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长客70载“驶久弥新”——走进中国动车组摇篮看新质生产力
| ||
| ||
|
□ 中车长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辆铁路客车从这里诞生
□ 中车长客作为中国中车旗下核心企业,自主研发了“和谐号”“复兴号”等系列产品
□ 中车长客目前正在研发更高速度等级的氢能轨道交通车辆
◎记者 王子霖 刘怡鹤
随着工作人员的操控,一个搭载了云台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的六足机器人在地上灵活地前进后退。它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研制的列车巡检机器人。通过它,工作人员可以更准确、更有效率地获知列车的空调温度。
这仅仅是中车长客众多创新中的一个小项目。
如同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罗昭强所说,伟大工程才会造就伟大工匠。飞速发展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给无数技术工人提供了创新的舞台,而技术工人的创新推动了轨道交通跑出更快的“中国速度”。
“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始建于1954年的中车长客。中车长客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中车长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辆铁路客车从这里诞生;中车长客作为中国中车旗下核心企业,自主研发了“和谐号”“复兴号”等系列产品,持续擦亮中国装备制造业名片。
近年来,我国动车组的运行时速从25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速。“世界最快”不断被刷新的背后,是以中车长客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的重要推力。中车长客驰骋70载的动能何在?如何进一步用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中车长客,探寻轨道交通新质生产力之源。
三代工匠作答一线课题
罗昭强说:“伟大工程才会造就伟大工匠。我们干的是高铁,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如果我们造的还是绿皮火车,我也只是个普通工匠。”
罗昭强1990年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长春客车厂,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他被称为4000多台套国际一流制造装备的“全科医生”。“罗大师”名声响亮,但他更是一位发明家、创新家。
2015年,罗昭强开始从事高速动车组调试工作,在岗位中相继取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以及200余项创新成果。2019年,罗昭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高铁工人。
创新的源头活水从何处来?中车长客创立之初,引进的是国外技术和操作方法,但工人们发现这些引进的操作方法和国内实际生产情况不符。“仅靠引进,我们造不出来合格的产品。”罗昭强说,在一线解决制造难题变成了一线工人的课题。
从造绿皮车到造高铁,更多工人像罗昭强一样,从技能型工人转型为创新型工人。罗昭强骄傲地向记者介绍了他的两代徒弟:2008年从高职毕业进入中车长客的刘陆,如今已是高铁检修专家,还“开山立派”成立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另一位外形稚气的女孩,是2016年走上调试产线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杨燊。
“技术工人也要像科学家一样有创新思维。”这是罗昭强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减轻工作量、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准确度,就是创新的价值。
随着刘陆在手机端的操控,一个六足巡检机器人在地上灵活地前进后退。这个机器人搭载了云台摄像头、传感器等装置。测试车上空调温度时,最低十几度,最高三十几度,如果人工测试会非常不适。为此,刘陆和工作室成员发明了这台六足机器人代替人工测温。所有测试点位的温度信息汇集到手机上,准确度和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杨燊的小发明,是一个小箱子状的螺旋润滑油排出装置。在进行螺旋润滑试验的时候,工人要蹲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帮助动车组把螺旋润滑油从箱体排出来。“一蹲就是一个上午。”年轻的杨燊有些受不住。怎么能不蹲在这里做试验?杨燊在师傅的指导下发明了这台小装置。插上电,连接到动车组上,这个小箱子就能代替工人进行试验了。
罗昭强感叹,高铁发展太快了,按部就班的工作满足不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必须在操作层面进行创新。生产一线也呼唤更多高学历、高能力、高创新性的人才来发挥聪明才干。
声学实验打造静音车厢
2023年底,消费者期盼已久的高铁“静音车厢”试点推行,并在今年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对于选择静音车厢的旅客来说,静音来自约束;但对于中车长客来说,静音来自技术。
列车时速超过350公里后,气动阻力指数级增加,因此降低噪声污染是列车高速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噪声污染,中车长客搭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整车动态环境下进行噪声试验研究的声学实验室。
声学实验室由控制室、整车半消声室、全消声室、混响室、标准混响室、测试系统和声源模拟系统组成,为整车提供半自由场的声学环境。在整车半消声室,一节动车车头置于中央,两侧悬垂分布着几十个扬声器。
“我们采集外界声音后,再通过这些扬声器,还原和再现列车在不同环境下运行时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类型的所有声音。”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滕万秀介绍。
声学实验室覆盖了全部轨道车辆声学测试标准,材料、结构、系统、整车等环节都在这里进行声学试验测试。比如研究车门的隔声情况时,工作人员通过墙面小格里放置的检测设备,可以采集到车门任意部位的隔声性能。
全面准确的声学测试为各部位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动车的高速运行中,轮轨噪声很大,往往从地板传来。但现在即使列车进站刹车的时候,乘客都不会感到地板传来很大的震动,就缘于地板下方加了“超材料”等隔声材料,以及运用了航天航空领域的黑洞、粒子技术等。
“从车门、车窗、车下地板到整车,我们要求列车所有部位的声学指标达到优级。”滕万秀表示。
氢能列车驶向零碳时代
在动车组动态试验线上,记者试乘了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市域列车。与常规列车相比,这列列车身下的轨道不通过接触网进行导电,但车上装配了50个储氢瓶,储满400千克氢气,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这列氢能列车由氢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配合供电。车辆加速时,功率需求大,用储能电池驱动;平稳运行时,就依靠氢气燃烧产生电能驱动车辆运行。
中车长客新能源设计师向蔚然介绍:“氢能电池作用的产物只有水,因此氢能列车真正实现了零碳运行。一列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市域动车,一天来回跑500公里,一年大概可以减少超1万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氢能列车的研发涉及车辆各个系统创新。如氢能系统和储能系统的能源管理分配,结构轻量化和小型化设计、氢气的高效安全储存和加注,以及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记者了解到,中车长客目前正在研发更高速度等级的氢能轨道交通车辆。
据了解,氢能市域交通具有清洁环保、运维简单、建设周期短、固定投资少等优势,具备高速度、大运量、快速乘降、安全智慧等特点。列车的动力特性与市域交通“快速运行、快启快停、快速乘降、舒适度高”的要求完美契合,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并且还能带动氢能源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
“目前国内仍有4万公里非电气化铁路,氢能车辆可以直接在上面跑起来。新建非电气化铁路造价低,运行在城市景区的观光旅游路线上,不仅更环保,而且能提升观光体验。此外,氢能列车能轻松克服市域间电网线路差异,实现多网跨线运行。”向蔚然说。
望着飞驰而过的氢能列车,公司的一位老工程师对记者感叹:“今年夏天我们迎来了建厂70周岁的生日。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中车来说,创新的精神、工匠的态度,在我们团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