徐蔚
作为从保荐代表人成长为券商高管的代表,申港证券副总裁吴晶始终坚守投行业务,在投行一线形成了一道铿锵靓丽的巾帼红,在管理岗位上凝聚起奋斗新征程的“她”力量。
吴晶身上体现出来的专业、责任、情怀等特质,正是保代群体二十多年积淀的生动诠释之一。
始于热爱 笃行不怠
江流万里,必有源头。在券商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工作近27年,吴晶诠释了这个行业波动中的坚守,而这份坚守,缘于热爱。
吴晶从学生时代就对证券行业萌发兴趣,本科和研究生的大专业都是金融,也是中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第一届证券管理专门化方向的学生。2004年,她在宏源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工作时,参加了国内首次保荐代表人考试。
“当时公司非常支持我们考试,放了两周假让我们自己复习。我选择了北航的自习室,每天早去晚回,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对20年前的考试,吴晶记忆犹新。
2004年成为首批保代,2018年加入新成立的申港证券,2021年履新副总裁分管投行业务——吴晶在中国资本市场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并仍在实现越来越大的职业价值。
创业板推出后,吴晶保荐了华力创通、智飞生物、朗玛信息三个创业板项目。有些项目后来在细分领域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企业。试点注册制后,吴晶保荐了金达莱科创板项目以及三羊马主板项目。
“作为保荐代表人我经历了保荐制、注册制的全过程,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见证者,有时候回想起来,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吴晶说。
专业立身 与时俱进
热爱是内生动力,专业为立身之本。随着IPO节奏的放缓,投行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保代群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吴晶始终相信,专业是保代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如今,保荐代表人总数已近8700人,是首批保代数量的14倍。保代生态供需已经发生根本改变。
吴晶分享了她作为资深保代的经验:
首先保代要靠专业立身。保代承担着资本市场“看门人”的重要职责,专业是保代的立足之本和核心竞争力,年轻保代必须拥有系统化的专业技能,保持对新法规、新知识的持续学习,做到专业与时俱进。
其次,保代要勤勉尽责。保代执业需要高度的勤勉尽责,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年轻保代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客户和项目的筛选,勤勉尽责执业。
最后,要敬畏规则。“在全链条从严监管的背景下,年轻保代应当敬畏规则,珍惜执业声誉,严格要求自我,从执业的各方面做到合法合规。”
发现价值 不负时代
新“国九条”锚定金融强国建设这一奋斗目标,彰显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新征程也对券商投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晶和申港证券一道,以扎实的业务能力为基础,以矢志不渝的热爱为支撑,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在新时代书写不负韶华的崭新答卷。
吴晶表示,一方面,全链条从严监管背景下对于勤勉尽责的要求持续细化,保代面临更严的监管和更大的处罚压力;另一方面,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保荐机构需要从传统的保荐中介商转变为价值发现者,保荐业务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保代需要更好地理解与挖掘企业的价值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对于价值发现能力强的保代和保荐机构,会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展望未来,吴晶认为,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将增多,行业竞争呈现向头部集中和差异化发展趋势。吴晶建议,监管部门细化支持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完善“小而精”投行发展的投行业务评价体系,推动特色化、差异化投行的发展和壮大,满足更多不同阶段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共同服务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