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泰科技的“微研大义”
| ||
| ||
| ||
| ||
|
在全球率先构建探索微观世界的智能工具平台
晶泰科技的“微研大义”
◎记者 王墨璞嘉 覃秘
百余台实验机器人组成的工作站集群,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挥下,有序地推进研发实验——投料、反应、产物稀释、过滤、液质分析……在多个视觉模块的监测下,逐步完成化学反应;物流机器人则负责运输和串联,并最终将“成品”运送到货架区。而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科学家或者研发人员坐在办公室,在电脑上下达一条条指令即可。
这不是科幻世界,这是上海证券报记者在位于上海张江的晶泰科技AI机器人实验基地,见到的真实场景。
“AI等前沿技术和工具的出现,正深刻变革着各个行业研发生产的方式,并为科学探索提供新的可能。”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联席主席马健对记者说,借助AI+机器人的力量,公司打造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平台,大幅提高研发生产的效率,并在更多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今年6月,晶泰科技以“港交所18C规则第一家”的身份在港上市,9月公司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并进入港股通。作为“AI+机器人第一股”,晶泰科技也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
目前,晶泰科技已在深圳、上海规模化部署了AI机器人实验室,致力于拓宽创新边界,促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领域向计算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发模式转型。
三人同行 把人工智能带进药物工业
晶泰科技的故事源于三位80后物理学家:董事长温书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博士,首席执行官马健是浙江大学物理学博士,首席创新官赖力鹏在北京大学完成物理与数学双学位学习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三位年纪相仿、学术背景相似的中国留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相识,并在频繁的交流中碰撞出创业火花——把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物理算法、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云计算一起带进药物工业,推动这个行业进入新一轮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升级的浪潮中。三人于2014年在麻省理工校园内创业,并于2015年回国在深圳注册晶泰科技。
2016年,在辉瑞举办的一场全球晶体结构预测盲测比赛上,刚创立不久的晶泰科技实现了100%准确预测,由此拿到了与辉瑞合作的“入场券”,开启了与头部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
自此,晶泰科技迅速崛起。
在新冠病毒引发全球疫情期间,晶泰科技利用智能算法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仅用6周时间就成功确认了Paxlovid的药物最优晶体结构。这一突破为药物后续的开发和生产铺平道路,Paxlovid也成为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COVID-19小分子药物。
“我们确信,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将像工业时代的水和电一样,成为药物和材料科学研发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马健对记者说。
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的理念,很快赢得了一众投资机构真金白银的力挺,腾讯、红杉中国、五源资本、软银愿景基金、谷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招银国际等一批机构纷纷入股。招股书显示,晶泰科技成立以来累计融资约7.3亿美元(超50亿元人民币)。
2023年3月底,港交所推出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即“18C”)正式生效,吸引尚未盈利但有巨大商业潜力的硬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这被业内称为是“港股科创板”政策。今年6月,晶泰科技成为首家通过港交所18C特专科技规则的上市公司。
今年4月,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到访晶泰科技,评价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和成本效率,创造出改变游戏规则的解决方案”。
AI机器人助力 创设研发“新基建”
在晶泰科技AI机器人实验室里,成千上万条标准化的实验数据如颗颗水滴,在气势磅礴的数据长河中奔涌,而背后的系统平台正以微秒为单位进行着运算和分析工作。其中关于某特定化学反应类型的数据集,在半年时间内,数量积累已达到十万级别。
一般的数据采集依赖人工记录和输入,缺乏统一标准,纷杂无效。而依托于AI机器人实验室生产的数据集高度标准化且覆盖全过程,更适用于人工智能学习,这些数据背后,都隐藏着从研发走向商业化的新可能。
高质量的数据,源于机器人工作站与AI技术形成的合力。
“公司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实验工作站,并不只有单一规格,而是像乐高积木一样,由多个模块拼搭组合而成,可以适配多种真实研发场景,满足不同领域的实验需求,为各个行业的研发项目‘保驾护航’。”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指着玻璃墙内的工站集群对记者说,有了人工智能的“智慧脑”和机器人的“灵巧手”,更多创新研发项目,得以规范实验流程、节省人力成本、缩短实验周期、提高实验效率。
