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记者 于祥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部署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在首位。专家认为,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重头戏,这也体现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出发点。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明确,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在经济领域改革中,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首要任务,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呼应。
想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就要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专家表示,环顾全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直是治理中的一个难题。关键是要在经济工作中把握好平衡,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把握好“放”和“管”的节奏与力度。
董煜表示,“放得活”强调目的,“管得住”强调能力,处理好二者关系要与当前经济形势紧密结合。
“当前,简单照搬以理性预期、短期货币政策操作等为核心特征的西方国家预期管理模式,难以有效解决我国公众预期偏弱的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认为,当务之急是确保较好地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从而改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形成经济增长和预期改善之间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预期偏弱局面。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决定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不是对立关系。”陈彦斌表示,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一是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两个毫不动摇”体现出中国在发展经济时秉持科学灵活的理念。一方面,“两个毫不动摇”体现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追求科学平衡,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发挥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在市场竞争中激发经济的创新动力,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体现出国家对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性认识,通过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祉的目标。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决定就“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其中,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决定提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决定明确,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
“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两个主要着力点,就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董煜表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最重要的改革任务,就是建立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决定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内涵,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都是未来改革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