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10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如何抓住银发经济商业机遇?——读《银发经济: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路径》

2024-10-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银发经济: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路径》
  李 佳 王 岳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4年6月出版

如何抓住银发经济商业机遇?

——读《银发经济: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路径》

◎郑渝川

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截至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65岁以上人口超过2.17亿人,占比为15.4%。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较为明显。新出版的《银发经济:从认知到行动的商业创新路径》认为,老龄化必然需要强化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养老保障设施和政策体系建设,但不应仅局限于此。

服务观念存在偏差

事实上,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甚至重度老龄化阶段以后,仍然保持着经济增长,并提出了银发经济、长寿经济等概念。我国在近年来也引入了银发经济的概念,在2020年5月,首次将发展养老服务和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行动。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把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等列为具体的工作任务。

作者在书中指出,迄今为止,很多地方、企业、个人仍然将银发经济简单理解为养老服务业、养老产业,甚至直接等同于养老服务市场化。这是错误的,必须意识到,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本身会带来老龄用品、老龄服务等消费需求的一系列变化。比如,在日本,很多商业零售企业就开始适应顾客群体的老龄化推出新的服务措施,而在美国,三分之二新车购买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消费观有明显的差别,比如更多地为家人消费,更多地关注产品、服务的品牌和质量,更多青睐老字号品牌,但也不排斥新品牌和新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更容易受到价格、线下促销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认为,现有的各类商业、金融等服务的供给和运作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人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催生围绕老龄人口的商业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主体、新连接交换的关系创新。

消费主体将转变为老龄群体

为此,作者首先强调商家要转变认知:别再用旧需求“糊弄”新用户。

作者指出,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估计将上升到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消费主体将不再是过去的少儿和年轻人,而是日益庞大的老龄群体,消费主体变了,消费的内容也会改变。老龄群体的生理机能日益退化,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反应速度上不同于年轻消费者,所以对于产品的功能性需求也大为不同,而且老龄群体的收入变化,也会使得他们对于产品、质量、成熟度、更新周期等的需求发生改变。所以,制造业需要从传统的“以产定销”转向“以需定产”,加快推行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

老龄社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持续减少。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的9.4亿人,预计在21世纪后期将稳定在6亿人上下。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用工方式,要适应劳动力供给稀缺必然导致的价格上涨和成本增加。

作者认为,对于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应当及早启动将老龄用户纳入目标对象的转型进程,这本身也能很好地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需要。

同时,老龄不等于守旧闭塞,在延迟退休政策背景下,仍将有部分老龄人口回归职场,且有能力深入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创新离不开过往的实践和经验。比如,日本在1994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前,曾有7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在1994年以后的20年里,获奖人数达到了20人。

从2020年起,“60后”开入步入60岁,这也被称为新老龄群体,具有寿命更长、健康意识更强、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预期更丰富等特点。作者认为,由于需求发生了比较突出的改变,现有的老龄群体需求不能再简单地套用马斯洛需求模型。作者在书中引入了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尔德弗的ERG核心需求理论。ERG指的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就现有的老龄群体而言,人们的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求是并存的,而且需求还会加强,亟待社会和经济体系予以健全丰富。如果一些较高级需求较难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转向低层次需求的欲望。比如,如果高水平的艺术文化供给不丰富,老年人只能延续着现有的休闲娱乐方式。

积极行动

作者认为,企业应把握好七个切入点,积极行动,更好地与老龄群体实现连接:

第一是帮助老龄群体实现相对于子女、同龄人的独立,这包括但不限于生活自理,还有就是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

第二是舒适。老龄群体有享受生活的需要。

第三是安全。老龄群体面临跌倒、心脑血管急性疾病等威胁,所以对防盗、紧急救助、防滑倒、防跌倒类产品和服务将有很大需求。

第四是辅助。我国目前有约4400万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但是国内相关的辅具很少,供给严重不足,亟需相关产品、设备、设施和服务的完善。尽管这些服务将主要通过公共服务来加以满足,但对于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一个较大的市场。

第五是交流。老龄群体为了避免感到孤独和失落,会增强社会联系,事实上这也是日本等国在老龄化社会加深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六是成长。老龄群体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迫切希望分享给他人,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龄群体在这方面需要,就能把握相应的商机。

第七是就医。我国老龄群体中,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患高血压的比例高达58.3%,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65%。这意味着,老龄群体在就医、康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如何在当前较好地撬动老龄群体需求,助力老龄社会建成友好型社会?作者的建议是,各地以及投资创业机构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新材料研发企业,推动研发能够更好满足老龄群体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开发,如老人衣服鞋帽,老人需要的纸尿裤等;二是促进人工智能、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传感、智能检测、智能评估等新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老龄服务中;三是积极发展新型人力资源企业,开发老龄人才,进行老年人能力评估;四是平台企业可以通过与各地政务部门合作,推动建立在适老化基础设施上的创新型政务和社会支撑平台,为全龄群体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政务服务产品;五是建立新型技术评价或适用性评估实验室,推动环境无障碍产品、社会适老化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市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