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碳”路先锋 “绿”动未来
| ||
| ||
|
江苏盐城:“碳”路先锋 “绿”动未来
◎记者 仲茜 邓贞 彭洁云
黄海之滨,百里湿地,麋鹿之乡,仙鹤栖居。
这里是盐城,中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这里不仅以其丰富的海盐资源和两千年的晒盐历史而闻名遐迩,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金字招牌”。江苏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大的海域面积,赋予了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海上风光电资源。
9月4日,巴哈马籍的“鲁道夫”货船稳稳停靠在盐城滨海港的接卸码头,开始进行液化天然气(LNG)接卸作业。
在“鲁道夫”货船身后的岸边,10座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的LNG储罐整齐矗立,当地人称它们为“气墩墩”。罐区所在的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LNG储备基地。这里肩负着向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持续提供稳定、清洁、可靠天然气的职责和使命。
相距“绿能港”不到三公里处,一座新落成的“LNG冷能交换中心”综合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利用液化天然气由液态变为气态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冷能”,积极培育海洋算力中心、冻干食品、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休闲等产业,一条绿色冷能产业链初见端倪。
从普通的滨海港到“绿能港”,从绿色能源产业到用冷能“预热”未来产业,这正是江苏盐城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的缩影。
如今,盐城正抓住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扛起“碳”路先锋大旗,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综合开发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作贡献。
如何将“施工图”加快转化为“实景图”,实现风光绿电的本地就近消纳?如何持续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随“机遇中国‘碳’路盐城”中外媒体采风行团队深入盐城,探访大丰、滨海等地的零碳产业示范园,以及长三角绿色低碳制造产业园等地,揭秘“双碳”之路的“盐城方案”。
“风光”家底
风电装机总容量占全球7.4%
驾车沿着盐城的沿海公路前行,记者看到,一座座高大的风机迎风转动,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列阵“捕光”。动与静之间,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唯美的风光画面。当地无限的“风光”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成为可利用的清洁电能。
据介绍,盐城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八大风电基地之一,并成为全国首批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之一。盐城沿海地区100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小时至3600小时,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2021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54万千瓦,在江苏省风电总量中的占比为46.9%、全国占比为14.9%、全球占比为7.4%,因此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这些成就也给了盐城勇当“碳”路先锋,打造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坚实底气。
如今,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发电城市。随着风光氢储、LNG港、绿氢、绿醇等综合新型能源供给的开发建设,盐城对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盐城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67.2%,列华东地区首位。今年1月至7月,盐城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88.76亿千瓦时,占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5%,以及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64.97%。
今年1月到7月,盐城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7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
技术创新
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创新之核”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里的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上,随着碳交易员的交易频次增加,绿电价格、中国绿证价格等数字不断“跳动闪烁”。江苏碳智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韩亚西介绍,园区遵循国内绿电交易规则,通过售电公司进行绿电交易,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碳排放,尤其是外购电力的排放。“不仅减少了企业的碳足迹,也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满足了欧盟对低碳产品的需求。”韩亚西说。
开发利用新能源,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已成为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实践中,绿色转型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新能源开发和消纳利用尚不充分,成为亟须突破的难题。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列入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正在加快探索绿电直供、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新模式,并积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终端消费全方位电气化。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功实现了海上风电和陆上光伏能源的汇集,并通过国家电网的变电站将这些清洁能源输送至园区。”韩亚西说。
工业企业是绿电就地就近消纳的关键主体。以位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的天合光能子公司为例,该公司建设了屋顶和车棚分布式光伏系统,每年发电量约18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全国规模最大、采用组串式储能系统的独立储能电站——三峡滨海储能电站在盐城滨海港片区全容量并网。作为首批纳入全省电力规划的电网侧储能项目之一,该项目设计容量为200兆瓦/400兆瓦时,并配套建设了一座110千伏升压站。项目安装了1080套组串式储能一体柜,具备电池性能均衡、安全性高、系统效率高、灵活性强等特质,展现出良好的技术和经济应用效果。
