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产业  查看版面PDF

脚踏实地 产业链公司逐浪数万亿元新蓝海

2024-08-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谭镕 郑维汉

“千帆星座”与“GW星座”将推动中国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从上游原材料、卫星制造,到中游商业运载火箭,再到下游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全产业链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为19436.2亿元,2024年有望继续增长。麦肯锡预测,由于通信、定位、导航和定时以及地球观测服务等太空技术的发展,到2035年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1.8万亿美元。

商业航天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后续产业扶持政策的逐步出台,有望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加快发展。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臻镭科技、智明达、高华科技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已经抢先布局产业链相关环节。

卫星制造: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产能,为在文昌卫星超级工厂批产的整星公司、单机公司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同时将全力配合下游客户,通过自身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为将来卫星多批次、大规模制造做好准备。”以电子元件检测为主要业务的思科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未来,为实现卫星制造产业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需要攻克两大方面难题:一是大幅降低成本;二是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保障。成本的降低不能通过牺牲可靠性来实现。”思科瑞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4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23家上市公司参与商业航天的卫星制造环节,包括卫星载荷制造、卫星平台制造、卫星检测等。其中,部分企业已参与“千帆星座”与“GW星座”项目。

在核心部件制造方面,“批量”成为关键词。近日,臻镭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产品应用进展顺利,公司的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产品均已成功应用于低轨商业卫星产业中。其中,电源管理芯片已大规模应用,微系统及模组产品已实现小批量供货。

智明达表示,预计今年公司星载产品将有小批量的交付,会产生小批量收入。目前,公司星载产品的单星价值量达到百万级别;公司今年预期放量的型号包括2024年以前已经批产的型号和2024年即将批产的型号,合计20余个项目。上述项目已在排产或生产中。

国光电气表示,其电推器核心部件已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低轨卫星等领域,另有多种型号产品均已进入工程应用阶段。目前,公司已经与国内多个电推进总体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正在积极跟踪商业航天小卫星领域的订单,已有部分产品实现批量销售。

商业火箭:着力提运力、降成本

“随着大规模卫星组网发射需求井喷,火箭发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以期降低成本、提高发射频次和运力。”商业火箭公司天兵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国新兴民营火箭公司快速发展。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等企业聚焦动力系统及整箭生产,九州云箭等专注于火箭发动机。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东方空间、中科宇航等商业火箭制造商已成功完成18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将超过7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表示,运载能力是运载火箭最重要的参数指标,发展重型火箭提升运力、通过可回收技术降低运力成本将成为未来运载火箭重要发展趋势。东方空间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公司2024年年初发射火箭后,商业火箭公司的运力从1吨左右提升到4吨以上(500km太阳同步轨道),可以说“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将成为下一代运载火箭的核心特征之一。”邱世梁表示,目前,多家企业计划推出可重复使用一子级的火箭型号,如星际荣耀、中科宇航等。蓝箭航天也表示,预计能够在2026年实现火箭一子级的重复使用。

“目前,商业航天产品采用的元器件或将从原有宇航级元器件向民用级、工业级元器件转变,从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未来,火箭发射入轨成本数量级下降将加速这个转变的过程。”北京鹏鹄物宇科技公司CEO徐佳康说。产业链公司也展现出对成本的重视。高华科技表示,公司已为商业火箭研制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传感器、变换器等产品,同时积极打造高效的供应体系,加强成本管控,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及外场使用保障体系。

面对火箭发射的需求,2023年底,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工位建成;2024年6月6日,二号发射工位竣工,这标志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转段进入全系统合练阶段。该工位可以满足多家火箭公司10余个型号火箭发射需求。

“中国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2024年,中国航天有望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随着产业链持续发展、发射场建设完善及发射技术不断成熟,更多民营企业有望参与其中。”邱世梁说。

卫星互联:应用已在落地中

“目前,部分种子用户已经开展了基于宽带卫星互联网的技术论证,在卫星互联网切实提供服务后,种子用户将逐步拓展应用场景。”徐佳康表示,以需求为牵引、探索更多商业化落地场景,成为带动整体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向政府端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和面向企业端的偏远地区覆盖,或将是卫星互联网率先落地的方向。

在应用端,卫星互联网落地备受关注。8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更好地支持民营电信企业发展。

“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卫星将成为低成本、可复用的重要通信手段。”徐佳康说。目前,不少厂商正在积极布局卫星通信领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积极布局通信产业,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

信科移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基于手机直连的低轨卫星对地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攻关”这一项目,主要面向商业航天领域进行手机直连卫星相关技术研究验证、产品开发及测试工作。移远通信表示,公司目前在卫星物联网领域布局开发了基于高轨卫星的卫星通信模组;未来,公司会结合客户需求持续为卫星物联网领域提供更多场景的应用。

邱世梁表示,未来,技术发展叠加需求驱动,智能终端直连卫星已是大势所趋,手机直连卫星将成为终端创新的方向。同时,卫星通信在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无人飞行器等智能终端上也将拓展商业应用场景。当前,包括华为、荣耀、OPPO、小米都已经推出了支持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

面向未来,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与卫星互联网的出海布局备受市场关注。“随着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的深入,手机宽带直连和卫星物联网可能会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徐佳康说,同时,如何扩大卫星互联网服务范围、推动海外业务落地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