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苗圃变森林”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发布
|
◎记者 宋薇萍
从建立分类分层的新型数据交易机制,到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从创新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到开展离岸贸易创新政策试点……随着今年1月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顺利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已形成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化创新成果,正在加快实现改革试点“苗圃变森林”。
6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潮涌浦江”系列活动之引领区改革创新暨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发布会上,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30个案例集中发布。这些案例涵盖要素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侧重从市场角度讲好改革故事,突出改革前后的变化,让更多市场主体理解政策、用好政策。
激活数据要素向“新”力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30个案例的第一个就是建立分类分层的新型数据交易机制。2021年11月1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下称“上海数交所”)在浦东正式成立。运行至今,上海数交所已建立分类分层的新型数据交易机制,牵头了2项国际标准,参与建设了10项国家标准和6项地方标准,不断激活数据要素向“新”力。
上海数交所总经理汤奇峰表示,成立两年多来,上海数交所的数据交易产品已近3000个,去年实现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聚集的数商超过1000家。今年1月至5月,数据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半数以上签约数商来自其他省市,正逐步形成“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能力。
“今年以来,我们在国际版的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上海数交所已完成了和欧洲、美国等主要交易市场的对接,在金融、交通等数据方面,全球数据资源通过上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上海数交所还同步服务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对数据跨境流动取得了积极效果。”汤奇峰说。
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作为国家制度型开放高地,浦东在自贸区金融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国家前列。一大表现是不断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占比超过43%,继续保持首位。今年1月至5月,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合计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33%,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贸易结算、电商支付、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等领域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自上海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以来,浦东新区积极推进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企业、商超等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打造出了多个国内特色的首创场景。
例如,2023年10月,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在交通银行开立数字钱包,首次采用数字人民币结算了在交易中心平台采购的一船原油。交易中心在拓展国际油气贸易交易时,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支付中嵌入数字人民币的有益实践,更好地满足境内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交易需求,标志着浦东新区在探索优质便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坚定不移持续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扎实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优化FT账户规则,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