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扎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落地落实 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4-07-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多部门负责人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发表署名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多部门负责人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

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辩证统一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

◎记者 王子霖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要自觉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重大责任,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改革实效。

张玉卓详细阐述了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四个坚持”原则要求和四方面重点任务。

张玉卓表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

关于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张玉卓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重点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健全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

二是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探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三是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支持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灵活开展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四是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更加精准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技术供给

◎记者 李雁争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阴和俊表示,要全面落实党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支撑。具体工作包括,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

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阴和俊提出,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阴和俊还提出,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技术供给。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

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方面,阴和俊提出,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

在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方面,阴和俊提出,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

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群汇聚

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 李雁争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要进一步完善集群布局,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群汇聚。

金壮龙提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基础。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举措包括: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群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完善智能制造推进机制,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要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完善东中西部合作、央地合作、产融合作等机制;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要进一步优化财税支持政策,健全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金壮龙表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重要着力点。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金壮龙还提到,加快完善平台经济、数据等重点领域基础性制度,充分激发平台、数据等资源要素活力,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坚实保障。

金壮龙表示,要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构建算法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算法备案、分类分级管理、安全评估等监管制度。健全保障平台企业境外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

在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方面,金壮龙表示,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积极发展车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流通环节安全可靠水平。

在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方面,金壮龙表示,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数据共享,推进数据开发利用,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设规范数据交易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

健全国家规划体系

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手段协调联动机制

进一步加强国家发展规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联动。依据规划目标要求和发展形势,合理确定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取向,提升政策科学性和稳定性

◎记者 于祥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手段协调联动机制。将各类政策工具发力方向统一到国家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上,实现宏观政策、年度计划和公共资源对国家发展规划的有效支撑和协同保障。

郑栅洁表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是党有效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健全国家规划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以及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手段协调联动机制。

其中,针对优化规划与宏观调控手段协调联动机制,郑栅洁提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重要保障是将各类政策工具发力方向统一到国家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上,实现宏观政策、年度计划和公共资源对国家发展规划的有效支撑和协同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发展规划与宏观政策的协调联动。依据规划目标要求和发展形势,合理确定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取向,提升政策科学性和稳定性。健全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把握好各类政策工具的节奏和力度,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发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作用,促进各类政策协同发力,形成放大叠加效应。

二是进一步做好年度计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的衔接。坚持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衔接,将国家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并做好年度间平衡,滚动明确重大任务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年度要求,形成“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体系化推进和闭环落实机制,确保既定战略目标如期高质量实现。

三是进一步强化公共资源对国家发展规划的支撑保障。坚持公共资源配置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方向,加强财政预算、政府投资、土地供应等对国家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要积极支持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项目和资金走,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增量资源供给,保障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落地实施。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

要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围绕保持和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聚焦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三方面目标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记者 李苑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表示,要适度加强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保持合理的中央财政收支比重,增强中央统一调度、指挥、管理经济社会和发展的能力。同时,适当放权给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韩文秀表示,围绕保持和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聚焦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三方面目标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快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比如,优化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结合税制改革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健全税收制度方面,韩文秀提到:一是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促进和规范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二是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三是健全地方税体系。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四是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改革环境保护税。完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有关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五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增强税务执法的规范性、便捷性和精准性。

韩文秀称,税制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既防止税负过重、竭泽而渔,又避免税负过低、政府调控和公共服务保障乏力,保持合适的财政汲取能力和政府收支规模,使财政经济发展始终在良性循环轨道上运行。他也提到,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更好发挥债券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