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楹副总裁涂海洪:打造“环保+新能源”双引擎 实现“国内+国际”双驱动
|
◎记者 仲茜
传统产业谋求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趋势。从一家传统环保企业,转型成为拥有智能重力储能与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技术的新能源企业,中国天楹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公司是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的?中国天楹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部署,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对此,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天楹董事、副总裁、财务总监涂海洪。
上证报:请谈谈公司所处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涂海洪:中国天楹涉足环保行业近30年,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业务起家。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已达103.5万吨/日,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截至2023年底,该行业内主要上市企业投运产能占比均超80%。国内市场需求日趋饱和,企业需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质量跃升,以精细化运营、智慧化升级、高技术迭代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化趋势下,位于生活垃圾处置产业链前端的环卫服务行业虽然还有一定的市场增量空间,但是已有大量企业涌入,且业务同质化严重,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水平,向自动化智能化运营、城乡区域一体化模式、综合型城市管家方向迈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在生活垃圾市场愈发成熟的情况下,公司主动拥抱“双碳”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寻找新的增长极。因此,公司进行转型升级不仅是顺应外部环境,也是自身发展内部驱动。
上证报:公司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哪些难点、痛点,又是如何去解决的?
涂海洪:在转型升级中,公司面临着创新、资金、人才等多重挑战。不论是垃圾焚烧发电业务重塑、环卫业务提升,还是多元化业务发展,资源要素配置非常关键。面对全球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能源系统变革的新形势,中国天楹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公司设立多个省级研发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同时在海外设立先进技术对接平台,并在2023年成立未来能源研究设计总院,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公司拥有从研发到运营全流程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公司实施“环保+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固废环保产业传统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风光储氢氨醇”等新能源产业,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上证报:公司在转型升级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目前产生了哪些实效?
涂海洪:公司在转型升级中采取的应对措施,推进了业务和技术的高质量创新发展,获得了国家、社会、市场的认可,促进了自身行稳致远。
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以零碳、储能为切入点,设计开发了可再生能源大基地建设场景、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应用场景、与数据中心耦合发展应用场景、尾矿综合治理应用场景等重力储能应用的多重场景,促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统筹协同发展。
目前,公司已签约怀来、金塔、大同、右玉、张北等地近10个重力储能项目(含多个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并先后在“三北”地区签约布局多个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
在重力储能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已拥有重力储能技术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在系统集成、储能模块、动力机械、控制、视觉等核心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8件。公司研发的“100MWh重力储能成套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公司建设的如东、张掖2个重力储能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如东100MWh重力储能示范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同时,“新型零碳模块化重力储能技术”获评2023“零碳中国”零碳技术解决方案,如东100MWh重力储能项目、辽源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先后获评“零碳园区”标准试点。
上证报: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转型升级对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涂海洪:公司的转型升级实践,紧跟当今时代潮流,符合国家、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时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提质、超越自身,为具有绿色发展优势的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树立了自主创新能力强、前瞻性布局水平高的企业典范;同时,作为观察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窗口,也能鼓励更多民企向行业输出绿色理念和发展经验,推升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举例来说,公司依托自身的高端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以装备出口为平台,引领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作方的工艺技术提升、产业领域升级,也为国内环保企业的国际化转型提供样板。此外,公司凭借前瞻性战略思维在2021年以重力储能切入新能源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有效应对行业形势,也为相关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上证报:如何看待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涂海洪: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耐心,也需要定力,是一个积时成势的过程,不可能越过传统产业,直奔新质生产力而去。
首先,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打破旧束缚,才能给新动能腾出发展新空间。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过剩产能,不能作为“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想方设法推动其转型升级。我们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才能写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全球价值链的结构,传统产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维持在市场中的地位。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更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使命。环保新能源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在既有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能源转型,创造绿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