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换挡”
在监管引导下,“伪量化”“超高频”管理人将被加速出清和整改,量化行业将迎来更为长期和稳健的发展契机,未来管理人不仅要在策略层面加强基本面因子的挖掘,还应强化企业治理,完善合规体系,丰富产品布局,在为投资人创造收益的同时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
◎记者 马嘉悦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量化投资那样备受瞩目与争议。从动辄上百万年薪、规模火速破万亿元、业绩秒杀主观策略的光环笼罩,到头部量化砸盘被处罚、人事纷争四起、行业规模快速缩水的窘境,量化承载了太多的“光荣的梦想”与“骨感的现实”。
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内,这个充满“淘金宽客(Quants,英语金融工程师的音译)”的行业已然驶入“换挡”阶段。
一方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规模下降超4000亿元,诸多昔日百亿级量化私募黯然掉队,裁员消息频出,业绩表现也被主观策略私募碾压;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不断完善和细化的程序化交易监管成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提出了新的行业命题——量化私募将在更规范的行业生态中寻求发展。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狂飙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在监管引导下,“伪量化”“超高频”管理人将被加速出清和整改,量化投资行业将迎来更为长期和稳健的发展契机,未来管理人不仅要在策略层面加强基本面因子的挖掘,还应强化企业治理,完善合规体系,丰富产品布局,在为投资人创造收益的同时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
潮水退去:
量化私募规模缩水
如果用狂飙来形容前三年的量化私募业,那么2024年的行业关键词只剩下“落寞”了。
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为7800亿元,较2023年底的1.21万亿元,大幅下降逾35%。
行业规模快速下降的同时,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也在收缩。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百亿级量化私募管理人数量降至29家,相比于2023年三季度末的33家,减少了4家。具体来看,白鹭资管、龙旗科技、千象投资、聚宽投资等知名量化私募退出百亿级梯队。
“业绩不行,规模自然就下来了。”面对行业规模的收缩,沪上某量化私募人士感慨道。
据第三方平台统计,截至7月31日,有业绩展示的137只百亿级私募旗下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负,回撤达3.48%,正收益占比仅为33.57%。其中量化策略明显拖后腿,前七个月有业绩展示的59只百亿级私募旗下量化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回撤8.5%,正收益占比低至22.03%。
与此同时,多家知名量化私募业绩“翻车”。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灵均投资、启林投资、金戈量锐、信弘天禾等百亿级量化私募旗下产品平均回撤超过10%。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至2023年量化私募风光无两,动辄20%以上的年化超额收益使得行业规模快速突破万亿元,如今业绩为何一落千丈?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这是很多业内人士面对这一问题的自我挖苦,但亦是生动写照。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2023年诸多私募凭借中小市值风格的极端暴露实现了业绩与规模的快速提升,但是今年市场风格剧烈切换,微盘股持续下跌,因此行业整体业绩显著受挫。
“必须承认之前的风格暴露敞口较大,所以在春节前后微盘股的大幅调整下,产品业绩回撤较大,而且彼时公司还做了相应的风格暴露调整,未能享受到后续的短期反弹,两边打脸了。”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合伙人坦言。
他反思称,从长期来看,过大的风格暴露其实是量化的“打法”之一,无关对错,只是不同管理人的选择。但是,经历多次风格切换后可以发现,在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投资者对波动愈发敏感的长期趋势下,相对稳健、风格暴露温和的模型或许更能让投资人赚到钱。“简单来说,我们不能再做追风少年了”。
立好规矩:
“伪量化”“超高频”加快退场
除了策略层面的反思,今年量化行业还面临着新课题——规范。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下称《管理规定》)。这是证监会首次出台针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规则,初步建立起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总框架。
7月,针对程序化交易监管,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再出“组合拳”,包括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等。
“高频量化基本上是收摊了!”身处投资一线的某量化私募创始人直言。
记者采访获悉,自5月证监会正式发布《管理规定》以来,很多高频交易行为被重点监控并督促提醒,不少量化私募收到了异常交易的提示,高频交易已然受到掣肘。而且差异化收费安排落地将近,这对高频交易造成“致命一击”。
有头部量化私募高管透露,近期监管层就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征求了意见。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如果被认定为高频交易,则流量费每笔委托(不含撤单)费用从0.1元升至1元,每笔撤单费为5元。收费方式为:由交易所统计,月度下发券商,每个季度再由券商向客户收取。”
“高频交易本就存在短时间内拉抬打压股价、极速虚假申报等扰动市场公平性的问题,此次程序化交易监管给行业立好规矩,有助于加速出清劣币,使扰动市场的高频量化交易不再有生存空间。”某私募研究员表示。
高频交易“熄火”的同时,凭借DMA策略和通道业务赚钱的“伪量化”也走向了末路。
据悉,今年以来监管层不仅对DMA加强管理,还要求涉及场外衍生品(场外期权、收益互换、收益凭证)的存量私募基金,在8月1日前完成合同层面、投资层面的整改。
重新出发:
专业、责任与规范缺一不可
刹车,换挡,当前的量化行业调整后期待重新出发。
“以前量化私募属于野蛮生长,几乎所有的参与者想的是如何名利双收,而不是如何让投资人赚到钱,也不是如何为资本市场发挥价值发现功能,所以才会出现头部量化机构影响交易秩序、雪球通道屡禁不止、业绩表现大起大落、高频交易扰动市场公平等种种问题。如今,这些都应该改变了。”某老牌量化私募创始人坦言。
今年以来,多家头部量化私募更加注重挖掘基本面因子,并适度降低了交易频率。
北京某量化私募称,旗下的基金产品目前均已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落实了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进一步降低了换手率,拉长了预测周期,目前年化换手率在40倍至60倍之间。同时,不断完善交易风控系统,设置了多层级风控指标等。
幻方量化也表示,对于投资策略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未来会更加关注基本面和另类数据的研究,从更长期的视角出发,挖掘投资价值。
另外,记者采访获悉,不少量化机构还通过降费、完善产品线、加强风控等方式,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
比如,有渠道人士透露,今年以来星阔投资、思勰投资等多家量化私募推出了免收业绩报酬或业绩报酬砍半的量化策略产品,在让利投资者的同时满足资金配置需求。明汯投资积极推进产品布局和创新,搭建低中高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线。黑翼投资则进一步完善交易风控系统,包括严格限制风控参数、设置多层级风控指标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的量化行业必须兼顾专业、规范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大资管时代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