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生态重塑 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落地“常态化”
(上接1版)
记者获悉,目前,多家银行已从客户准入、账户管理、尽调审批、风险控制等多维度制定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落地方案,完善内控制度,积极开展回购增持贷款营销。相关银行表示,将用好中国人民银行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工具,与上市公司、股东加强沟通,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强力提振市场信心
“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这一创新型工具有利于融资方通过银行授信获得回购股份资金,从企业角度而言,获得融资成本较低的贷款来回购股份,虽然操作中资产负债率会上升,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提高公司股价、带来增量信心,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另外,从投资者角度而言,股价上涨能够带来流动性,为市场注入长期信心,促进企业进入融资与投资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对记者说。
“更为重要的是,当公司回购股票时,通常表明管理层认为其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这可以增强现有股东的信心,并吸引新的投资者。”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表示,通过回购股票,公司可以减少其在外流通的股票数量,从而提高每股收益(EPS),进而可能提高股价。
当然,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有市场观察者担忧,过度依赖回购增持可能会导致市场泡沫的产生,增加市场风险。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可能利用这一政策进行短期的市值管理,而非真正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
对此,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凤朝认为,要注意厘清“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与“贷款入股市”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据介绍,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主要是为了稳定股价、提升股东价值,属于公司自身资本运作的一部分,具有自我调节市场价值的目的。而“贷款入股市”通常指的是利用借来的资金进行股市投资,目的在于获取股市投资收益,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投机性。“股票回购是公司基于自身财务状况和市场评估后的决策,理应更加谨慎和符合公司长期利益。相比之下,直接的贷款入股市可能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和对市场波动的考量。”程凤朝解释。
此外,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并非无门槛的“福利”。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此类贷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推动上市公司更注重市值管理和股东回报
多家机构分析认为,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的“常态化”,也将推动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市值管理和股东回报。
中泰证券近期分析称,从长期来看,企业属性和股息率将成为银行授信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是股息率高于2.25%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此类贷款。Wind数据显示,2023年度分红情况中,A股股息率超过2.25%的上市公司数量合计达到1106家,占总市场的20.62%。
此外,回购增持再贷款的细则明确“鼓励中央企业发挥带头作用”。招商证券认为,已披露回购增持计划的央企或将加速实施回购或增持,更多央企也有望宣布新的回购或增持计划,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及上市央企高质量发展。
对于回购增持再贷款项目的未来发展,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大家仍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监管部门也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其中,在企业层面,程凤朝建议,上市公司需要合理利用这一政策工具,应及时、准确地披露回购或增持的相关信息,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同时,上市公司还应注重自身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将回购或增持作为长期战略的一部分,避免过度依赖回购增持进行市值管理,并认真做到“专款专用”。
在金融机构层面,田利辉建议,银行应确保所有贷款操作符合监管规定,尤其是要遵循“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原则,避免资金被挪用。银行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银行需要谨慎评估授信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债务承受能力,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