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8月10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三峡足迹

2024-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张雪
贵州普安风电场


■记者手记

◎记者 张雪

加快能源资源多元开发,统筹推进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三峡能源秉持“风光并举、海陆并进”开发思路,在30多个省份留下“三峡足迹”。

位于青海格尔木的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地处戈壁荒滩,海拔2900多米,这里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工程建设条件恶劣,烈日、雨雪、飞沙走石轮番“关照”。在这里,一排排光伏电池板整齐排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光伏发电阵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跨越北纬39度和北纬40度,是黄海北岸的中心地带——大连庄河,三峡新能源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位于此地。风电场海域高盐雾、温差大,温带风暴潮频发、地质条件复杂,且冬季风电场海域有大量海冰。也是在这里,三峡能源克服严寒、海冰、嵌岩等不利因素,建成了东北区域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三峡能源将海洋石油平台抗冰锥结构设计理念引进风机单桩基础、海上升压站抗冰锥结构设计,一举攻克天气寒冷地区风电抗冰难题。

四川金阳风电场位于凉山州西南部,在金阳风电场筹建过程中,75 米长、19吨重的风机叶片过盘山路需要连转上百个急转弯,一趟要运半个月,“蚂蚁搬树叶”的即视感迎面扑来。也是在这里,建设者克服了极端严寒、高原缺氧、大风暴雪等恶劣环境的影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与智慧成功在大凉山立起了一座座风机。

在荒野、在深山、在远海……每一个场景都无比震撼,每一次付出都令人动容。

为了守护万家灯火,三峡人迎难而上,来到一个个人迹罕至之处,留下深深的“三峡足迹”。坚持常态化策划百万千瓦、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推动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风光火储一体化陆上大基地开发建设,形成“建设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基地滚动开发格局,三峡能源不遗余力,乘风而起,造大国重器。

截至2023年底,公司并网装机规模达4004.44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总规模549.16万千瓦,保持国内领先。

“绿色账本”里,有“降碳”之计。“双碳”目标下,全球绿电需求持续高增,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加快节能型社会建设,引导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生态。三峡能源统筹推进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业务,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开发,着力巩固海上风电优势,深入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氢能等新兴业务发展。

“发展大计”中,有产业之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作为龙头企业,三峡能源不仅着力带动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施工安装等链上企业,还联动重型运输、钢铁、化工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配套与组合,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安全底座”上,有民生之需。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台风和汛期的双重挑战对能源安全供给构成严峻考验。在防御措施基础上,三峡能源积极融入智慧元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防汛防台风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公司升级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24小时不间断监控,结合气象数据进行精准预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这群“三峡人”,还在开足马力,一往无前,留下更多“三峡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