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晶泰科技研发的AI机器人实验工作站集群一举荣获“2023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AIL奖)”,与高通、中国商飞、华为等知名企业的项目并列。
据介绍,AI机器人实验工作站,不仅可以赋能药物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确定的早期研发阶段,更能参与到分子结构发现与设计、分子合成、反应条件及催化剂筛选、放大实验、晶型确认、稳定性评估、药效评估等验证性实验的环节,大幅缩短研发验证时长。
“机器人实验工作站持续产出的海量且高质的全过程实验数据,将输入AI模型,用于模型训练及迭代,进而形成AI、机器人和数据三者间的正向循环,进一步提升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马健解释,垂直领域的AI模型智能化门槛更高,呈现“一米宽、百米深”的特点。基于机器人实验积累的数据,晶泰科技正在构建垂直领域的AI模型矩阵,建立研发领域的“新基建”,加速转化并扩大创新技术在真实世界的应用。
目前,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工作站已经在深圳、上海张江、美国波士顿等地做了本地化部署,支持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其中,公司在上海、深圳规模化建设的机器人工作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自动化工作站集群。
广泛赋能 建立科研新范式
2023年5月,晶泰科技宣布与美国知名药企 Eli Lilly (礼来)签署一项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预付款及里程碑总收益合计可达 2.5 亿美元。
根据协议,针对某个未披露的创新靶点,由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TM 研发首创新药,填补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ID4InnoTM 搭载了晶泰科技的高精度计算化学算法与数百个 AI 模型,可以针对靶点探索超大规模的可成药空间,对多种药物性质进行设计和筛选。
“近期,晶泰科技合作、孵化的公司包括莱芒生物、剂泰医药、希格生科、默达生物、溪砾科技等,先后在新药研发管线和融资上获得较大进展。”马健透露,通过晶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发现的多条药物管线已全面迈向临床阶段,设计的创新药分子陆续通过审批进入临床试验。
据了解,自成立以来,晶泰科技的合作伙伴包括辉瑞、礼来、强生、默克、新加坡国家药物研发平台EDDC、正大天晴、长江生命科技等知名公司及机构,并且在多项合作项目中实现提前交付。
今年8月,晶泰科技与协鑫集团在苏州协鑫能源中心正式签署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协鑫将按照项目研发进度,分期向晶泰科技支付预计约1.35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晶泰科技为协鑫提供钙钛矿、超分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领域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研发的订单化服务。同时,晶泰科技还将为协鑫打造材料领域大模型驱动的AI+自动化数智创制系统,实现从新材料/复合物的快速设计、功能材料的定制,到工艺的高效开发应用。双方还计划在深圳河套合作区共同成立新材料研究院。这是晶泰科技AI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从生物医药延伸到新能源领域应用的里程碑式商业成绩,也是前沿技术切实应用于新型工业化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温书豪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深度融合双方独特的智能专业和技术研发优势,精确聚焦于钙钛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关键领域,依托先进的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等领先技术,共同打造定制化的材料领域大模型+自动化平台,推动AI赋能新能源产业研发的工业智能化与范式升级。
据悉,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能力,正在赋能更多前沿的研究项目。
在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内,公司的AI技术正在助力开创全新的免疫代谢疗法,构建商业化原创新药,临床前研究取得显著药效;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及MIT博德研究所中,基于公司的类器官和AI技术,开发的全球首款弥漫性胃癌靶向药,已经进入IND阶段;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免疫工程学实验室里,公司的AI能力赋能Meta10-19(复发难治的淋巴瘤/白血病),在IIT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高效低毒的成果,临床治愈人数已达20余人……
“公司将加快创新速度、扩大创新维度。”马健对记者说,未来,晶泰科技将用AI和机器人实现创新规模化,积累更多有益实践经验,逐渐建立起“Data for Model,AI for Science”(大意是:数据助力模型,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的科学研究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