盐城通过绿电直连、电源侧储能配置和用户侧变压改造等方式,不断扩大新能源消纳系统,逐步实现了能源的绿色生产和应用,推动城市能源结构逐渐向“脱碳”转型。
此外,盐城于2023年初开始高标准规划建设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聚力打造绿色低碳“创新之核”。截至目前,已有57个项目签约落户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由中国科学院电工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苏北分中心、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等领衔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正在园区内孕育成长。
项目牵引
试点打造三大零碳产业园
“毫不夸张地讲,中国绿色发展看江苏,江苏绿色引领看盐城。”在日前召开的跨国公司江苏行——盐城零碳产业园国际合作交流会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许子兰表示,当其他地方还停留在低碳发展的理念时,盐城已率先探索出了自己的“风光”之道。盐城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还有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价值链。江苏省是众多跨国企业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尤其是盐城建立的零碳产业园,将助力跨国企业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今年出台的《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明确,盐城将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加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自去年起,盐城就提出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建设路径,在射阳港经开区、大丰港经开区、滨海港工业园区试点打造零碳产业园。三个园区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色新产业集群。
其中,射阳港已集聚了27家以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企业。目前,园区正全力打造以远景能源、中车时代、天顺风能、大连重工等为代表的四个百亿级“制造产业园”,致力于构建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体系。
大丰零碳产业园则以可溯源绿电接入消纳为核心优势,专注于吸引有绿电需求的外资和外贸型企业,推动绿电溯源、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形成了一个涵盖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设施和绿色生活的多元化零碳生态圈。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则聚焦“大绿能、大空间、大物流、大产业”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绿电+冷能”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和若干个零碳工厂。
目前,三个园区均已完成首期绿电专线及专变升级改造工程,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园区5个共享储能电站,总容量达105万千瓦,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吸引了包括中科融能、恒悦新材料、吉电绿氢、中国化学绿色甲醇及航煤油项目等在内的多个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入驻。
“未来,园区还将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服务体系,围绕新能源重点产业链企业需求,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朋友圈,助力企业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明康表示。
先行先试
利用冷能“预热”未来产业
盐城不仅仅拥有丰富的绿色电力,还在拓展冷能、绿氢、绿醇等多种新能源的应用。其中,LNG冷能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利用这些冷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预热”。
滨海港目前建有长三角地区最大的LNG储备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该基地年处理LNG的能力将达600万吨。据悉,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0.83吉焦。
依托“绿能港”丰富的冷能资源,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立足港区优势,持续挖掘“绿电+冷能”的独特资源禀赋,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综合能源、现代物流、海洋经济五大领域,建设全市首个220千伏全绿电变电站,积极培育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冻干食品、冷链物流、冰雪休闲、民用供冷等产业,推进“东数海算”“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建设。
除了布局冷能综合利用中心,零碳产业园还在积极开拓绿氢和绿醇等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大丰港依托其丰富的绿电资源,先行先试地布局了绿氢“制储运”一体化项目,并成功引进了岚泽绿色甲醇项目,全力打造一个集“绿电+绿氢+绿醇”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
记者了解到,吉电绿氢“制储运”一体化项目已落地开工,计划总投资达60.5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6亿元,税收贡献约3亿元。同时,岚泽绿醇项目也已启动,总投资额82.5亿元。该项目计划年产绿醇30万吨和航煤油20万吨,整个生产过程将完全使用绿电和绿色蒸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5亿元,税收将达到8亿元。
今年,围绕“5+2”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的聚力强链补链延链,盐城先后举办了包括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投资环境推介会在内的多项活动。盐城正在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大基地、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和多种可再生能源发展基地,积极布局“海上能源岛”建设。
在全球迈向碳中和的征途上,盐城对于绿色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不仅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更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