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缩圈”的红利资产
◎记者 严晓菲
银行、公用事业板块与资源股“冷暖”互现,红利资产“缩圈”正成为近期A股市场的新风向。在业内人士看来,交易逻辑差异、对上市公司质量改善的偏好以及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是红利资产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而在“缩圈”中回调的红利资产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有望持续得到资金支撑。
红利板块内部明显分化
近期,在风险偏好收缩背景下,市场再度向防御板块集中,红利资产出现明显“缩圈”迹象。
一方面,从市场表现来看,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超额收益显著,而资源股全面“偃旗息鼓”。可以佐证的数据是,截至8月7日收盘,公路铁路、银行板块7月以来累计涨幅分别超过6%、2%;相反,煤炭、贵金属累计跌幅分别超过9%、4%。
另一方面,从资金偏好来看,银行、公用事业等板块明显受到公募基金青睐。在中证红利指数100只成分股中,来自公用事业领域的个股在二季度获得基金显著加仓,持股数量增长逾1.4亿股。
三大因素驱动板块“缩圈”
红利资产为何出现分化?
天风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吴开达认为,本轮红利板块调整主要缘于红利内部资源品相关品种的回调,而资源类红利股的调整更多是由于海外衰退预期交易与对应国际定价大宗商品走弱。“由于公用事业类红利是较少受到宏观交易衰退逻辑影响的板块,造成资金从资源类红利向稳定类红利集中。”
“由于交易逻辑的差异,红利资产内部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存在分化。”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认为,按照交易逻辑,红利资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牌照优势,可以维持供给侧的壁垒,比如公用事业、铁路公路、港口、运营商、银行等;一类是周期资源品,受到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大,比如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等。
“红利行情分化的背后是市场更偏好上市公司质量改善的方向。”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表示,本轮红利行情分化演绎的路径与2021年核心资产走势类似,内部主要是自身质量相对占优的板块进一步延续超额收益趋势。底层逻辑是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情况,例如,基本面的走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煤炭板块的行情承压,并在红利板块中领跌。
吴信坤说,除了基本面改善的领域外,近期市值管理等国资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相关板块同样取得了一定的超额收益。未来,随着央地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进一步推开,相关央地国企估值有望进一步提振,尤其是优质的上市公司资产。
红利资产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尽管部分板块表现坚挺,但不可否认的是,红利资产整体的调整态势并未被逆转。截至8月7日收盘,中证红利指数较5月下旬的高点回落约774点,累计跌幅超12%,今年来涨幅亦从最多约17%收窄至1.25%。
回调是否意味着布局红利资产的良机?兴业证券表示,相比过去两年,今年并非存量博弈,而是增量市场。其中,ETF和险资作为今年重要的边际增量资金,更加偏好高股息资产,红利资产有望持续得到资金支撑。
中金公司认为,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仍旧在转型阶段,目前所处的低利率环境大概率还要延续,在“安全”和“防御”为主的投资风格影响下,红利策略仍然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对于当下表现欠佳的资源股,吴开达表示,全球定价的资源类商品基本面变化可能小于市场预期的变化,商品下跌或是海外降息预期的提前演绎,后续美国经济若“软着陆”,商品和资源类红利股都存在反弹可能。
华龙证券提醒,从市场资金角度来看,下半年红利行情结构分化的概率较大,投资者应重视行业内部企业的盈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