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周期之“痛” 养殖企业
探索风险管理新路径
化解周期之“痛”
养殖企业
探索风险管理新路径
◎记者 费天元
对于养殖行业来说,“周期”两字永远是逃避不开的关键词。近年来,养殖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加速推进,叠加动物疫病等不确定因素,使得周期波动愈发难以预料,进而对养殖企业的风险控制提出更高挑战。
如何在复杂的周期波动中锁定养殖利润?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在湖北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头部养殖企业和小微养殖户,正在摸索使用期货和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当地期货公司也针对服务养殖企业过程中的痛点难点,总结了可供推广参考的经验。
构建产业链风险管理体系
湖北九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下称“九邦农业”)隶属于我国大型农牧企业之一的和美华集团,是湖北省荆州市地方蛋鸡养殖龙头,满产年存栏100万羽,在产蛋鸡存栏30万羽,每月鸡蛋产量约450吨。
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受行业前期蛋鸡产能扩张影响,鸡蛋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给相关养殖主体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
九邦农业总经理梅业高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湖北鸡蛋最低跌到每斤2.77元,而不考虑任何人工和固定资产折旧,仅从饲料算是每斤鸡蛋的养殖成本约2.83元。仅看现货,我们当时一个月要亏掉大几十万。”
机缘巧合的是,去年12月梅业高在期货公司的介绍下,为九邦农业开立了企业期货账户。梅业高有十余年的证券投资经历,这使得他对期货市场学习得很快。在参加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系列培训后,他逐渐意识到期货工具对于蛋鸡养殖企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性。
根据公司对产业的判断,并结合期货公司研究团队的意见,梅业高在开立账户后不久便决定入场进行套期保值。九邦农业于去年12月中旬开始,陆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鸡蛋2404、2405、2406合约建立空头头寸约360手,以规避2024年上半年鸡蛋价格的潜在下跌风险。
最终,由于今年一季度鸡蛋价格大幅走低,3月初企业平仓了结头寸,在期货端实现盈利约110万元,一定程度规避了蛋价下跌带来的风险。
在首次参与取得良好效果后,梅业高在不断提升自身工具运用能力的同时,开始筹划在期货公司的指导下将期货工具推广给产业链上下游,以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经营模式。他为自己分管的饲料企业也开立了期货账户,在销售过程中给予客户“买饲料、送保价”的增值服务,为养殖户承担风险管理成本,从而实现其与产业链的共生共赢。
摆脱“价格周期”困扰
相比于大型养殖集团利用期货工具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小微养殖主体对风险管理的目标更为直接,便是避免价格周期性波动对养殖利润带来的困扰。
房县隆润达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全年生猪出栏量在5000到1万头。早在2022年底,当时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现货猪价在两个月内从峰值28元/公斤跌至20元/公斤以下。
“那时候年关将近,我们的生猪即将批量出栏,但猪价疲软,我们对后续行情也不乐观,面临着预期销售利润下降甚至亏本的风险,亟需寻求稳定出栏价格、锁定养殖利润的途径。”公司总经理毛如全告诉记者。
在了解到情况后,长江期货为公司设计了“生猪场外期权+订单”业务模式,对213.4吨生猪实现匹配订单的保价服务,总权利金成本15万元。具体来看,公司与下游屠宰企业签订远期销售合同的同时购买场外期权保价,在与屠宰企业完成销售时对所持场外期权订单开始平仓,通过场外期权赔付补偿生猪价格下跌的损失。该项目最终在2023年1月中旬春节前平仓,实现赔付约28.3万元。
那次经历让毛如全明白了期货的意义,自此之后,他开始倾注精力研究期货市场。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毛如全已经置办了一间 “期货交易室”,并开始与同行共同研究套期保值方案。
产业培育仍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品种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共上市了26个农产品期货品种,其中,豆粕、玉米、鸡蛋、生猪期货已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饲料养殖产业链闭环,为相关养殖企业的风险管理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引导养殖企业利用好期货和衍生品工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总体而言,养殖产业对于期货和衍生品工具的运用仍处于摸索阶段,部分先行尝试且坚持风险管理理念的企业率先尝到了甜头,并开始利用期货工具构建产业链生态圈,增强产品及服务的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